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祖剛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基于腹腔鏡單孔小兒腹股溝疝修補術的臨床應用。方法:選取本院自2018年1月份-2019年1月份期間收治的單側腹股溝斜疝患者80例進行對比分析研究,依據研究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通過對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或者是具體地并發癥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對照組從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等幾個方面的情況對比都要比觀察組的幾率要低,該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小兒腹股溝疝腹腔鏡單孔手術治療具備手術創傷小、且術后恢復快的特點,臨床上值得應用推廣。
【關鍵詞】腹腔鏡單孔;小兒腹股溝疝修補術;
【中圖分類號】R72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8--02
手術治療是小兒腹股溝斜疝治療的主要方法,盡快接受手術治療可以有效預防或防止出現嵌頓疝,并且該手術還不會受到年齡的限制。然而,以往比較傳統的手術往往都會在解剖腹膜前結構的過程中出現腹股溝管結構損壞的問題,像是提睪肌和神經或者精索血管等等,在這同時又比較難于發現對側隱性疝,而且具有很高的并發癥的發生率。當然一些損傷比較嚴重的患者會出現睪丸萎縮或者睪丸發育不完全的問題,使得患者的生育結構受到影響。近年來,腹腔鏡手術也在不斷的被完善,而且它在臨床中的應用也是越來越廣泛。基于腹腔鏡的直視效果下,內環位置和精索靜脈均清晰可見,而且精索靜脈和前腹壁的更容易暴露,與此同時,內環口結扎的位置比較高,這樣即使不使用游離同樣不會破壞到腹股溝的生理結構,不僅如此,在腹腔鏡下也可以對對側隱性疝進行確診處理,這樣也就很有效地避免了后期疝發生再次接受手術。
1 臨床資料及手術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8年1月份-2019年1月份本院共完成了腹腔鏡小兒腹股溝斜疝修補手術80例,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20例,其年齡基本都在1-7歲左右,平均年齡為3.9歲上下,其中有2例發生疾病復發。本次研究將這80例患者分別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患者,觀察組患者男患22例,對照組男患18例,年齡在1-7歲,平均年齡4周歲左右;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基本都在1-6歲之間,平均年齡3.8周歲左右。
1.2 手術方法
待氣管插管全麻徹底生效之后,患者采取頭低臀部下方部位墊高20-30°,在肚臍上方或者肚臍部位作一個小切口約0.5cm,采用穿刺針穿刺并建立氣腹,置進腹腔鏡,在鏡下找出還沒有閉合的內環口,在內環投影的體表位置,切開皮膚約0.2cm,建立操作孔,在腹腔鏡的監視作用下疝氣穿刺針(針尖要純,且針桿內部要置入7號絲線或魚線),穿刺進入腹股溝管內環口,沿內環口周圍潛行穿刺,保護精索靜脈及輸精管,穿刺進入7號絲線或魚線,退針于腹股溝管另一側潛行穿刺進入,將縫線牽出并收緊打結,并且把線結埋至皮下位置,需要將內環口關閉,而且還要將氣腹進行解除,此過程不需要縫合,將自粘傷口敷料置于傷口位置,此時手術結束。患者手術完成,手術時間持續10-15min,平均耗時12min,患者麻醉清醒4-6h之后即可進食,手術過后1-2天時間即可出院,此時無陰囊水腫及明顯的切口疼痛問題發生,手術結束后需隨訪3-6個月,此時穿刺點沒有發現比較明顯的瘢痕,而且手術效果均比較滿意。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以及患者的并發癥情況做好記錄統計,同時還要進行小組之間的對比分析,并做好記錄。
1.4 統計學分析
此次統計采用SPSS9.0軟件進行數據應用統計處理,并采用χ2進行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時間、住院時間
研究組從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各方面都要比對照組短一些,該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并發癥情況
在對照組中出現3例患者復發,2例患者發生陰囊血腫,1例患者發生對側隱性疝復發,對照組患者的疾病復發率為7.5%;觀察組中則有2例患者出現陰囊氣腫,再無其他并發癥出現,觀察組患者的疾病復發率為2.5%。把該數據運用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此時對照組患者疾病并發癥發病率明顯的要比觀察組要低,該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單孔腹腔鏡手術屬于當前腹腔鏡微創手術的主要發展方向,它的發展使手術創傷降到了最低,這樣患者的術后恢復相對來說就快了許多。在本研究中,針對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手術療法,而觀察組患者則采取改良單孔腹腔鏡技術。結果:從患者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病情況進行分析,觀察組明顯要比對照組低(P<0.05),該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語:綜上,改良單孔腹腔鏡手術在小兒腹股溝疝治療過程中具備比較明顯的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以及并發癥少的特點和優勢,臨床上應該予以廣泛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周曉波,段永福,趙成鵬,等.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加臍正中襞修補手術在小兒腹股溝斜疝中的應用[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6,16(12):1121-1124.
劉嘉林,周漢新,余小舫,等.腹腔鏡小兒腹股溝斜疝內環縫合并疝囊高位結扎術的建立與評價[J ].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06,27(5):277-279.
曲金龍,周致紅,于文濤,微型腹腔鏡治療小兒斜疝 100例經驗{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3;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