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安機關作為社會管理的重要職能部門,如何主動響應、積極作為,以自身的創新發展帶動、提高社會管理水平,是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本文就此作些粗淺的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公共管理;公安;社會管理
新公共管理是八十年代以來興盛于英、美等西方國家的一種新的公共行政理論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來西方規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體指導思想之一。美國政府行政改革運動中所倡導的新公共管理逐漸成為西方國家執法部門促進警務改革的新動力和新手段,它是以現代經濟學為理論基礎,主張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門廣泛采取企業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競爭機制。傳統公安社會管理主要是在控制管理理念指引下的一種管理,將公眾列為被管控的對象; 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政府的社會職責是根據顧客的需求向顧客提供服務,以顧客或市場為導向,只有顧客驅動的政府才能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并促進政府服務質量的提高。于是,新公共管理理論改變了傳統公共行政的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政府不再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封閉的官僚機構,而是負責任的企業家,公民則是其顧客。美國警察將自己視為公眾的保姆,并因此而感到自豪,他們認為自己是拿納稅人的錢,就應該為納稅人辦事。“天地交,而后能成化育之功;上下交,而后能成和同之治”。因此,我們公安社會管理創新,必須更加注重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的執政理念,在體制機制創新中鍛造更加適應時代需求的社會管理新格局。
一、深化“大走訪”開門評警活動
“大走訪”開門評警活動是堅持專門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構建和諧警民關系、全面推動公安工作和公安隊伍建設的重大舉措。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公安機關社會管理創新, “大走訪”活動不僅僅是噓寒問暖,更重要的是問計于民。我們要通過走訪,不斷加強和改進維護穩定工作,實實在在地解決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整治一批治安亂點和治安隱患,確保社會治安大局持續穩定,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努力做到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
二、建立新形式的警察公共關系
創新是警察公共關系建設的動力源泉,創新的關鍵是理念的創新。首先要樹立服務的理念。公安民警要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在工作中始終貫穿立警為公、執法為民思想。其次要樹立策劃的理念。公共關系的過程是一種全面策劃的過程,要使警察公共關系建設取得良好的效果,體現較高效率,達到預期目的,必須要把策劃的理念貫穿始終。警察公共關系建設,方法要新,要體現時代特征,符合發展潮流,吸引公眾目光。如舉辦警察開放日活動、建立公安網站和警務廣場等活動,包括許多地方開展的招募義警、社會治安大家談等活動,都是很好的富于創造性的新形式。形式要活,便于開展,便于社會公眾參與; 活動要實,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公安工作,內容實在,過程扎實。公安機關開展的如警務公開、警務咨詢服務、社區法律服務等活動,因為緊扣社會治安主題、與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關而容易被社會公眾接受。
三、創新警務模式打造網絡警務
公安機關要通過公安網絡發言人和公安微博等方式,及時發布警方權威信息,不斷密切與網民的互動溝通; 實施網絡安全員、網絡評論員、網絡引導員、網絡治安員、網絡安全專家建設工程,組織社會力量開展網上輿論引導,及時妥善處置負面輿情,促進互聯網秩序和諧有序。要將打造網絡警務作為社會管理創新的增長點,充分利用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通過設立網絡警務平臺、網上警務室、警務博客、警民聯絡微信群等多種方式,賦予基層警務工作新內涵,把服務延伸到群眾家中、手中和心中。在網上接受網民咨詢、解答網民提問、回應網民關切、接受網民監督,搭建警民溝通聯系新平臺。
根據 《公安機關組織管理條例》對專業性較強的職位和輔助性職位實行聘任制的規定,切實加快推進實施文職制度步伐,豐富維護社會治安的主體,將有限的警力投入到更為需要的地方。新公共管理強調廣泛引進競爭機制,讓不同的行業和部門有機會加入到提供服務的行列,取消公共服務供給的壟斷性,讓更多的私營部門參與公共服務的供給,通過將競爭機制引入到政府公共管理中來,從而提高服務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一是義務競標、對外承包。通過市場機制,將原來屬于公安部門的一些職能的具體操作轉移給社會團體或者私營企業,但公安部門仍然對這些職能負有責任。如將機動車安全檢驗交由經過培訓并取得檢驗資格的企業或公司負責,由公安部門監督。二是職能移交。將一些附帶職能交由非警察機構去完成。如將非政府性活動的營利性娛樂活動、文藝表演的安保任務交由保安公司負責。適度聘雇文職警察,以解決當前警力嚴重不足問題,把著裝警察最大限度地用在一線執勤實戰和偵查破案上。
參考文獻:
[1]積極警務——追求“善治”的一種選擇[J].魏永忠.中國行政管理. 2013(01)
[2]如何推進掃黑除惡整治探究[J].楊森.管理觀察. 2019(08)
[3]從公共管理的角度看“中國式過馬路”[J].井瑩潔.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5(05)
[4]基于網絡輿情信息綜合研判的群體性事件預警研究[J].瞿志凱,蘭月新,劉媛,劉冰月.電子政務. 2016(11)
[5]社交網絡對群體性事件的影響和對策研究[J].劉翠亭,蘭月新,張琦,侯曉娜.? 電子政務. 2015(05)
作者簡介:
于冰,漢族,男,沈陽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