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霓




58天,9000公里,800本書,一家5口人。這是蝸牛夫婦在2018年作出的一項“壯舉”。
說來頗值得玩味,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中,有幾樣東西存續在我們的生活里一直沒有被淘汰:其中一樣是車輪,雖然交通技術日新月異地進步,人類還是需要依靠車輪去到更遠的地方,區別只是用什么動力去驅動;另一樣了不起的發明則是書籍,它大概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基本形式沒有怎么變過。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一對年輕夫婦用長途自駕的方式送書下鄉,將車輪與書籍完美結合,肉體和靈魂都在路上,這的確可以擔得起“壯舉”二字了。
蝸牛夫婦是樂開書店的主理人。這家獨立書店創辦于2011年,曾經是一家會員制的租書店,2019年經營模式由租書轉為了銷售,目前在上海擁有兩家門店。他們心中的理想國,是要把實體書店進行到底。
事情發生在2018年7月。蝸牛與丈夫lulu將一輛租來的上汽大通G20進行改裝,后備廂里塞了將近20箱書。經過反復研究與實驗,他們發現水果店里的香蕉箱最適合用來裝書,優點是:體量合適(每箱可裝30~50本)、方便搬運(兩側有把手),十分結實且環保(上下套盒、無須膠帶封口)。上路之前,這輛7人座的廂型車被塞得滿滿當當。
在兩個月里,書車從上海出發,先往西再往北,途經11個省份,總計行駛了9000公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一邊游玩一邊選擇適合的地方架起書攤,地點不拘一格:音樂節、夜市、菜場甚至蒙古包里。在蝸牛看來,書是自帶魔力的,只要把書攤開自然會有人圍過來,“我們在都江堰夜市擺攤兒的時候,環衛工人也會過來看書”。
值得一說的是,夫婦倆還拜訪了沿路的獨立書店補給書籍,并曾經到訪過幾所貧困學校進行捐贈。“一路上最開心的事是給許多人推薦了我自己非常喜歡的書,也如愿邂逅了很多愛書的人。當然也有人表示不理解,覺得農村不會有人看書的。”蝸牛對《名車志》說。其實在面對書的態度上,并無明顯城鄉差異,愛看書的人哪里都有,但不愛看書的,任人怎么推薦可能也不會買。“我曾聽到過一位老人對孩子說,你還不識字呢看什么書呀!還有一對情侶的對話是,你買這些書有空看嗎?這種時候我可能會覺得有些遺憾。”
旅途中常有意想不到的狀況發生。途經內蒙古響沙灣時,一家人在一處景點遭遇劇烈暴風雨,踉蹌著找到一處掩體才避免了被風吹跑的災難;在重慶開車頗為狼狽,那里的路上上下下,很多次爬坡時因為車身過重,四個大人必須下來跟著走。一家三代人,7x24小時在一起,這樣的長途旅行也非常考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5歲的兒子在旅途中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這些“陋習”蝸牛說她平時是看不見的。“所以我也很建議當父母的帶孩子一起出去看世界,不用擔心他們太小,能不能記住。”

我們沒有想到,這兩位文藝青年在開書店之前的身份是程序員。
最終啟發蝸牛開一家書店的是臺灣作家鐘芳玲的著作《書店風景》——這也是蝸牛讀過最多遍的一本書。書里提到的巴黎莎士比亞書店堪稱20世紀西方作家的客廳,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如紀德、艾略特、喬伊斯都曾是它的常客。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中曾寫道:“在那些日子里,我沒有錢買書。我從莎士比亞書店借書看......在一條刮著寒風的街上,這是個溫暖、愉快的地方,冬天有個大火爐,滿桌滿墻的書籍,櫥窗里是新書,墻上掛滿各個時代偉大作家的照片。”也正是這些文字啟發了蝸牛,她決心辦一家以租書業務為主的書店。
開店之初,為了節約成本,夫妻倆動用了自己的計算機功底,從設計海報到店內陳設甚至租書系統都親自操作,員工也只有他們兩人。隨著書店規模的擴大,他們從會員中發展了一些兼職員工。之后書店生意逐漸步入正軌,實體店鋪一度擴張到了3家。然而在2014年,危機突如其來。其中一家書店所在的商場更換了業主,新業主要求他們在3日之內必須搬離,這一“霸王”行徑將蝸牛夫婦打了個措手不及。夫妻倆連夜在微博和微信平臺上求救,最終在網友的幫助下找到了新的開店地點,并及時搬家渡過了危機。
現在回想起那次“搬家事件”,蝸牛反而認為是因禍得福,“那次之后,我才知道,樂開的書友真的是很強大的,他們讓不好的事情最終變成了好的事情,這件事給我帶來的正能量遠遠超過了最初的負能量,也使我更加堅定地把書店繼續開下去。”
蝸牛還引用了一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的話:“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完成。”
爆發于2020年初的這場疫情,對實體書店又是一次重大考驗。一些沒有資本支撐的獨立書店因為長達兩個月的關閉,收入慘淡,不得不發起會員自救計劃,希望借助讀者的力量一起撐住。樂開書店的自救辦法是迅速擁抱互聯網,以網上直播薦書和線上分享會的方式保持讀者黏性。目前,盡管兩家門店還不能完全恢復營業,但已有讀者逐步回歸,我們在五角場店采訪的時候就遇到了一位老顧客,對樂開的選書風格大加贊賞:“你們選的書都很特別。”——她對蝸牛說。
其實人究竟為什么看書、為什么去實體書店買書這兩個問題并沒有標準答案。很多人不看書也活得精彩。臺灣作家詹宏志曾經說:“不愛看書并不是一種不好,它只是一種不幸。”從這個角度來講,愛看書的人都應該感謝實體書店的存在,它們讓這份幸運觸手可及。

TALK WITH WO NIU
Q:樂開書店選書的標準是什么?
A:其實書的種類非常多,但總的來說是適合收藏或可以作為禮物的書。
Q:你讀過最多遍的一本書是什么?
A:臺灣作家鐘芳玲的《書店風景》。
Q:有沒有哪本名著你覺得實在讀不下去?
A:《追憶似水年華》,不過后來我買到了一本漫畫版,一口氣看完了。
Q:除了2014年那次“搬家事件”,還有令你覺得挫敗的時刻嗎?
A:大部分時候還是很順利的,開書店是一項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大多數是美好的,偶爾也有不那么美好的。比如曾經有一個氣質特別好的女顧客,買了幾本建筑類的書,走的時候卻“順”走了店員的雨傘。
Q:在招聘店員的過程中遇到過什么狀況嗎?
A:我們的店員最初都來自租書會員,彼此熟悉,所以比較靠譜。曾經招過非會員的一個女孩子,主動來應聘的,后來她表現出了一些不夠誠信的地方,我們就終止了合作。現在我們的兼職有附近的在校大學生,也有周末從閔行坐一個半小時車來這里兼職的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