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如
摘要:本文將以PPP模式下投資建設項目為主要內容,分析各項影響PPP模式下投資建設項目合同正常運行的風險種類,并同時結合現代經濟風險控制手段,相應的提出有效的風險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保障投資項目經濟效益的同時,進一步推進PPP模式的發展和提升。
關鍵詞:PPP模式;投資建設項目;合同風險;防控措施
前言
由于公共建設項目資金長期被政府壟斷和地區金融債務的影響,使得其市場始終無法進一步發展,在這種情況下PPP管理模式開始出現,豐富了建設項目中資金來源途徑,也強化了政府部門與企業之間的項目合作與信息交流,但也增加了建設項目帶來的各類風險種類和程度,輕則導致經濟效益損失,重則影響城市運行和居民生活,則政府與企業之間開始采用合同控制來降低各項風險帶來的項目問題和經濟損失,有效保障企業的經濟效益,并推進了PPP模式的進一步發展,拓展公共建設項目涉及的市場范圍。
1.PPP模式下投資建設項目合同風險
1.1投資項目審批風險
為了規范在公共服務領域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不論是哪一種建設工程項目,從建設工程項目發起開始,政府部門或社會資本方便需要針對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合規性和可行性編制立項、可行性論證等材料,并由政府牽頭對項目進行評估論證。再加上,PPP項目涉及到的主體較多,時間較長,評估不僅需要大量的信息和高質量的數據,更需要專業的法律、金融、財務、技術、造價等方面的專家參與評審。財政部出臺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試行)》(財金【2014】113號)和《關于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運行的通知》(財金【2015】166號)對PPP項目的識別、篩選及評估做出了詳細的要求,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出臺的《關于開展PPP項目庫規范核查促進PPP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發改辦投資【2018】708號)文件的要求,全國各地也開始了對PPP項目庫進行大規模規范核查,多個項目因不符合要求面臨被清退的風險。這一舉動,也意味著我國的PPP已從高速發展逐步轉型為高質量發展。
1.2決策失誤風險
造成PPP模式下投資建設項目合同中決策失誤風險的原因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相關政策決策問題。在新經濟時代背景下,PPP模式的發展和應用是必然的,但是相應的法律規定遲遲沒有出臺,各地的實施也不夠規范,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由于風險、利益分配不合理造成的糾紛十分常見。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決策失誤風險,進而錯誤引導企業的未來發展規劃;另一方面是企業發展方向決策問題,缺少專業分析團隊,無法及時掌控現代經濟發展下PPP模式的發展方向,且自身更加注重經濟效益收入發展,則便盲目跟從市場選擇,進而造成企業決策內容和發展規劃出現偏差,經濟效益不升反降。
1.3收益分配與社會信用風險
相較于國外PPP模式發展,我國PPP模式起步較晚,自然相關管理的制度內容和運行體系也不完善,在面對現代經濟市場發展中存在的多樣性和多元化發展時,自身因為發展不成熟造成的不穩定性和不可控性便也在項目投資過程中展現出來,特別是在建設工程項目中的收益分配,管理制度內容模糊,造成企業與政府之間權責內容界限模糊,相應的獎懲罰機制缺少,一旦出現收益成倍增長或者嚴重虧損時,便會呈現出來收益分配的風險問題,且多施工企業為行業龍頭企業或者國企企業,一旦建設項目出現問題,不僅僅其自身經濟效益受到損失,而且企業自身的專業影響力下降,進而增加了相應的社會信用風險。
1.4質量控制風險
PPP模式下投資建設項目中最大的經濟效益就是建設項目所帶來的回饋效益,包括著建設工程增值等,當然這些都是在建設工程質量滿足基礎項目施工質量要求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然而在實際建設施工中影響建設質量的因素眾多,一則是合作方的質量檢測標準,建設施工最后結果是否滿足合作方的需求和要求,結構功能效果是否貼近合作方的初步設定,以及施工建設成本是否在合作方可承受范圍內;另一則是政府規定的建設工程質量標準,各個工程結構質量是否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安全措施防范是否到位等,這些都是影響工程項目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則在合同內容中也有正對性的防范內容,減少兩方的經濟損失,維護工程項目的質量水平。
2.PPP模式下投資建設項目合同風險的防控措施
2.1增強企業自身能力
面對當前PPP模式下投資建設項目合同中的各項風險,企業首先要做的就是主動提升企業自身能力水平,從于相關工作人員方面來說,積極提升專業能力水平和技能操作規范,強化對于PPP模式內容熟悉度和制度操作度,保障每一項項目審批材料的全面性和準確性,有效降低審批風險帶來的經濟損失,加快PPP模式在企業管理中融合和應用,并推進企業內部在成本、質量和信息等多個方面管控制度的落實,提升企業的綜合能力水平。從企業產業結構來說,全面分析PPP模式未來發展方向以及經濟市場需求,以其作為發展規劃基礎,不斷對企業內部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和調整,用長遠眼光去制定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鏈,來代替原有過分單一化的運行模式,有效提升企業自身能力水平,從容面對各種風險帶來的難題,保障項目合同的順利執行和實施。
2.2做好市場調查內容
盲目的進行政策制度和發展目標的制定,只會造成經濟市場混亂,以及企業大量資金的損失,即便后期有再好的政策制度內容,已經造成的經濟市場問題也不會輕易彌補。因此,在進行PPP模式下投資建設項目合同的防控措施中,應當提前做好的相關社會市場調查,政府與企業相互獨立進行調查,政府部門應當從經濟市場和建設項目市場總體上進行調查,明確市場標準和企業需求,然后在結合未來國家政策發展與經濟掌控目標,對相關政策內容不斷進行優化和調整,從而保障政策決策內容的合理性;其次,企業應當科學規劃企業未來發展方向,不要盲目跟從經濟市場發展,或者盲目信任短期內政府所出臺的政策內容,組建專業分析團隊,基于企業管理制度、生產結構情況,科學合理制定出正確的、明確的發展決策,從而保障企業的穩定運行,確保合同的順利執行,進而確保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和順利完成。
2.3建立風險評估體系
經濟市場的結構組成和發展趨勢時刻都在變化,對PPP模式一類剛剛起步發展項目運行模式來說,所面臨的風險種類和程度只會越來越多。與其面臨一個解決一個,不如化被動為主動,同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建立起完善的風險評估體系,就企業投資建設項目內容,以其當前經濟市場發展情況,進行各個方面風險種類的預估和計算,將造成其產生風險的原因進行明細,以便企業高層管理者能夠以此作為風險預防實施基礎,有選擇性的利用完善合同內容,或者加強政府參資分量,減少風險種類與風險程度、將各項風險分擔出去,以保障企業能夠進一步發展。另外,企業還應當針對風險評估中最容易發生問題的審批流程和資金交易渠道等,同管理人員進行溝通,提前制定完善的應對措施和管理方案,強化各項預防措施的實際落實以及合同內容中相關制度的實施,從而最大程度減少風險為企業帶來的經濟損失和影響。
2.4引入第三方咨詢與監控機構
除了以上三種PPP模式下投資建設項目防控措施以外,還有就是引入第三方咨詢與監控機構。所謂的第三方咨詢和監控機構,主要就是針對建設工程過程中影響施工質量的因素進行管控,一方面第三方咨詢,主要是針對建設工程項目合同中工程造價與資金分配,除了全程跟進工程資金使用流程外,還要對資金審計模式進行優化,用定期進行資金核算與上報檢查代替工程結束后核算方式,既能確保政府相關部門能掌控建設工程施工進度和造價情況,又能夠保障政府資金及時供應以及相關優惠政策的落實;另一方面監控機構任務重大,其不僅僅要監控工程資金分配使用情況,還要對工程施工質量進行監控,利用現代信息平臺,將所監控內容定期在平臺上,實現資金數據信息透明化、公開化管理,避免偷工減料、施工不當造成的質量控制風險。
3.總結
綜上所述,目前PPP模式發展仍舊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在管理制度與管理模式上還存在著巨大的發展和升值空間,則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會面臨著多元化、多樣化的風險挑戰,進而阻擋其進一步發展,因此,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和各個施工企業要明確PPP模式所到來的經濟結構創新與效益收入增強的重要性,積極途徑各項制度內容的落實,增強自我管理能力和綜合實力,引入現代化信息設備和監督體系,最大程度的完善投資建設項目合同,使項目有序、穩定運行,推動工程項目建設的快速發展和進步,從而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
參考文獻:
[1]吳珺.基于PPP模式下投資建設項目合同風險與防控措施分析[J].四川水泥,2017(05):335.
[2]孫俊.淺談PPP模式下投資建設項目合同風險與防控措施[J].科技創新導報,2016,13(19):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