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林海 丁宏
2020年1月中下旬以來,武漢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國,牽動著每一個國人的心。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全力展開了疫情防控阻擊戰。為了解江蘇公眾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心理狀態與抗擊疫情的信心等,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在2020年2月期間對江蘇公眾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獲得有效樣本2600個,樣本覆蓋全省13個設區市的96個縣(市、區)。調查表明,江蘇公眾對黨和政府采取的防控措施評價較高,對抗擊疫情的信心較足,但公眾的個體較為普遍地存在著恐懼心理。對此,本文就營造積極的社會心態以引導公眾的心理提出了建議。
受訪者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變化
調查顯示,具有不同程度恐慌心理的受訪者數量占比達到了69.07%,反映出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的情景下,超過2/3的受訪者的心理活動總體上不穩定,應激憂慮的狀況較為突出,恐慌度相對較高。但“并不恐慌”的受訪者數量占比也達到了30.92%,說明接近1/3的受訪者的心理活動還比較穩定,具有一定的理性判斷和情緒調節能力,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全國社會大局勢保持基本平穩的社會基礎。
研究表明,公眾的心理反應是隨著疫情蔓延與疫情防控措施的變化而發生波動的,主要經歷了三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第一,在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之后,45.16%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恐慌心理明顯加重。對武漢這個特大型城市采取封城措施足見疫情的嚴重性,受訪者恐慌心理由此加重具有必然性。第二,當自身所在地區出現確診病例后,58.1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恐慌心理明顯加重。對江蘇地區的受訪者而言,身不臨其境,難以對疫情的嚴重性有切身的體驗。而當自身所在地區出現確診病例后,威脅就實實在在地出現在自己身邊,受訪者的心理恐慌程度比武漢封城帶來的心理恐慌更為明顯。第三,1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延長春節假期的通知后,30.07%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恐慌心理明顯加重。此時受訪者的心理已受武漢封城、自身所在地區出現確診病例,以及其他疫情信息的反復沖擊,其恐慌心理加重的程度就相對較小。
受訪者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關注程度
調查顯示,98.88%的受訪者表示對疫情“非常關注”或“比較關注”,反映出關注疫情的公眾覆蓋面相當廣泛。進一步分析,江蘇絕大多數受訪者隨著疫情不斷升級而逐漸開始關注。2019年12月30日前,僅有20.19%的受訪者關注疫情。2020年1月11日武漢衛健委官方發布首例死亡病例后,關注疫情的受訪者增加了31.31%。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新聞,以及鐘南山院士通過央視明確表示新冠肺炎病毒肯定具有人傳人特征的新聞播出后,關注疫情的受訪者再次增加,累計達到96.27%。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與春節超長假的特殊性,公眾有更多的時間來關注疫情的信息。調查顯示,在江蘇省的受訪者中分別有25.19%、15.35%、21.69%、27.15%的受訪者每天分別花4個小時以上、3—4小時、2—3小時、1—2小時時間關注疫情的變化。每天關注時長不足1小時的占樣本總量的10.42%。因此,不僅關注疫情的受訪者覆蓋面相當廣,而且關注疫情的時間相當長,每天關注疫情時間在2個小時及以上的受訪者比例超過了62.23%。
受訪者了解疫情的信息源與防控行為
71.88%的受訪者主要通過電視、政府網站與新聞客戶端等了解疫情信息,89.88%、83.65%的受訪者分別認為,政府媒體與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信息、權威的科學家發布的信息最為可靠。由此可見,在信息源十分復雜、信息量相當龐大、信息可靠性魚龍混雜的非常時期,公眾了解疫情所選擇的信息源、信任度基本上是理性的。
隨著主流媒體對疫情防控宣傳不斷深入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公眾對疫情風險感知的日趨增強,主動采取自我防控措施越趨積極。調查顯示,在1月15日武漢衛健委發布病毒不能排除有限人傳染人的可能后,22.88%的受訪者就開始采取諸如戴口罩、勤洗手、減少外出等行為。隨著1月20日鐘南山院士肯定病毒存在人傳人、1月23日武漢封城等信息的公開,主動采取防控措施的受訪者數量不斷增加,比重分別增加了49.46%、23.15%。1月20日鐘南山院士肯定肺炎病毒存在人傳人是一個重要的時間拐點。這也凸顯權威專家的信息對公眾行為的實際影響。
公眾對黨和政府采取防控措施的
評價與抗擊疫情的信心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國、全省防控疫情的力度之大、行動之迅速實為罕見。調查顯示,94.12%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支持、比較支持黨和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武漢既是疫情的中心,也是疫情最重的地區。隨著疫情的迅速擴大,醫療資源等相當稀缺。黨中央、國務院措施果斷,舉全國之力全力支持。對此,85.65%受訪者認為黨和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再次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與此同時,分別有90.96%、98.62%、81.02%、87.00%的受訪者認為科學家、醫務人員、新聞工作者、基層組織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非常給力、比較給力。受訪者對于醫務人員的評價最高,88.77%的受訪者認為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醫務人員非常給力,醫務人員對防控疫情巨大而獨特的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
調查還表明,分別有62.62%、31.31%的受訪者表示對最終取得抗擊疫情的勝利充滿信心、比較有信心,再次顯示受訪者對黨和政府的高度信任。因此,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抗疫期間社會心態總體上越趨積極。
建設積極的社會心態以引導公眾心理
公眾的個體心理和行為既受自身認知的影響,又受共同的社會心態的影響。因此,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并不只是單純的物質支持、醫療救援等有形手段,還必須充分重視建設積極的社會心態這一無形手段。建設積極的社會心態,引導公眾消除恐慌心理在任何緊急時期都十分重要。
及時、充分、透明、有效地做好疫情的信息公開。信息公開就是最好的疫苗。國外相關研究也證明,媒體報道增加十倍,疾病的感染數量就會減少1/3。1月20日以來,不同的疫情信息不能不說是鋪天蓋地,既出現了信息過載的狀況,更出現了真假難辨的問題。這對信息辨別能力較為缺失的群體而言,不利于自我心理的調適。調查表明,89.88%受訪者認為主流媒體與微信公眾號的信息源最為可靠。因此,建議江蘇的主流媒體應更加主動發聲,政府相關部門應更加有效地通過多種手段引導公眾,共同營造積極的社會心態。
多種方式并舉引導公眾做好自我心理調適。公眾的社會心理不僅取決于客觀情景,還取決于如何對其進行解釋。在信息真假難辨的情景下,主流媒體要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優勢,把正面聲音傳遞到文化程度低、中老年群體與農村偏遠地區的不同群體。與此同時,應多種方式并舉,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信息超載與缺失所產生的恐慌心理。建議組織專家團隊,通過電視、報紙、新媒體的采訪專訪等,講解科學知識。有針對性地組織采訪第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治愈出院的患者等,以鮮活的樣本傳遞科學的防控知識。鼓勵設有心理學專業的高校開放心理輔導網絡課程,政府開通公益性的心理咨詢熱線、專業心理咨詢診所開展線上咨詢等,努力緩解不同群體心理上的現實性焦慮。
珍惜公眾抗擊疫情的信心。凝聚社會力量,同心抗擊疫情,取得抗擊疫情的全面勝利是有效消除公眾心理恐慌的最好藥方。由疫情導致的應激性憂慮必將隨著抗擊疫情的最終勝利逐步得到緩解。信心是社會心態中最寶貴的資源。調查表明,94%的受訪者對抗擊疫情充滿信心,而且目前大多數公眾的心理已逐步進入適應期,整個社會心態更趨積極。因此,要廣泛宣傳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抗擊疫情所做出的一系列決策、措施與取得的成效,引導公眾進一步堅定戰勝疫情的信心。
(吳林海系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首席專家、院長,江南大學商學院教授;丁宏系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科研處副處長)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