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首次提出表明中國在應對數字貿易發展過程中的戰略導向,它并非要推翻傳統產業,而是要另辟蹊徑加快轉型升級。即經過互聯網的信息處理和數字交換,形成一種流通渠道少、與用戶直接面對面、價值最優化的新貿易方式,并逐漸滲透到商業流程核心。本文對數字貿易發展的經濟效應與推進方略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數字貿易;經濟效應;推進方略
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出現推動了全球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新型貿易形式———數字貿易。
一、數字貿易的概念
數字貿易的概念分為廣義概念和狹義概念。最經典的狹義概念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在2013年提出的“通過互聯網傳輸產品和服務的國內商務和國際貿易活動”。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于2017年提出了廣義的“數字貿易”概念,即“數字貿易不僅包括個人消費品在互聯網上的銷售以及在線服務的提供,還包括實現全球價值鏈的數據流、實現智能制造的服務以及無數其他平臺和應用”,涵蓋一切“利用數字技術(ICT)進行的所有國內商務和國際貿易活動”。
二、數字貿易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渠道
(一)產業轉移效應(產業間)
通過技術創新效應改變生產要素密集度,從而使產品屬性發生變化,這就促進新產業的形成,最終與產品供給提升協同作用通過調整產業增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二)產業競爭效應(行業內)
即國外產品的進口吸引了國內生產者對新產品資源及技術的偏好,因此企業引入新技術使自身競爭力增強,從而行業內競爭加劇,這種競爭一直蔓延到關聯行業,最后與技術進步協同作用通過調整產業存量促進傳統產業升級。
三、我國數字貿易發展的態勢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持續以高于GDP名義增速10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跨境電商規模也穩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國由數字經濟推動的虛擬商品與服務的出口價值達1.6萬億元。預計到2030年我國數字貿易出口價值將達5萬億元。貿易額的快速增長得益于移動支付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性。我國在數字貿易中最關鍵的環節———移動支付領域一直處于世界領頭羊的地位,為數字貿易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安全保障。此外,我國5G技術全面啟動將開啟物聯網新時代,拓展數字貿易的發展空間。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6.1億人次,同比增長14.4%,占網民整體比重達73.6%;手機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5.92億人次,同比增長17.1%,占整體手機網民的72.5%;移動支付業務量快速增長,網上支付業務量達570.13億筆,金額達2126.30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36%和2.47%。
四、數字貿易規則變化趨勢及對我國的影響
《服務貿易協定》,2013年,中國正式宣布參加服務貿易協定談判。TiSA協議中包括跨境電子商務、電信服務等與數字貿易相關的條款。美國主張實現全面和高標準的服務貿易自由化,包括推進電信自由化和電子商務自由化,促進數字產品貿易自由化。目前該協議當中數字產品貿易部分被不斷地改進、修改和完善。比如,綜合協議中補充了與數字貿易相關的服務業領域,如電信、電子商務、物聯網、數字貿易、移動通信網絡、互聯網等;建立電信服務、電子商務、計算機相關服務、跨境數據流動等的監管規則,同時強調制定適當條款支持通過“電子渠道”所進行的服務貿易。然而,歐盟對數據隱私問題非常敏感,因此需要一定的時間優化數據傳輸渠道以適應TiSA的數據跨境自由流動要求。
五、數字貿易推進方略
(一)逐步增強數字貿易規則話語權,積極推廣“中式模板”
我國迫切需要加快國內改革與創新,盡快適應并靈活應對數字貿易新規則的挑戰,循序漸進增強我國在數字貿易規則領域的制度性話語權。首先,以數字“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積極推廣融入中國元素、符合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目標的“中式模板”,在數字貿易規則的內容設定上逐漸增加我國的制度性話語權。其次,應與世界各國加強互聯互通,在國際事務中展現大國擔當,積極參與全球數字貿易治理,在保證國家信息安全和保護消費者隱私的基礎上,實現數字貿易更大程度自由化,構建有利于我國及世界經濟增長的數字貿易生態環境。
(二)加快信息通訊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要清楚認識到數字經濟領域過分依賴他國先進技術的危險性,加快數字核心技術的研發,擺脫對歐美等經濟體的技術依賴,增強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這樣才能在數字貿易領域擁有話語權,保護本國應得利益不被侵犯。其次,我國應繼續加強城市網絡升級及速度提升,提高廣大農村地區的寬帶覆蓋率和對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力度;降低數字基礎設施行業的準入門檻,打破國企壟斷的局面,充分調動民間資本的力量,增強網絡通信行業的市場活力,不斷提升網絡基礎設施的水平。
(三)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引導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
數據是數字經濟的核心,數字基礎設施對于數字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于美國來說仍顯滯后。我國應繼續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國內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基礎產業布局,推動5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與發展。促進農村互聯網的使用與普及,提升農村寬帶的覆蓋率和速度,消除農村與城市之間的數字鴻溝。另外,我國第一、二產業數字化程度較低,應加強政策優惠力度,鼓勵數字科技創新與各行各業融合共建,探索傳統行業數字化改革的新方法、新模式,降低傳統行業信息化投入的成本和風險,提升傳統行業數字化水平,釋放我國數字貿易潛能。
結束語
當下,數字貿易在數字經濟的引領下,已在全球范圍內如火如荼地展開。我國作為數字貿易大國,既確定了數字經濟發展的方向和路徑,也明確提出了數字經濟要遵循“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的三原則。
參考文獻:
[1]何軍明.擁抱新經濟,大力發展數字貿易產業[N].廈門日報,2019-12-30(B07).
[2]熊勵.上海率先構建全球數字貿易平臺研究[J].科學發展,2019(12):31-41.
[3]伊萬·沙拉法諾夫,白樹強.WTO視角下數字產品貿易合作機制研究——基于數字貿易發展現狀及壁壘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8(02):149-163.
作者簡介:
廖逸成(1999-),男,漢,江西吉安,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