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純煒
基于核心素養,語文教學已經開啟了新的航程。古詩文教學作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將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古詩文教學引起了眾多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許多專家學者都提出了一些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如陳增菊在《新課堂新評價》中指出:希望教師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體現人文主義的情懷,讓學生樂學、好學;黃麗娟在《美讀,讓詩詞教學靈動起來》中強調教師要用“美”來感染學生,讓他們感受到詩詞美的意境、情感、音色;黃德新提出在古詩詞教學中要巧抓“詩眼”,在品詞、譯句中體會“文”的精妙之所在……即便如此,從當前古詩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依然存在著許多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教學過程忽視誦讀引導
“三分詩,七分讀。”學生必須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涵泳體悟。對于誦讀,朱熹認為:“只有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詩因為音調和諧、押韻,所以念起來給人以朗朗上口之感。學生如能很好地誦讀,定能達到啟發想象、開闊胸襟的作用。
(二)教學過程忽視情境體悟
學生讀詩、品詩不應該只是機械式地重復所謂的“知識點”“思想性”“表現力”,要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充分體會詩詞意境,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學生通過層層深入,品出古詩文的味道,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陶冶心靈。
(三)教學過程忽視整體感知
學生對詩文的“體驗感悟”是通過由外而內,由表及里,整體有序的感知、感悟,進而走進作者情感世界的。詩句的上下文之間,有著起承轉合的關聯,情感發展的遞進升華,學生可以因此領會詩文整體的意義和魅力。
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具體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那么古詩文教學又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什么聯系呢?
(一)領略古詩文中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
古詩文蘊含中華五千年文明,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如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讓學生既知道了中華傳統節日重陽節的日期和習俗,也感受到了獨自一人思念親人的凄涼。又如學習《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學生明白了人與人之間是需要互相關懷的,這時候人文的關懷也就在他們心中悄然萌芽。同時在對古詩文字詞句的推敲之中,其審美情趣也在逐漸提高。用優秀的古詩文為小學生的人文素養添磚加瓦,必能為學生人文底蘊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石。
(二)體會古詩文中的民族精神,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
“樹中華民族之魂魄,立熱愛中華民族之精神”,這是當今的小學生學知識學做人所應具有的基本素養,要培養和塑造這種民族精神,就要充分發揮古詩文特有的優勢。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讓學生明白將士們在極寒天氣里,依然駐守邊關,保家衛國,這是中華兒女的國家責任。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學生體會到心系家國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貫穿于中華文化的始終,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覺醒了肩負社會責任的意識,并能夠傳承發揚。
(三)研讀古詩文中的名言警句,讓學生學會學習
學會學習,一直是老師和家長對孩子共同的期許。縱觀古今,有不少樂學善學、勤于反思的名句,如果讓學生多讀多思,對他們學習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讓學生懂得要珍惜時間,發奮圖強;《冬夜讀書示子聿》告訴學生,學習、創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想取得豐碩的成果,需要持之以恒、知行合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誡學生學習、思考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教師不妨將古人的警言和經驗,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指導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余光中先生說得好:“中文乃一切中國人心靈之所托,只要中文長在,必然漢魂不朽。”腹有詩書氣自華,在生活中孩子們身上透露出的詩意正是核心素養的體現。所以強化古詩文對學生熏陶感染的力度和廣度,必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特別對于當下正處于發展階段的小學生,教育在把握科學性和時代性的同時堅持民族性的原則至關重要。
(一)加強詩文學習,提高自身素養
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起步階段,作為教師就更應當練就自身功夫,承擔起歷史的使命和時代的重托。葉圣陶先生說過,做教師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肯負責,二是有“本錢”。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需要多讀書,多積累,打好自身古詩文素養的底子,不斷提升解讀古詩文的能力。古詩文特有的含蓄美、詩意美以及特有的結構、復雜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修辭,這些需要教師身體力行,學以致用。只有自己先沉浸其中,才能夠引領學生在古詩文課堂中得到美的享受。
(二)少些功利意識,多些誦讀指導
以考試為最終目的,忽視學生感受的教學是本末倒置的。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教師不應讓分數成為古詩詞教學的重點,而應該多花點時間帶學生去誦讀古詩文。周慶元教授說:“詩歌語言精練,富有節奏感、音樂美,朗朗上口,悅耳動聽。非讀不能見其美,非讀不能見其情,非讀不能見其意。”誦讀是一種綜合閱讀活動,多感官都會被調動起來。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范讀,有目的地指導誦讀,帶學生體會詩文的音韻之美,適當拓展詩歌作者的所處時代、生平事跡等,通過這樣的方式達到情和聲的統一。
(三)吸取傳統精華,實踐研究探索
古詩文教學在我國已延續兩三千年,源流相繼,世代相傳。古詩文教學,要積極吸取傳統詩文教學的精華,瞄準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放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跟上時代前進步伐,不斷實踐探索,不斷開拓創新。把古詩文學習融入學校課程,融入孩子生活,融入社會實踐活動,做到適時、適量、適度、適合每個個體,讓不同層次的孩子在各自的起點上獲得最佳發展。
古詩文作為我國最具特色的文化遺產之一,對于現今的小學生,無論是在人文底蘊、家國情懷、責任擔當,還是自主學習等方面它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我認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和古詩文教學是一場最美的遇見。
作者簡介:江蘇省揚州市育才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