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帥



摘要:本文通過探究圖形類文創產品的創意策略,來解決該領域所面臨的各種問題。解析當下產業現狀,找出其產品開發中的弊端和誤區,明確新的創意策略。新的創新策略通過將設計流程分成創意構建和商品轉化兩個部分和具體六個環節,可以有效解決該行業所存在的問題。該策略強調在保留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以當代視角進行創新,讓圖形類文創產品成為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的橋梁。
關鍵詞:圖形類文創產品 創新策略 傳統文化 功能 價值 當代生活 品牌 系列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J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0) 04-0084-03
引言
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高度重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興榮,以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各類文化符號、傳統紋樣等圖形為基礎開發的圖形類文創產品廣受青睞。其具有技術門檻低、開發周期短、投資回報率高、識別性高、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性高等特點,使其在當下國內外各大博物館以及文化機構所開發銷售的各類文化創意產品中占據主流。另一方面,市場已經呈現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趨勢。消費需求早已從功能性消費轉變成個性化消費、情感消費。消費者通過購“物”這個行為來宣揚個性、喜新求異、追求時髦和標榜品味。而圖形類文創產品將傳統文化再設計,通過當下高超的生產技術與高效的生產效率嫁接在相應的產品上,從而保證了其以相對較低的產品成本和相對較高的文化附加值來滿足這種消費趨勢。與此同時,由于其存在著簡單“貼圖”式開發、濫用符號化元素、市場定位模糊、產品設計功能性與美觀性不符等問題,也使其成為了文創產品開發領域的重災區。因此,本文旨在以圖形類文化創意產品的創新策略研究來“探討如何面向東方人的需求,運用以人為本的思想對‘功能主義與人文主義的設計展開再思考和創作實踐。”[2]該策略以產品使用功能為基礎,通過對傳統圖形再設計,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建立新的橋梁,將傳統美學賦能于新的產品中,亦將該圖形重新賦予新的使用價值,讓其重回大眾的生活中。
一、關于圖形類文化創意產品
文創產品的領域伴隨著市場的繁榮而不斷擴大,其中圖形類文創產品,一般指以文化中的各類圖形為設計來源,通過再設計,應用于新的產品上,使其重新融入時下的生活。這種再設計亦是復興文化美學價值與重新賦予使用價值的過程。所以圖形類文創領域的好設計應該是在實用與審美高度統一的基礎上,能與消費者產生情感共鳴,滿足其“情懷”消費的產品。
二、圖形類文創產品的現狀
該領域最常見的誤區,即文創產品等價于帶有傳統圖形的產品。這樣的認知導致以拿來主義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自以為只要是知名的傳統圖形,復制粘貼即可,無論載體如何,消費者都會買單。這種不加取舍、亦無再設計的產品直接導致了這個領域產品品質的參差不齊,具體體現在以下:
(一)功能缺失:創意過程只考慮文化因素,將圖形從具有一定知名度傳統物件中簡單提取后,不能合理地賦予其新的功能屬性,粗暴地應用在各種產品上。這直接導致了該文創產品不具有相應的功能性,無法融入現代生活,成為了新的“文物”。
(二)美學與文化價值缺失:創意初期采用拿來主義的態度,缺失相應圖形形式語言、美學與文化價值的系統性深度調研,無法對其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屬性有體系化的認知,更無價值反思。這種簡單拼貼導致圖形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白白流失,只留下一個單純形式的軀殼。這樣簡單無趣的產品不僅無法引發消費者的興趣,更無法產生情感互動,談何文化的傳播。
(三)同質化:文創產品除了產品類別單一外,其經常忽略的地域屬性,也導致很多地方文創產品同質化嚴重。文化因地域阻隔,在漫長歷史長河中會朝著不同的方向演化,即使是同樣題材的傳統圖形因地域不同也會慢慢演變成當地所獨有的傳統紋樣,嫁接在這種獨有的文化基因之上的文創產品才能具有其獨特的文化靈魂,才會被消費者青睞。但當下正是因為這種忽視,對傳統圖形未根據地域屬性進行系統性地篩選,載體的選擇也干篇一律,最終使得很多文創產品無任何特色可言。
(四)創新過度:文創產品本身最大價值源自于其文化基因,也因此而具有相應的商業價值,然而一些圖形類文創產品雖也提取自傳統紋樣,但并未對其傳承與創新的部分進行有效梳理,過度創新導致其和原有文物之間的關聯度很少,喪失了原有的文化精髓。這樣的產品失去了其文化傳播的功能和商業價值。
三、創意策略
針對圖形類文創產品的現狀和問題,將創新策略分成創意構建與商品轉化兩個部分。其中創意構建的部分由溯源、定義、設計三個環節構成,側重于解決圖形類文創產品開發階段圖形中的文化傳承與創新如何分割、創新方法、設計思維等;商品轉化階段由轉化、整合、傳播三個環節構成,側重于解決設計落地后的產品實物打樣、加工生產、品牌構建、營銷策略等問題。同時這六個創意策略又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
(一)溯源,即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深度解析,發掘其形態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基因,包含了相關傳統圖形的形態與價值的溯源。該環節是整個創意策略的基礎,以歷史變遷為視角的傳統圖形的形式語言與價值的調研。中華文明其發展源遠流長、國土面積廣袤遼闊,因此中國不同的文化特色,在于地域不同所造成的差異性。[3]這種差異性就是傳統文化的地域屬性,其體現在區域性、演化性、交融性和多元性這四個方面:區域性,指人類遷徙中不斷適應其地理環境的過程中,根據當地物產而產生的圖形樣式的差異;演化性,指傳統經典圖形都源于原始的自然圖形的描摹寫生,經歷了技藝的代代相傳,演化至今,飽含了當地人民的世界觀、價值觀;交融性,指外來文化與當地文化交流后,跟當地社會形態、民風民俗,社會需求相融合后所產生的圖形;多元性,指歷史變遷中不同匠人的個人創造性與當地民俗演變,導致的相同文化寓意的圖形差異。從這四個角度對傳統文化進行由形到神,即由器物上的圖形形態追溯其文化內涵,通過其造型、構圖、風格、色彩、材質、載體等方面的分析來解讀其文化寓意、傳統典故、匠人創造、工藝變遷、歷史脈絡、地域特征等文化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