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的今天,隨著數據的爆炸式增長,我們迎來了第三次設計革命。本文從數據到信息的轉換入手,提出在數據爆炸的今天通過信息交互設計將不可視的數據轉化為用戶能夠理解的信息是十分有必要的,對大數據時代下存在的倫理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設計;責任;大數據技術;用戶需求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08-00-04
麥克盧漢早在《理解媒介》中就預言世界將會是一個地球村。在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以及信息的爆炸式增長后,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雖有萬里,卻又僅一屏之隔,設計迎來了第三次革命。對設計來說,數據的爆炸式增長改變了設計模式、設計思維、設計觀念。人們不再滿足于以經濟、實用、美觀這類傳統原則來評價設計,轉而更加關注服務、體驗、交互等方面。大數據將會在新時代下為推動設計創新發展、使創造設計產生新價值提供充沛動力。
1 大數據與信息交互設計
1.1 自數據到信息的轉變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信息是關于客觀事物運動狀態的一種認知,與物質、能力一起作為維持人類的社會與經濟活動所需的第三種資源而存在。[1]而數據自結繩記事起就已慢慢產生。現如今,互聯網與其龐大的數據已經滲透到了人類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其中很大一部分僅為原始數據,不能稱之為信息。數據具有乏味性、不完整或不連貫性和不可溝通性,用戶無法直接對其進行感知和理解。數據若要轉化為信息,需要經過組織、分析、設計等過程,并轉化為一種有意義的、能夠被理解的形式加以表達,才能作用于用戶。而大數據就是許多數據的合集。隨著互聯網和各種智能設備的出現,各類型的數據呈爆炸式增長。云計算、云儲存技術等,這些技術所涉及的不可視數據的規模大到無法通過人工在合理的時間內截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人類能解讀的信息。當今人類正處于大數據時代。[2]
馬云曾經說過:“大數據的‘大是大計算的‘大,大計算+數據=大數據。”這正說明大數據需要依靠媒介才能發揮作用,否則它只是一個空洞的商業術語。正如研究機構對大數據的定義,大數據是需要通過新的處理模式,將其轉化為有意義的大信息,方可將技術轉變為更有價值的信息資產。
1.2 信息交互設計的概念
在20世紀末,Shedroff就發文指出,應將交互設計與信息設計作為一個系統來進行,將其看作一個統一領域的設計理論來研究。Shedroff認為信息交互設計由3個部分交叉組合而成,即交互設計、感知設計和信息設計。信息交互設計是關于物質或者非物質的人工物的研究,是一種基于信息的設計科學。但需要強調的是,信息設計并非一個全新的概念,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以及人類智慧的提升所積累出來的一種新的設計成果,且在每個時代都有體現。在21世紀的當下,人們所見到的信息交互設計更多是用戶以何種方式傳遞信息并回應,以此建立信息接收者與外部環境的聯系。
早在20世紀末期,Jan Bordewijk與Ben van Kaam就提出了信息傳播中的4個交互類型。分別是訓斥、咨詢、注冊和對話。其中他認為訓斥是一種傳統且典型的單向的以點對面的傳播,即信息從一個信息發送者傳送到許多信息接收者的過程。咨詢則反映了某個體主動在信息庫中查閱信息的過程,例如用戶在電子詞典中查閱單詞。這種形式為用戶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用戶有自主選擇信息的權力,然后找到適合自身的信息。而注冊則是信息中心對用戶信息的存儲與記錄,展示了一種與咨詢截然相反的信息傳播方式,如存儲平臺聊天記錄、會員信息等。對話是指兩個或更多的信息個體通過媒介直接進行溝通和交流來傳播信息的途徑,常見的電話、信息、聊天等都屬于對話。這4種方式涵蓋了現代信息交互設計的方式,一個成功的案例中往往有這4種信息傳遞形式的交叉使用。
2 大數據與信息交互設計的關系
2.1 大數據對信息交互設計的意義
曾經困擾人們的問題正在一一被解決,大數據改變了傳統的工業運作形式,助力工業提質增效,實現實體產業轉型升級。從設計到生產,從運維到管理,數據正在重新定義設計的未來。在大數據時代中,企業對數據進行挖掘、歸納、分析,建立起產品與數據之間的關聯,提高運營和銷售的精確度,將數據轉變為有意義的信息,創造更大的價值。
在設計前,大數據衍生出的諸多新技術能夠為精準營銷提供便利。大數據致力于收集大量的數據,尋找共性并通過組織、分析和管理從中提取有意義的信息。有了這些數據的參與,可以有效地建立用戶畫像、精準定位用戶需求,從而更精確地實現信息的價值。例如當用戶登錄淘寶時,系統會根據用戶的購買與瀏覽歷史等生成某些商品推薦,這就是信息帶來的便捷。后臺收集用戶的購買習慣數據,然后進行組織和分析,進一步了解用戶的使用習慣,最后向用戶推送商品。
設計中,大數據精確定位市場營銷并利用虛擬技術進行設計,從而在節約成本的基礎上,做到更精準的投放,實現低風險高回報。例如在設計一款新APP時,可以通過對同類產品的數據進行分析,然后得到一部分與該APP相似的數據,從而計算并預知該APP投放市場后的情況。此外,用戶在使用共享單車時,后臺調度中心會根據車流、人流等情況進行精準的車輛投放,以減少成本浪費并實現高回報。
設計后,大數據可以提供用戶評價的數據,幫助企業設計團隊分析用戶體驗。在這個時代中,非實體產業逐漸崛起,在這種無法和用戶面對面溝通的情況下,如何獲得有效的用戶評價成為了商業活動中的重要一環。而利用大數據可以對用戶的產品體驗反饋進行搜集并加以分析。這對非實體產業產品的改良來說是非常寶貴的數據,也可以用于新產品的開發和信息收集。
大數據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設計觀念,在前期的用戶調研、設計精準投放、后期用戶數據分析方面均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加以合理利用,就可以提高設計質量,更好、更精準地為人服務。
2.2 設計對大數據的意義
龐大的數據信息可以作為戰略儲備,卻并非其主要意義。對這些具有一定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將其轉化為用戶能夠認識的信息,才是體現數據價值的戰略核心。換言之,如果把大數據比作一種產品,那么這種產品體現價值、獲得盈利的關鍵,就在于提高對數據的“加工能力”。通過“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這種“加工”便是信息交互設計的意義所在,即通過對雜亂無章且龐大的數據進行開發和分析,將數據轉化為企業決策者和用戶可以理解的信息,然后通過各種方式使企業和用戶有針對性地獲得并利用這些信息。[3]
設計不僅能夠創造產品實用價值,同時也是創造產品附加價值的重要一環。通過肉眼或者傳統的用紙筆記錄的方式處理大量亂碼形式的數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何將不可視的數據處理為可視的大數據,成為了問題的關鍵。每天流動在我們周邊的海量數據的大部分都是無法被用戶理解的,而通過設計,可以轉化出更多的可視數據,用戶能夠與這些可視的信息進行溝通和交流。設計是對數據進行說明或使其可視化的最有效方式。大數據是滿載信息的新形式寶庫,而設計則是解鎖的密匙。
3 如何利用大數據提高信息交互設計質量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進入了數據共享的社會,這是一個以自由、開放和共享為主題的時代。但在人們享受大數據帶來的便利時,生活中的一切同時也被暴露在“第三只眼”的監視之下。如今大量數據被個別組織掌控,大數據技術帶來了個人信息被泄露、濫用或壟斷的問題。尤其是面對已經滲入人們生活各個角落的互聯網信息,個人的隱私極有被侵犯的可能。大數據給人類的自由與隱私、傳統倫理觀等帶來了新挑戰。例如近些年來層出不窮的知識產權問題、隱私保護問題、身份盜用問題等,都是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挑戰。因此,如何正確把握隨著大數據時代而來的機遇,在合乎道德的前提下提高設計質量成為了新的問題。
在信息量較小的時代,圖像、文字乃至對自然改變的印記等成為了最早期人類留下的信息。例如法國拉斯科洞穴的壁畫、甲骨文等,都是早期人類對信息的加工、記錄和留存,是能夠展現早期人類生活軌跡的信息。而在大數據時代,除了這些人為的物質軌跡以外,還有一條非物質的軌跡,我們把這條非物質的軌跡稱為“數據足跡”。“數據足跡”將人們的一切思想、行為以數據的形式保存下來,并通過互聯網非常便捷地存儲起來,留下一定的數據記錄。智能設備通過“數據足跡”這一方式,對人類的一舉一動進行信息采集和保存。由于數據本身具有易傳播、易儲存的特征,所以這些數據一旦進入網絡就很難被清除。
在“數據足跡”近乎永久的記憶中,個人行為產生的種種數據在發揮其特定作用后便被近乎永久地存儲下來,這些信息的所有權、知情權、采集權、保存權、使用權以及隱私權等容易被濫用。數據的使用必須訴諸形而上的“善”,但若僅有形而上的“善”,也不能保證數據的可視性和價值性。為了針對大數據充分挖掘其價值,就如何正確使用大數據,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對策,以趨利避害:
3.1 注重設計的以人為本原則
無論是大數據時代還是小數據時代,設計始終都追求“天人合一”,無論技術如何發展,設計都應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大數據技術背景下,人們主要關注的是信息隱私方面的倫理問題,這一問題最集中地體現在數據的開放共享與個人信息保護兩者如何平衡的問題上。對大數據帶來的財富和挑戰,有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無害性原則。大數據時代的設計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始終以美化人類生活環境、提高人類生活質量、關注人類身體健康為主。
第二,權責統一原則。面對用戶隱私受到侵犯的行為,追根溯源,找出信息泄露者,制定“誰收集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等一系列方法對數據進行管理。
第三,尊重自主原則。用戶作為數據產生者,應有權對數據進行儲存、刪除、使用等,獲得主動權,提高私人數據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第四,加強監管原則。加強事前、事中、事后對數據的監管,增強群眾對自我信息的保護意識。創新技術,對個人身份信息、敏感信息等進行數據加密。
3.2 注重設計的創新性原則
在資源共享的環境中,設計者更應該注重自身的創新性,打破傳統的設計思維。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要學會運用新思維探索大數據的奧妙,使這些由無數代碼、數字和符號組成的數據可視化,例如可口可樂通過分析社交媒體搜索熱詞,研究出當下消費者追捧的熱潮,推出了“快樂昵稱瓶”“城市主題瓶”等創意活動。這些活動期間,可口可樂的銷售額增長了10%。可口可樂的創意之舉,成為了設計領域中借助大數據進行創意設計的成功案例。設計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以實現有責任的創新:
第一,注重知識產權。避免照搬照抄他人作品,對自己的優秀作品進行正規渠道的注冊,杜絕抄襲行為并維護自身權益。
第二,樹立大數據思維。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對傳統思維模式和隱含的假定,通過大數據分析、大數據可視化等應用服務技術,呈現出新靈感,形成新的設計。
3.3 注重設計的可視性原則
大數據的受眾是整個社會的人群,一部人能夠較好地利用及理解大數據資源,而另一部分人則難以利用好它。唐納德·諾曼在《設計心理學》中提出了好的設計有兩個重要的特征,分別是可視性及易通性。可視性即所設計的產品能否使信息接收者在使用時明白怎樣操作是合理的、在什么位置及如何操作。易通性指設計意圖是什么、產品的預設用途是什么、不同的控制和裝置具有什么作用。[4]
在年齡較大或偏遠地區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并不能合理地使用大數據,也不會使用電腦和手機等高科技產品。這些人群在操作高科技產品時常常會面臨一些困難,對這些用戶的服務往往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蘇州市開始使用“蘇城碼”來辨別人群的安全性,但對大部分老人來說,使用“蘇城碼”這一應用是一件極難的事情。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大數據的廣泛使用沒有照顧到某些特殊群體。
由此可見,無論是大數據時代還是小數據時代,如何使設計具有可視性與易通性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問題。針對類似問題,提出以下策略:
第一,設計適當反饋。當用戶有重要操作或操作失誤時,給出適當的交互提示,提示用戶正確操作,并可以按照用戶的意愿進行開啟或關閉。
第二,針對相應用戶提供教程或單獨提示。為一些較少接觸高科技產品的人群、身體殘障人士等提供獨特的使用教程。
第三,設計簡約化。注重設計的簡潔化,在盡可能少的步驟中達到預期效果。這種簡約化包括使用方式的簡約化和界面的簡約化。
4 結語
隨著用戶需求的不斷增長,將用戶無法認識的數據轉化為有意義并且有針對性的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大,信息交互設計師在這一過程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如何在挖掘大數據這個神秘寶庫的同時使設計質量與道德并行,成為了每個設計師的責任。大數據時代的設計師需要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并整合知識,探索新的技法、交互形式和設計方式等,將大數據轉化為新時代的真、善、美的設計。
參考文獻:
[1] 鄭楊碩.信息交互設計方式的歷史演進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
[2] 周丹.大數據時代個人數據民法保護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3] 閻毅.信息科學技術導論[M].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120.
[4] 唐納德·諾曼(美).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8.
作者簡介:李治(1996—),男,江蘇南京人,本科,研究方向:設計創意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