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坪山高級中學 郭 瑞 林 鈮
青少年時期是學生道德培育和品格生成的重要時期,“榜樣追隨”通常在中學時期的受教育者中發揮更強的激勵作用,“教育者如何通過榜樣形象對受教育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榜樣教育必然回答的基本問題,也是新時代中學德育工作不能忽視的重要課題。本文旨在闡釋現代人文主義思潮下榜樣教育的價值倫理與現代意蘊,并通過現象學嘗試構建“榜樣教育”在教學實踐中發揮作用的一般路徑,以期對新時代基礎教育理論和一線教學工作提供參考。
教育是傳輸知識和培養人才的實踐活動,通常在教育實踐中通過樹立榜樣形象使受教育者追隨,以期激勵受教育者實現教育目標。20 世紀70年代以來,人本主義思潮下的教育理念正在發生著變化,并不斷對現代教育產生深遠影響,馬斯洛、羅杰斯以及弗洛姆等心理學家強調教育應該創造最佳的條件,通過自由的心理環境和氛圍促進受教育者的“自我實現”,這不僅需要受教育者在身體、精神以及情感層面達到整體化,還需要人的內在發展與外部世界之間達到較為一致的和諧狀態。“榜樣”是外部世界觀中模范人格的價值設定與真實體現,同樣地,榜樣教育始終貫穿在中學教育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國內外教育學者均重視榜樣教育的作用,并將其作為樹立弘揚主流價值觀的教育方法之一。無論是中國古代將教育看作“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訓誡,還是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將教育比作“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它們均在引導受教育者追隨榜樣,感化受教育者成為“完整的人。”
榜樣教育是現代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中人們常把中學時期的榜樣教育主體概化為家庭、學校,認為家長作為學生的第一責任人,應該“重言傳、重身教”;教師作為學生的模范,應該“行為世范”,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因此本研究重點關注同輩導師的榜樣教育,討論同輩榜樣對受教育者在榜樣追隨中實現個人目標和人生品格的規律。
同輩榜樣在教育過程中并不罕見,中學教育中他們常為受教育者眼中“別人的孩子”,代表受教育者無法與其相提并論的蘊意,此外,學校也常會樹立榜樣教育對象的成功經驗作為案例,以期最大效率促進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激勵作用。
本文通過對“你就是奇跡”中話語場景分析發現,它常出現在學校(招生)宣傳、開學典禮或高考動員大會的發言稿中,在這其中,它體現學校辦學特色或學校培養質量,抑或用激勵性話語鼓勵高中生努力拼搏,而對榜樣形象的設定描述草草。
1.宣揚傳播型榜樣教育
在此類榜樣教育中,實施主體更多為學校官方平臺以通訊形式出現在網絡上,如深圳坪山高級中學提及“在70%的生源不具備高中學力基礎的情況下,學校以優質管理建設良好學風,以深化教學改革取得高考成績連年翻番,創造奇跡,90%以上的學生圓就了大學夢”,華中科技大學附中提出“在學生進口基礎較差的情況下,仍能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績:81 人被全美排名前50 的高校錄取,占畢業生總人數的50.6%;31 人被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荷蘭等名校錄取,占畢業生總人數的19%;151 人被全美排名前100 或相當的高校錄取,占畢業生總人數的94.3%”。這種榜樣教育在對外界宣傳中有著較強的吸引力,并能夠為之招收更優質生源。
2.強化激勵型榜樣教育
在此類話語體系中,宣傳主體通常為任課教師或極具代表性的受教育者,它在開學第一課或高考宣誓中出現,如忻州師范學院附中認為努力就會有奇跡:“我可以,你們同樣可以!就像今天在這里我挑戰自己、突破自己一樣,未來的180 天將是我們生命中極其難忘的挑戰。在座的每一個同學,請對你自己尚未被激發的潛能和力量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就像今天我想向我的父母證明——除了學習成績,別的健全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也可以做到,甚至比他們做得更好”;溫州第二外國語中學使用“為高考加油,做好自己”;海林市高級中學在高考宣誓發言中提道:“30 天,每年都有奇跡在真實地上演,每個奇跡都是最淡定、最低調的普通高三學子創造的。當然空想‘奇跡’的人是一定不會創造奇跡的,奇跡是在這30 天每天的學習生活中醞釀的。”這種榜樣教育會在一時鼓動人心,使受教育者充滿斗志,進而起到激勵作用。
榜樣教育的目的是通過言傳身教對受教育者產生見賢思齊的潛移默化影響,但是當前榜樣教育更多流于形式或背離初心,導致收獲甚微,變成一陣空話。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發現,榜樣教育的受眾者較為廣泛,而且在榜樣教育中的同輩榜樣并不具體,無法真實凝練出他的個人形象特質,也無法產生較為具體的激勵性,因此它能夠發揮的作用也較為單一。主要原因如下。
1.同輩榜樣設定模糊,尚未構建切實可行的榜樣形象
在現代人本主義教育中理念中,“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思想賦予受教育者更多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同樣地,榜樣的模范作用也常常會使受教育者追隨。它同樣需要教育者參與設計榜樣教育的全過程,輔助構建榜樣形象,形成可供選擇的榜樣素材。但是,當前同輩榜樣的設定較為模糊,無法真實勾勒出榜樣的具體形象,以至于話語泛泛,未能深入人心。
2.“畫臉譜”式宣傳方式,導致榜樣教育受眾群體不明確
目前,中等學校已經較為重視網絡宣傳平臺下的話語傳播,將培養質量或奇跡案例作為宣傳主體,能夠起到一定的宣傳效果,“招收更優質生源”導致榜樣教育只能在前期發揮強化作用,但是培養環節中由于失去關注重點,只用簡單話語激勵或宣傳條幅式的榜樣教育,只能使榜樣的形象逐漸消失,進而變成弱激勵或無激勵形式,宣傳效果逐漸式微。
3.榜樣教育逐漸弱化,刻意強調教育者的功能

圖1 何以實現“榜樣教育”的PDCA 全鏈條循環示意圖
在已有榜樣教育的話語中發現,受教育者在成為榜樣時,通常以感恩母校為主題進行匯報,而忽略教育過程中同伴教育、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如某中學在榜樣教育中刻畫了較為具體的榜樣形象,但刻意強調學校師資,如:“中考分數偏低的我來到這里后深切體會到了校領導的認真負責、教師團隊的兢兢業業,是每一個努力的個體,共同營造了北民大附中良好的學習氛圍。選擇這里就是抓住了一個逆襲的機會,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導致榜樣自身主觀能動性的忽視,進而榜樣形象逐漸弱化,無法產生應有效果,而片面相信外部條件。
4.榜樣教育效果評價暫缺,無法改進榜樣教育的全過程
如何考評榜樣教育效果是當前教育理論和實踐中均為暫缺的部分,榜樣教育亟須通過考評來體現同輩榜樣的功能和作用,從長遠教育來看,只有通過考評才能更真實地反映榜樣教育的滿意度及差距,它是榜樣教育全周期管理中重要的一環,“你就是奇跡”教育中對終端的榜樣形象考量較為單一,因此未能更好地發揮榜樣教育應有的作用。
PDCA 循環是現代生產運營中提升產品質量或持續改善工作的常用模型,近年來在各類教育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常以PDCA 閉環設計受教育者的培育方案,以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通常它包含P(計劃)—D(實施)—C(檢查)—A(改進)四個環節,榜樣教育理念的實現同樣需要教育者設計螺旋上升的PDCA 管理過程(如圖1)。
榜樣對象是實施榜樣教育的邏輯起點,也是形成榜樣追隨效應的前提,“誰是榜樣”“如何選擇榜樣”是施教者選擇榜樣教育對象的衡量標準。根據不同中學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觀,學校將考慮多元化的榜樣教育標準,樹立具有異質性特征的同輩榜樣,進而滿足不同學生群體在榜樣中的差異化需求。此外,教育者應圍繞本校經驗及培育下的同輩榜樣對象,找準切入點、結合點和著力點,微觀上設計完備的“身邊榜樣”案例,宏觀上完善榜樣事跡素材的全過程,在其中考慮同輩榜樣教育的全周期管理,進而拉近同輩榜樣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距離,從而達到相對理想的教育結果。
通過上述研究發現,榜樣教育形式多以言語規訓的方式開展,或以張貼同輩榜樣結果性的成績作為宣傳方式,但這種榜樣宣傳效果常常在受教育者自我效能感知強化下日漸式微。根據P(計劃)中的完整性方案,提出具有代表性的榜樣教育案例,尤其以身邊榜樣獲得經驗過程激勵受教育者的精神追隨及行為認同。同時,在互聯網和信息宣傳發展快速化時代,學校應善用新媒體的傳播功能,搭建家校之間合作網絡,進而實現同輩榜樣的教育功能,通過同輩榜樣中各種形式的互動及溝通,使得榜樣對象在宣傳中的影響力更加持久。
通常而言,榜樣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教育者只關注榜樣信息發布和擴散,認為受教育者應具有極強的主觀能動性和自覺選擇性,能夠在教育過程中內化并出現正向的強化作用,較少考慮榜樣教育的示范作用以及效果。這種教育方式單純地把受教育者成功教育經驗歸因于榜樣教育的功能,通常會因為缺乏榜樣教育的評價機制而收獲甚微。
教育活動中的改進環節不只是一線教學中的重要工作,它同樣需要教育者在榜樣教育中持續進行提升和優化。在C(檢查)環節中,教育者收集到反饋信息和數據,對受教育者樣本進行統計,在此基礎上,學校應該進一步反思榜樣教育如何改進和提升,從而構建榜樣教育循環周期的閉環。具體而言,在以往榜樣教育中,探索和催生豐富經驗及創新亮點,提出有效的榜樣教育宣傳改進方案,在榜樣示范中提出下一年度榜樣宣傳教育的工作部署,并不斷更新榜樣案例,形成榜樣知識更新增值,進而實現與時俱進。
同輩榜樣是現代教育過程中的精神象征和價值符號,它可以在中學階段培育受教育者的價值觀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盡管目前教育者常會使用話語勸誡的方式傳遞教育理念,但這種傳統說教方式弊端日漸明顯,因此發揮榜樣教育的功能需要重新審視宣傳中的制約因素,根據受教育者的基礎背景以及榜樣教育中的管理訴求,結合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宣傳手段和方式,設計全鏈條的榜樣教育考評機制與宣傳模式,以期達到榜樣教育的宣傳目的及目標,實現教育之所以為教育的再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