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聶毓秀,趙 軍,耿志遠
(西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環己烷是一類重要的碳氫化合物,已廣泛用于化學工業,例如氫能生產和烯烴原料生產[1]。環己烷儲氫能力在重量上的百分比高達7.2%,是儲存和運輸大量氫的良好介質[2]。環己烷中C-H和C-C鍵的活化已引起人們的重視,因為產生的H2可以作為一種清潔能源使用。
2001年Sicilia和Russo研究了“裸露”的過渡金屬陽離子M+(M=Ti,V,Cr)催化甲烷的反應[3]。后來,化學家發現小型過渡金屬離子簇Pt4能夠更有效的催化甲烷[4]。受這些研究的啟發,2011年Schwarz研究了異核含鎳團簇NiM+(M=Ti,Mn,Fe,Co,Cu,Al)與環己烷的反應[5]。然而,異核過含鎳團簇NiTi+催化環己烷的理論反應機理尚未被研究。因此,我們研究了NiTi+催化環己烷的脫氫機理,為實驗工作者提供更多的理論參考。
本文所有計算均由高斯09[6]軟件包完成。使用密度泛函理論(DFT)[7]中的B3LYP[8]方法對所有反應勢能面上的駐點進行了幾何全優化。對于C、H原子,使用6-31G(d,p) 基組[9]。對于過渡金屬Ni、Ti原子,使用了LANL2DZ贗勢基組[10]。
對于NiTi+而言,Ni端與Ti端均有活性,通過系統的研究發現Ti端催化環己烷的活性高于Ni端。另外,NiTi+催化環己烷脫氫存在同面和異面脫氫兩種機理,通過理論計算發現異面脫氫的能量高于同面脫氫。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以NiTi+的Ti端作為活性位點催化環己烷的同面脫氫機理。
四重態與二重態的NiTi+催化環己烷同面脫氫機理如圖1所示。兩種自旋狀態所對應的勢能面如圖2所示。整個催化脫氫過程分為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由兩個C-H鍵的活化和一個氫分子的消除組成。
通過TS1/2,環己烷的第一個C-H鍵被活化。對于四重態,此過程的能壘值為85.31 kJ/mol。在2IM1→2IM2反應過程中,其能壘為20.7786.82 kJ/mol。通過TS2/3激活環己烷的第二個C-H鍵,生成中間體IM3,四重態跨越19.31 kJ/mol的低能壘,二重態跨越32.02 kJ/mol的能壘。最后,通過TS3/4,H1-H2基團離去同時形成IM4。
IM5→IM9是第二分子脫氫過程,IM9→IM13是第三分子脫氫過程。它們的脫氫機理跟上面討論的第一分子脫氫機理相似。相對于中間體IM5,第二分子脫氫反應是吸熱反應。相反,相對于中間體IM9,第三分子脫氫反應是放熱反應。

圖1 在四重態和二重態下優化環己烷同面脫氫的幾何構型(Fig.1 Optimized geometries for the stationary points of same-face dehydrogenation in the quartet and doublet state

圖2 四重態和二重態同面脫氫勢能曲線(括號中顯示相對能量值)Fig.2 The doublet and quartet potential energy profiles for same-face dehydrogenation,the relative energy values are shown in parentheses
采用密度泛函理論系統的探討了NiTi+催化C6H12脫氫的反應機理。確定了過渡金屬NiTi+的活性位點為Ti末端,且同面脫氫機理為主要反應路徑。NiTi+催化環己烷的反應在四重態勢能面上吸熱27.25 kJ/mol,在二重態勢能面上吸熱46.57 kJ/mol。由于在同面脫氫中第一和第二分子脫氫反應比第三分子容易,因此主要反應產物是第一、二分子脫氫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