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濤

在我國所處的地理環境和地緣政治環境下,中國海軍面臨的戰略環境和威脅,以及未來戰爭的模式有比較復雜的局面和狀態。
目前,最嚴重和最為直接的威脅來源于臺灣島的“臺獨”分裂勢力。實現兩岸統一是中國所有人的心愿和遠期目標,作為歷史的結果,兩岸長期處于敵對和缺乏互相理解的狀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讓我國海域被分為了南北兩個區域,這兩個區域的交通往來幾乎被臺灣海峽和臺灣島分割開來。因此,不管在任何時刻,解決臺灣問題,都是我國最重要的國策。從軍事上來說,臺灣的軍力早已和大陸不成比例了,如果大陸決心以軍事行動解決臺灣問題,所需要考慮的只有需要多大力量投入,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物資,以及軍事行動后的長期國際環境影響。臺灣是中國的國土,如果沒有必要走到兵戎相見,和平解決是皆大歡喜的事情,但是這需要漫長的時間和更多的政治智慧。不管怎么說,盡管和平是所有人的心愿,但是迫于一些客觀的外部和內部條件,如臺灣島內的分裂勢力和一些外來的政治干擾等,中國海軍發展戰略中第一大任務就是收復臺灣。
關于臺灣問題,我國采用和平解決為主,打贏硬仗為輔,做政治和軍事兩手準備,兩手都要硬。以政治和經濟手段來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會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中國海軍并不僅僅只盯著臺灣這么一個近距離的“彈丸之地”,對中國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航線中有一大半是向東,面向日本、韓國、美國的貿易路線,另一半是通過東南亞面向南亞、非洲、歐洲的航線。向東,中國海軍的發展和戰略與收復臺灣的方向和要求基本一致,而向南,則近有南海問題,中有馬六甲咽喉被扼制問題,遠有在印度洋確保我海上航線安全的問題。
南海問題比臺灣問題容易解決,一方面經過多年建設,我國在南海已經擁有了一系列具備永備工事和駐軍的島礁,這對地區安全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國“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倡議下,在未來30年間如何搶先在南海進行海洋開發,如何進一步獲取該區域油氣資源才是最重要的,域內國家目前沒有能在軍事與中國匹敵的對手,因此軍事力量的存在主要是海軍艦隊規模和在該區域顯示存在的累計時間。
馬六甲是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咽喉要地,該區域長期被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所控制。特別是新加坡,它所處的位置和它目前采取的與美國同盟牽制中國的戰略意圖非常明顯,甚至于可能威脅中國。如果對臺灣進行軍事行動,新加坡就有可能封鎖馬六甲海峽以制裁中國。而如果中國與新加坡之間爆發對抗行動,還有可能引發新美軍事同盟的共同防御,簡單地說就是和美國直接交戰。馬六甲的安全問題,更像是臺灣問題的延伸,把圍繞解決臺灣問題建設的軍事力量進行遠程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印度洋對我國的貿易安全至關重要,南亞政局并不像東亞那么穩定,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有歷史宿怨,與中國也有邊境爭議,此外印度視印度洋為自家勢力范圍的心態更容易滋生矛盾。與印度這樣的有核大國,直接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雖然較小,但是印度利用其漫長的海岸線對印度洋繁忙的航道進行一些干擾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護航與宣示存在,將會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印度洋上的常態。
中國海軍的軍費目前大約相當于美國海軍的1/6~1/3,據此估計我國應該能維持擁有至少2~3艘“超級航母”的艦隊。如果考慮到我國沒有龐大的海外基地維持費用,且艦艇噸位相對較低,常規航母的采購和使用費用也較低,也許2艘過渡性航母加上3艘大型航母也能夠承受。考慮到航母的建設周期較長,從開始建造到服役,至少需要4~8年,即便以最樂觀的速度計算,當第5艘航母入役,第1艘航母也服役了至少20~30年,離退役不遠了。
“遼寧”號和首艘國產航母采用俄式設計,噸位較小,僅5~6萬噸,與后續使用彈射器的更大型航母完全不同,因此,未來我海軍一定會有一個雙俄式航母的過渡時期和一個正式的大型航母出現以后的提升期。
“遼寧”號對于中國海軍而言有很強的試驗和探索性質,這是中國航母從無到有的歷史跨越過程,到目前為止,其承擔的更多的還是試驗性質和教練性質的角色,還不能按照一艘正式的、能立即發揮戰術威力的軍艦來考慮,最顯而易見的是“遼寧”號的航空編制還沒固定下來,也沒有開始正式的戰術巡航。
在中國海軍還處于探索航母的階段,將2艘航母同時部署在北方不失為一種選擇。一是部署在北方,距離航母的“誕生地”近,方便維修和保養。二是2艘航母在這一區域的存在會對日本、韓國、朝鮮形成比較大的正面威懾,會提高美、日介入我軍對臺軍事行動的“門檻”。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區域使用航母的難度比較大,要達到多大規模的艦載機出動架次率,建立什么樣的防空圈,如何應對美、日陸基航空兵的接近和戰術對抗,這在航母艦隊早期作訓中是一個要求相當高的任務。
在東海使用航母,防空是最重要的任務,將防空圈向日本、韓國海岸線推移,有利于提高東部沿海的整體防御能力。航母在海岸線附近活動能夠得到陸基預警機和反潛機的支持,恰好彌補了目前我航母機種單一、遠程預警和反潛能力不足的問題。而航母的日常航行都應貼近中國海岸線200公里以內,當前的航母艦載機數量比較少,在該區域活動單純靠艦載機進行防空是很困難的,必須借助陸基雷達預警網絡和陸基作戰飛機的支持。該區域內航母的角色靈活而多變,既可以成為兩片陸地間的“阻隔高墻”,也可以成為“突然刺出的利劍”。政治形勢或許會要求航母更多地向防空任務方向發展,但是航母畢竟是威力巨大的攻擊性武器,擁有航母的一方有選擇打擊方式和打擊深度的靈活性和主動權,比如選擇只攻擊在陸上防空圈保護下的近岸艦船,而沒有航母的艦隊很難實現這種能力。而現有的兩艘俄式航母在作戰能力上也有一定的欠缺,雖具備一定的艦隊防空能力,但對海攻擊能力十分有限。目前,我航母編隊缺乏超出防空圈外的信息搜集能力、電子信息監視和對抗能力,缺乏電子干擾壓制和支援能力,而這些恰恰是從被動防御走向積極的主動防御的關鍵性因素,也是航母編隊能否在第一島鏈海域內生存,能生存多久的關鍵。
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將2艘航母都部署在狹窄的東海是不明智的,因為清朝北洋水師屯兵自重的落后防御思想已經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航母編隊天生就是機動打擊平臺,需要在足夠廣闊的空間內進行機動,才能展現威力。因此,南海和南太平洋才是更適合中國航母部署的區域。未來,“遼寧”號可能會長期部署在東海,承擔教學航母的作用,而首艘國產航母將會長期部署在海南島,兩者可以通過不定期的相互調換,形成中國海軍航母的戰術巡航線路,以及最近10年內中國海軍最強的水面作戰力量——雙航母編隊。未來,更先進的大型航母服役后,新航母可能將部署在南方,而兩艘較老的航母則回歸東海,以增強圍繞臺灣島和第一島鏈的出入口的長期軍事存在。
(摘自《艦船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