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婷婷
(北京物資學院,北京 101149)
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的不斷加強,每年畢業生的人數也隨之不斷增多,據《2019年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約834萬,其中本科畢業生119801人,占比51.86%。在宏觀政策方面就業被優先安置,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是穩定和擴大就業[1]。當代社會大學生就業問題日顯突出:如“慢就業”已逐漸成為新時代高校就業工作的一個突出問題。原因在于當代大學生職業發展認知的變化、自我認同的缺失、高等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制約等[2]。因此,解決大學生就業的問題刻不容緩,除了進行就業指導和提供相關就業崗位,最主要的是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近年來很多專家和學者也就該方面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筆者在知網上以第二課堂活動為關鍵詞搜索,截止2019年為止,共得出相關文獻550篇,文章只有部分學者給出第二課堂的概念,但明確給出“第二課堂”定義的學者較少,比如有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 蔡克勇、馮向東認把第二課堂歸結為學生教學計劃之外的學生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各種教育活動[3]。王國輝等認為,第二課堂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陣地,學生通過參與相關活動可以培養能力、學習知識,已達到 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效果[4]。孫穎認為高校共青團的“第二課堂”是一系類的課程和活動,圍繞著學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思想教育、素質拓展等開展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促進學生成長成才[5]。
截止目前,學生二課堂活動的定義在高等教育中沒有達成統一的共識。2002年,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決定》精神,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學聯在關于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意見提出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在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科學技術與創新創業、文體藝術與社會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技能培訓等六個方面引導和幫助廣大學會說呢過完善智能結構,全面成長成才。2018年7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在高校實施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意見》,明確共青團在思想政治引領、素質拓展提升、社會實踐鍛煉、志愿服務公益和自我管理服務等為第二課堂成績的范疇[6]。
20 世紀 60年代末70 年代初,就有學者開始研究“就業質量”。目前“就業質量”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研究主要是單一維度階段:最初學者將就業績效作為衡量就業質量的唯一維度,而就業績效是勞動者是否能夠找到工作為評價指標。第二個階段更多學者開展了多維度的研究。國外學者Davoine ,Erhel最早將性別平等、工作條件、薪酬的合理性等加入了就業質量的評價體系[7]。在我國比較早研究是將就業薪資、就業地點等客觀因素和工作氛圍、工作滿意度等主觀因素同時納入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8]。在此基礎上,有學者提出將職業成熟度和前面提到的勞動者個體特征同時作為就業績效的影響因素[9]。隨后就業價值觀、就業條件觀、工作生活的平衡、工作與專業的匹配程度、職業尊重因素、保障性和穩定性等多作為就業質量的影響因素被更多學者關注和研究[10-12]。也有國外學生認為就業質量是對學生在校表現與就業傾向與意愿之間的適應性評價[13]。
本人在中國知網(CNKI)上對1999年到2019年20年間以關鍵字“第二課堂”和“就業”同時進行學術論文的高級檢索,共檢索到相關文獻149篇。
1999年到2008年是第二課堂活動與就業關系的一個探索和嘗試階段,已有部分研究人員發現兩者之間的關系,并試圖提出一些策略和方法通過二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聶國軍、朱來斌二人首次在2001年發表相關文章,朱來斌在研究中簡要就學生輔導、助困、第二課堂活動、就業等方面進行探索[14];隨后也有學者提出實行課外學分制,給學生的大學設立以 職業生涯設計為主線的課程,該課程設立學分,貫穿大學生教育從大一到大四全過程,提高學生就業能力,促進高質量就業[15]。2007年開始,已經有學者明確提出二課堂建設與就業的關系,龐金玲等人明確提出加強“第二課堂”建設 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為題的相關研究[16]。
2009年至今,是第二課堂活動和就業關系研究進一步開展階段:2007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蔓延全球,金融危機的持續,對我國經濟影響日益凸顯,從而也加劇了我國的就業壓力。2009年大學畢業生約為610萬人,但2009年的工作崗位只有150萬個左右。在金融危機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實現新的突破成為高校管理者和教師思考的問題。
從2010年開始已經開始有更多的學者關注和研究第二課堂和就業的關系。2009年研究者王林祥,吳劍,沈雁飛等人首次通過實證分析,得出大學生第二課堂經歷滿意度對就業核心競爭力的產生顯著的正向作用[17]。隨后幾年中,研究者杜碧瑩對本單位往屆畢業生發出就業之質量調查問卷,從中發現畢業生希望學校開展課外活動,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適應力和創新能力[18]。隨后,有學者更進一步提出第二課堂活動與就業之間的關系,學者馬曉琳用數據模型驗證了兩者的對應關系,為高校合理和有針對性地舉辦二課堂活動提供了數據支撐,同時也為學生有效選擇二課堂活動提供了參考[19]。
在這個階段,部分研究者用更強有力的數據模型進一步研究第二課堂活動和就業之間的關系,延展理論研究的現實意義,為實際操作層面提供了數據和載體支撐。
與此同時,第二課堂與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關系,相關專家也進行了研究和論證,開展了一系列第二課堂育人方案、機制、模式等方面的衍生研究。有的學者以學生參與二課堂的積極性和在其中的表現為切入點,提出高校在以第二課堂活動為抓手的人才培養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并給出相應建議[20]。屠丹丹將第二課堂中的專項活動創業教育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創業教育的開展情況進行了實證分析,用數據說明創業教育的作用,并探討建立創業教育開展的長效機制[21]。
韓雪峰,劉洋等人提出參與二課堂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能力等綜合素質,進而提升大學生就創業的能力[22]。
綜上所述,大多數研究是從第二課堂的實際狀況出發,初步探索了第二課堂活動與大學生綜合能力,更一步地和大學生就業能力之間的關系。但更一步的第二課堂活動和學生直接獲取就業機會,就業滿意度、就業薪資等的關系尚未有進一步的研究和論證。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有機補充在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上有著獨特,明顯的優勢。發揮第二課堂的優勢,探索第二課堂在學生綜合素質提升以及成功就業間的關系,進一步提高第二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推動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