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胚芳

【摘 要】目的:研討中醫康復護理在改善肛腸科常規術后疼痛水腫方面的效果。方法:擇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肛腸科接收并行手術治療的87例病人為對象,按照護理方案的不同將這些病人納入試驗組(45例)、普通組(42例),普通組病人接受常規護理,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前提下施予中醫康復護理,經護理后,評估兩組病人的術后疼痛程度及創面水腫狀況。結果:經不同護理后,試驗組病人術后疼痛評分及創面水腫狀況評分都顯著低于普通組(P<0.05)。結論:中醫康復護理措施在肛腸科手術病人中的運用,能減輕其創口疼痛程度和水腫狀況,效果確切。
【關鍵詞】肛腸科常規術后;中醫康復護理;疼痛水腫;改善效果
【中圖分類號】R256.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9--01
肛腸疾病屬臨床多發病癥,多采用手術方式予以治療,一般可達到較理想的療效水平。但肛腸科常規手術后,皺皮肌、括約肌活動頻繁或痙攣以及術后排便等因素易誘發劇烈疼痛和水腫狀況,這對病人康復帶來不利影響。中醫康復護理在近年來被推廣用于肛腸科護理實踐中,其對改善病癥、促進康復、緩解創口疼痛、加快傷口愈合等方面均有積極意義。現以本院肛腸科接收并行手術治療的87例病人為對象,旨在研討中醫康復護理在改善肛腸科常規術后疼痛水腫方面的效果,報告如下:
1 對象、方法
1.1 病例來源
擇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肛腸科接收并行手術治療的87例病人為對象,包括30例環狀混合痔病人、29例單純性肛瘺病人、28例肛裂病人;術前全部病人經臨床確診符合相關肛腸疾病的診斷標準,且需要實施外科手術治療,具備臨床手術指征;排除合并其他重大疾病、精神異常、惡性腫瘤等病例;49例男性,38例女性,年齡介于19-62歲,平均(42.6±7.15)歲,按照護理方案的不同將上述病人納入試驗組(45例)、普通組(42例),兩組病人各項基線資料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普通組病人接受常規護理,即術后遵醫囑指導病人用藥,予以早晚換藥、便后換藥護理,同時指導病人合理飲食,若病人疼痛難忍時,遵醫囑給服止痛藥。
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前提下施予中醫康復護理,具體措施為:(1)情志護理。肛腸手術后,病人疼痛感通常較為劇烈,此時容易出現顯著的生理、心理不適感,護理人員需結合不同病人的實際心理狀況予以針對性疏導,注重開展情志護理,讓病人了解術后疼痛屬于正常生理反應,并耐心傾聽病人主訴和護理需求,盡量滿足其合理服務要求,注意分散病人對疼痛感的注意力,有效緩解術后疼痛感,使其保持平和、穩定的心態,積極對待臨床治療,增強對醫護人員工作的依從性。
(2)飲食指導。術后合理飲食能幫助提升病人的免疫力,護理人員需遵循中醫辨證理論為病人擬定相應的飲食計劃;肛腸術后,病人忌食刺激、辛辣、生冷類食物,如辣椒、生姜等;宜多吃新鮮蔬果,多飲水,保持清淡飲食,以促進排便通暢。(3)穴位按摩。護理人員基于中醫穴位理論,對病人實施穴位按摩;遵循“循經取穴”、“遠部取穴”等原理,通常選擇大腸俞、長強、承山、足三里等穴位,同時結合病人的具體病癥進行針對性選擇,按摩時保持手法準確、輕柔,以病人感覺舒適為宜,防止對病人帶來過度刺激。(4)中藥坐浴。按照病人的病癥及疼痛狀況,施予中藥坐浴干預;藥方:30克制大黃、30克馬齒莧、30克蒲公英、20克黃檗、20克赤芍、15克芒硝、15克乳香、15克白芷、15克沒藥;將上述藥物混合以水煎熬,取出藥汁,晾至溫熱(約40℃)后,指導病人通過熏洗坐浴的方式用藥,每次坐浴15-20分鐘,早、晚各進行1次。
1.3 評價指標
通過護理后,以VAS評分法調查兩組病人的術后疼痛程度,分值為0-10分,評分越高代表病人疼痛感越強。同時使用本院自制的水腫狀況評分標準對兩組病人創面水腫程度進行評估,分值為2-6分,評分越高代表病人水腫狀況越嚴重[1]。
1.4 數據分析
運用SPSS22.0軟件對該研究中的所有數據開展分類計學處理,計量數據以()來表示,計數數據以(n/%)來表示,計量數據之間比較時通過t檢測,計數數據之間比較時通過 2檢測,如果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即表示為P<0.05。
2 結果
試驗組病人經護理后的VAS評分及創面水腫狀況評分都顯著低于普通組(P<0.05),詳細數據記于表1:
3 討論
從中醫學理論的層面上講,肛腸術后疼痛歸為腫痛范疇,也就是因創傷、氣血瘀結、濕熱壅滯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故對病人實施中醫護理時,應遵循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的護理原則,同時總結不同病人的病癥情況,通過搜集相關研究資料,為其制定合適、有效的辯證護理方案[2]。該項研究中,本院肛腸科將中醫康復護理引入45例手術病人的護理工作中,主要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之上增加情志護理、飲食指導、穴位按摩、中藥坐浴等干預措施;開展情志護理,能幫助病人緩解負性情緒,分散對疼痛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平和、穩定的心態,增強臨床依從性。飲食指導則能保證病人攝入合理飲食,減少食物刺激性,補充足夠營養,使其機體免疫力加強,并在排便時減輕糞便對創口的刺激作用,為術后康復奠定良好基礎。另外,中醫康復護理中的穴位按摩、中藥坐浴是符合中醫理論的有效干預方法。通過中藥坐浴,可使中藥直接作用于創口、病灶部位,有助改善其局部血液循環及淋巴循環,以疏通經絡,使藥液中的有效成分被創面組織充分吸收,促進體內水腫消退,同時,諸味中藥通過煮沸煎熬后得到的熱湯,能輔助松弛病人的肛門括約肌,使其痙攣狀況得以緩解,進而減輕術后疼痛程度,以發揮顯著的鎮痛效果。該研究結果表明:經不同護理后,試驗組病人術后疼痛評分及創面水腫狀況評分都顯著優于普通組(P<0.05)。可知,中醫康復護理措施在肛腸科常規手術病人中的運用,能減輕其創口疼痛程度和水腫狀況。
綜上,中醫康復護理對改善肛腸科術后疼痛及水腫狀況有顯著作用,效果確切,建議臨床推廣實施。
參考文獻
馬維.中醫康復護理改善肛腸科術后疼痛水腫的療效分析[J].雙足與保健,2018,27(17):194-195.
王永鵬.中藥熏洗坐浴緩解肛腸病術后疼痛及創面水腫的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9,4(1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