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和道德作為兩種規范模式,存在區別但更有共性和聯系,并且是相互作用的,即法律對道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道德是法律的運行基礎,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在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只有法律與道德雙管兼施、緊密配合,充分發揮其相互作用才能使社會步入協調穩定的發展軌道。
關鍵詞:法律;道德;相互作用
法律和道德本質上都是規范人們的行為,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上出現新的情況、新問題不能被既存的法律所覆蓋,道德標準作為司法判決依據的例子也偶有出現,在促使大家自律的機制,兩者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我們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提高全民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實質上就是在發揮法律和道德的相互作用。
一、法律和道德
從古至今,對于法律的概念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從不同的角度界定有不同的理論。古代的自然法理論源于古希臘,十九世紀初的英國,奧斯丁和哈特提出了分析實證法理論,其中,哈特認為法律并不是統治者的工具,也分為強制性的法律和非強制性的法律,因為法律不僅包括權利也包括義務,所以哈特認為法律是規則而非單純的秩序[1]。我國關于法律的概念學者也有不同的說法,其中以張文顯教授為代表的觀點為:“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行為和社會關系為調整對象的,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反映、維護一定社會歷史時期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和利益的社會規范體系。”[2]
道德,就是人類社會中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它通過善惡規范、準則、義務、良心等形式,來反映和概括人類共同生活、共同發展、共同完善的客觀的秩序需要,并用人類自我覺醒、自我約束的實踐精神方式,來表現人類對現有或實有世界的價值評估,表現人類對未來或應有世界的價值追求,從而以人類自我需要的內驅力的方式,激勵和推動人類上升到更高的文明境界。[3]簡言之,道德就是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自然人關于是非、善惡、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正義與非正義的觀念、規范和原則的總和,道德主要依靠社會輿論評價、風俗習慣和內心良知來保證實施。[4]
二、法律與道德相互間的作用
法律和道德從其實現方式、調整對象及表現形式存在不同,但總體來說更具有共性并且能相互促進,即“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5]
(一)法律對道德的促進作用
法律對道德的促進主要體現在—“道德法律化”,通過立法程序將一定的道德規范上升為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法律規范的活動,以法律來促成和推行社會所提倡的主流道德。[6] 正如我國《民法》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婚姻法》規定父母有教育撫養未成年子女的義務,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等,這些也都是我國法律對道德的確認。
(二)道德是法律運行的基礎
道德對法律運行全過程,即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都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作用,在推進法治的過程中,我們要隨時避開法治萬能主義的雷區,如福建安溪被稱為電信詐騙高發地區,詐騙在他們眼中是一種職業,是謀生的手段,所以出現一家人甚至一個村都在詐騙。[7]對于這種整個地區塌方式的犯罪,政府及司法機關采取了相應的措施,盡管如此,仍然存在犯罪人服刑期滿又重操舊業的現象,面對這樣的局勢,法治似乎走到了困境,而這時讓人們重新接受正確的道德觀念才是解決途徑。
三、我國道德和法律相互作用的現狀及完善建議
(一)我國道德和法律相互作用的現狀
在建設法治國家的進程中,我國充分認識到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并適時提出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理念。近些年,我國在執法、司法道德建設方面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職業道德規范,樹立了一大批優秀的模范人物典型,加強了社會公眾自覺守法的宣傳力度。但就總體而言,我國的法治建設仍然表現出一種 以大規模立法為特征的發展模式,與立法相比,法律運行中的道德建設仍然相對滯后,實踐中由于道德缺失導致違法犯罪的現象依然存在。在立法過程中由于對道德精神的弘揚不足,造成法律的效率價值與公平價值的沖突;在執法和司法過程中少數權力者道德觀念嚴重缺失,利用手中的權力執法犯法、以權謀私;在守法過程中部分經營者為追逐利潤而不擇手段、泯滅良知。法律運行中的道德缺失問題關系到法治國家的建設和人民的安定生活,理應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我國道德和法律相互作用的完善建議
我國現在處于轉型時期,呈現道德的多元化,多樣性道德對主導性道德構成一定程度的消解,且社會對效率的注重導致對公平觀的誤解,榮辱感的錯位和公平感的缺失嚴重影響了道德情緒的正當性。從道德需要來看,物質需要的滿足是道德生成的基礎,道德建設無法超越注重生存利益的客觀現實。
第一,提高法律運行主體的道德素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法律運行的道德基礎,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同時加強執法者與司法者的官德建設,發揮示范作用。第二,加強立法道德建設,在立法過程中應充分弘揚道德公平,實現再分配環節的道德公平,進一步完善立法程序的民主性與公開性。第三,加強執法道德建設,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改革干部任免制和業績考核制,落實權力運行公開制和官員財產公開制,引導權力道德的生成。第四,加強司法道德建設,通過完善司法獨立制、司法審判公開制、錯案追究制等司法改革和司法制度,以保障司法公正。第五,要加強守法道德建設,通過加大違法成本、提高勞動收入比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樹立道德信仰等培育經營者、勞動者等社會主義公民的守法道德。
參考文獻:
[1]肖小芳.《道德與法律—哈特、德沃金與哈貝斯對法律正當性的三種論證模式》[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第7頁.
[2]舒國瀅、蔣傳光.《法理學》[M],第五版.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6頁.
[3] 夏偉東:《道德本質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年,第 275 頁.
[4] 陳曉雪.《法律運行的道德基礎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大學,2013年法學博士學位論文,第21頁.
[5]陳曉雪.《法律運行的道德基礎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大學,法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6]源于網站: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01/c_129264946.htm
作者簡介:
李祥(1992.3-),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紀檢監察辦公室,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經濟師,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