李曉娜
(成都體育學院附屬體育醫院ICU,四川 成都 610041)
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骨科疾病。近年來,骨折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目前,臨床上對骨折患者多進行手術治療。但接受手術治療的骨折患者可發生感染等并發癥。此類患者發生術后感染與其自身因素及醫源性因素等有關。有學者認為,對接受手術治療的骨折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可降低其術后感染的發生率[1]。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對接受手術治療的骨折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的臨床效果。
選取近期內在成都體育學院附屬體育醫院進行手術治療的70例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這些患者中,有男39例,女31例;其平均年齡為(36.1±5.1)歲;其中上肢骨折患者有14例,脊柱骨折患者有13例,下肢骨折患者有35例,其他部位骨折患者有8例。
對這些患者均進行優質護理,方法是:通過為患者發放健康知識手冊、播放健康知識視頻等方法對其進行健康宣教。積極與患者進行交流,以了解其心理狀態。對于存在不良情緒的患者,對其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為患者介紹進行術后護理的方法、注意事項等知識,以提高其對進行護理的依從性。為患者提供干凈、舒適的病房環境,將其病房內的溫濕度控制至合適的范圍內。在冬季,將患者病房內的溫度控制在15~18℃之間。在夏季,隨時調整患者病房內的溫度,使其感到涼爽。對患者的病房進行清潔、消毒,每天為其病房開窗通風。定時為患者翻身,以避免其發生壓瘡。保持患者手術切口處及手術切口周圍皮膚的干燥,以避免其因汗液浸泡手術切口而發生感染。手術治療結束后1~2 h,密切關注患者手術切口處血液的流通情況、手術切口周圍皮膚顏色的變化情況及軟組織腫脹的發生情況等。患者的手術切口處或手術切口周圍若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告知醫師,并協助醫師對其進行對癥治療。手術治療結束后1~3 d,密切關注患者的體溫、手術切口處及手術切口周圍的疼痛感。對于存在體溫升高、手術切口處或手術切口周圍存在持續性跳痛的患者,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對其進行抗感染治療。對于手術切口處存在異常流血、流液情況的患者,遵醫囑更換其手術切口處的敷料。在更換患者手術切口處的敷料時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以避免其發生感染。指導患者進食富含鈣、蛋白質及維生素的食物,以提高其免疫力。指導患者多進食水果和蔬菜,以避免其發生便秘。必要時,可為患者輸注營養液,以促進其身體的恢復。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以促進其骨折端的愈合。
觀察并記錄這些患者術后感染(包括脊柱感染、膝關節感染、脛腓骨感染及足部感染)的發生情況。
在這70例患者中,發生術后感染的患者有5例(占7.14%)。在這5例發生術后感染的患者中,發生術后感染的部位為脊柱的患者有1例(占1.43%),為膝關節的患者有1例(占1.43%),為脛腓骨的患者有2例(占2.86%),為足部的患者有1例(占1.43%)。詳見表1。

表1 這些患者術后感染的發生情況
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骨科疾病。目前,臨床上對骨折患者多進行手術治療。但接受手術治療的骨折患者可發生感染、骨髓炎等并發癥。發生術后感染的骨折患者常見的感染類型為細菌性感染。骨折患者發生術后感染與其自身因素、使用抗生素的情況及醫源性因素等因素有關[2]。其中,自身因素包括患者的免疫力較低、對進行護理的依從性較低等;使用抗生素的情況包括患者使用廣譜抗生素進行治療、長期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等;醫源性因素包括為患者更換手術切口處敷料的次數較多、患者住院的時間較長等。臨床實踐證實,對接受手術治療的骨折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可降低其感染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使其骨折端較快地愈合[3-4]。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這70例患者中,發生術后感染的患者有5例(占7.14%)。在這5例發生術后感染的患者中,發生術后感染的部位為脊柱的患者有1例(占1.43%),為膝關節的患者有1例(占1.43%),為脛腓骨的患者有2例(占2.86%),為足部的患者有1例(占1.43%)。這說明,對接受手術治療的骨折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的效果較好,其術后感染的發生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