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力資本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因素,本文通過梳理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機理、人力資本和產業結構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升級影響的實證分析方法這三個方面的文獻,綜合評述了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產業結構;人力資本;關系;實證分析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經濟逐漸由高速增長階段開始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面對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產能過剩等問題,產業結構升級已然成為我國當前經濟工作的重要命題,而人力資本作為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因素,在經濟增長及經濟質量提升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992年以來我國人力資本存量大幅度提高,全國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92年的 7.28年上升到2016年的10.01年,上漲幅度為 37.5%;同時,隨著小學以下文化程度人口的不斷減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不斷增長,我國人力資本內部結構得以調整優化;此外,自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我國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均不斷上升,表明我國產業結構不斷走向高級化水平。因此,需要進一步分析人力資本積累與內部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關聯性。
二、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影響的研究
目前學術界關于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升級的間接影響與直接影響。其中,間接影響是指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進而影響產業結構升級。因為經濟的增長不僅僅是單純的數量增加,其內涵還包括不同主導產業的更迭,產業結構不斷朝著合理化、高級化演進的過程,是經濟合理發展的重要表現之一。
(一)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升級的間接影響研究
舒爾茨(1960)首次將勞動力的投資作用歸納為人力資本,對人力資本理論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論述,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力資本投資與積累,而且認為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高于物質資本的投資收益,經濟增長的動因主要是人力資本。陳洪安和楊浩(2010)廖翼和唐玉鳳(2012)運用各省相關數據構建模型,均證實了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同向變動的相關性。鄧飛和柯文進(2020)利用1987-2017年的省級面板數據構建空間面板模型研究不同層次人力資本對區域經濟發展效能的空間差異,研究發現從全國層面看所有層次的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均有促進作用,但初級和中級人力資本會遏制產業結構高級化。周惠民、逯進(2018)通過1997-2016年各省面板數據構建三系統耦合模型,分析人力資本和經濟增長的時空演化規律和綜合指數變化,發現各系統耦合發展勢態穩定。
(二)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升級的直接影響研究
符建華,張世穎(2019)基于2008—2016年省際面板數據,運用固定效應模型檢驗了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發現人力資本水平提高能夠對產業結構升級產生積極影響。周啟良,范紅忠(2020)運用GMM模型對1999-2017年中國28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檢驗,發現從總體差異看,高等教育人力資本集聚對小型、中型城市和大型城市的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均顯著為正但其對特大型城市的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則為負。熊虎、田盈等(2016)以省際面板數據為研究對象,利用系統理論和耦合理論,研究發現中國的人力資本水平與產業結構整體匹配度較高,且其匹配度的提升能夠有效提高地區投資效率和經濟增長質量。張紫薇(2016)對東北地區人力資本進行研究,發現人力資本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因素。
三、人力資本和產業結構之間互動關系的研究
人力資本和產業結構之間并不只是存在單向的聯系,很多學者研究發現兩者還存在互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陳恩、李衛衛(2017)運用省際面板數據,通過協整和脈沖響應函數研究發現,兩者之間存在互相促進的效應,但在不同區域間會有所差異。在東部地區,這種效應主要體現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推動著產業結構的升級,而在中西部地區,則表現為產業結構的升級拉動人力資本積累。張桂文和孫亞南(2014)建立了產業結構和人力資本系統耦合度模型,測算了兩者之間的耦合度和關聯度,結果表明人力資本和產業結構有較強的耦合關聯。趙光輝(2008)研究發現人力資本的變動和調整能有效推動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而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會進一步拉動人力資本進行調整。
四、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升級影響的實證分析研究
目前學術界關于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升級影響的實證分析研究大多都是先構建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升級的相關測量指標,然后建立計量模型來分析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實證分析方法歸納為如下幾種。
(一)面板數據回歸分析法
陳晉玲,張靖(2019)基于2005-2017年30個省份數據,構建了全國及東中西三大區域的空間面板數據模型,分析不同教育層次的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優化的影響程度。研究表明,在提高效益目標下我國初等教育勞動力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影響產生負面效應,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勞動力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影響產生正面促進效應。羅勇,高爽(2019)基于2004~2017年我國29個省級面板數據,引入泰爾指數和產業結構層次系數作為產業結構優化衡量標準,進一步將地區分為東、中、西3個區域,研究了區域差異,研究發現異質性人力資本對東部區域產業升級和西部區域產業結構合理化具有促進作用。宋燦(2019)利用2007—2016年26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數據,研究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及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的協同作用機制。研究發現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升級存在正向的顯著影響。姚嘉和張家滋(2016)采用浙江省69個縣域的面板數據,通過門檻回歸模型分析人力資本對技術創新及吸收存在的門檻效應,然后再分析人力資本通過技術進步對二、三產業的推動作用。
(二)基于VAR模型的實證分析
傅智能,黎舒圓(2019)根據湖北省1990—2017年的數據建立VAR模型進行實證研究。研究表明人力資本對湖北省產業升級具有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且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產業升級在帶動湖北省人力資本的積累上表現不顯著。楊瑞(2016)通過構建 VAR 模型發現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均存在正相關。吳國強、李越等(2014)通過構建VAR模型,利用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兩個變量的內在聯系,發現人力資本存量和分布均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促進作用。黃文正(2011)運用VAR模型從實證的角度研究發現人力資本積累能夠有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灰色關聯分析法
孫海波(2017)運用灰色關系分析法發現初級人力資本對第一產業影響明顯強于第二、三產業,中、高級人力資本對第二、三產業發展影響較大。張桂文(2104)利用灰色關聯分析得出了兩個變量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程度,但是耦合的強度卻比較低的結論,并提出通過農村勞動力永久轉移、培養技能和創新人才、提高產學研一體化程度促進產業結構合理轉型的建議。錢晨和呂宏芬(2016)利用長江經濟帶地區的相關數據,通過灰色綜合關聯度的方法分別探討了健康及異質、同質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的關系,結果表明兩個系統之間具有很強的交互耦合。
五、總結
通過以上文獻的梳理,可以發現大部分學者從人力資本存量、人力資本結構和人力資本空間分布的角度出發研究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也有一部分學者從兩者的互動關系以及適配性的角度去研究。研究過程普遍是利用面板數據回歸分析法、VAR、灰色關聯度等計量方法進行分析,得出人力資本存量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顯著影響、人力資本內部結構存在著差異,人力資本空間分布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不同的促進作用等結論。這些理論成果為后續研究提供了深厚基礎,但學者們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首先,在研究過程中,大部分人只考察了人力資本存量,而對不同類型的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產生影響的差異化方面研究的較少。其次,實證研究多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來表示人力資本存量,忽略了除教育之外其他投資方式對人力資本積累的貢獻,未免說服力不夠。最后,區域間的實證研究較多,以我國整體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分析較少。目前關于產業結構升級中的人力資本相關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間。由于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及產業結構與發達經濟體相比具有較大差異,因此研究人力資本在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鄧飛,柯文進.異質型人力資本與經濟發展——基于空間異質性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20,37(02):93-104.
[2]羅勇,高爽.異質性人力資本、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優化[J].工業技術濟,2019,38(12):41-50.
[3]符建華,張世穎.人力資本、市場化對產業結構升級影響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9,35(21):105-107.
[4]肖念.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基于 1996-2014 年省際面板數據的分析[D].浙江理工大學,2017.
[5]孫海波.我國人力資本及其空間分布對產業結構升級影響研究[D].吉林大學,2017,p59.
作者簡介:
李巧娜(1994—),女,漢族,甘肅金昌人,碩士研究生,西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產業結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