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云/江蘇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

南通市通州區鮮花小鎮 許叢軍/人民圖片
江蘇省2019年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著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攻堅克難,奮發作為,聚力推進鄉村振興硬任務落實,全省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取得了豐碩成果。2020年,全省農業農村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議和全省農村工作會議部署要求,對標對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持續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展開創新性、引領性探索,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推動江蘇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在前列。重點要做好“三個確保、四個提升”,切實筑牢高水平全面小康基礎。
圍繞“米袋子”“菜籃子”抓好農業生產,保障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穩定、有效供給。一是切實穩定糧食生產。今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不少于上年,確保全年糧食面積8100萬畝、產量741億斤。各地要切實穩住政策,落實好各項支持糧食生產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工作,大力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糧食提質增效;切實穩住面積,強化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細化實化目標任務,增加復種指數,擴大高產品種面積;切實穩住產量,加快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大力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強化田間管理、防災救災和技術指導工作,確保農業豐產豐收。二是落實好生豬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任務。各地要對照分解下達的生豬存欄出欄目標任務,用足用好最近出臺的生豬生產“新九條”等扶持政策,千方百計促進生豬恢復性增長,推動現有產能增產提質,加快新建產能落地投產,確保全面完成既定目標任務。要突出規模豬場和種豬場生物安全防護,嚴格落實全鏈條防控措施,推動非洲豬瘟防控常態化。要在穩定糧食、生豬生產的同時,切實抓好蔬菜、水產品生產,持續推進綠色蔬菜產業基地建設,新建一批省級“菜籃子”蔬菜保供基地,特色水產養殖面積占比提高到80%。三是鞏固提升農業綜合產能。新建高標準農田360萬畝和高效節水灌溉41萬畝。實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加強耕地質量監測,建立耕地質量提升示范區30個。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計劃,重點培育25個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擴大“農技耘”APP覆蓋面,推廣一批“蘇”字頭自主創新成果。實施現代種業提升戰略工程,支持建設70個地方特色種子種苗服務中心(園區)、700個特色種苗龍頭企業。調整優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建設優勢特色產業農機化示范園區,力爭在全國率先整省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推動設施農業機械化走在全國前列。推進“蘇農云”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和數字農業基地建設,增強益農信息社“四項”服務能力,全省規模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推廣應用面積占比達20%,農業信息化覆蓋率達65%。
按照“把三農短板補得更實”的要求,對照高水平全面小康定性定量指標,逐項排出針對性措施,倒排時間節點,把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決勝收官工作抓緊抓實抓細。一是全面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任務。2020年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的最后一年,各地農業農村部門要履行好“牽頭抓總”職責,對標對表三年行動目標,以抓“263”專項行動的力度來加強人居環境整治,打好打贏這場硬仗,讓老百姓過上清爽整潔的小康生活。要突出鄉村公共空間治理,持續推進村莊清潔行動,以“四清一治一改”為重點,用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監督管理平臺,解決占用公共資源私搭亂建、無序種養、亂堆亂放等問題,改變農民生活習慣。堅持“建管并重”,研究制定長效管護標準或規范,推廣村莊河道、道路、綠化、垃圾和公共設施“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及社會化管護模式。二是扎實做好脫貧攻堅產業富民工作。要圍繞省委省政府鞏固脫貧成果的要求,突出12個省重點幫扶縣,深化推進“四掛鉤兩清單”農業產業富民工作機制,督促推動產業富民項目實施,加強農產品產銷銜接,帶動低收入農戶增收,助力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鞏固提升產業扶貧工作成效,推動產業扶貧與鄉村產業振興緊密結合,防止脫貧后產業退坡再返貧,確保產業扶貧可持續。三是科學抓好蘇北農房改善產業配套。蘇北五市要緊扣提升農房集中改善居住區農民生活生產條件,按照集中居住區特點和規律,結合園區基地、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做好產業配套工作,大力發展城鎮二三產業,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要注重挖掘當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現代種養業、鄉土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鄉村新型服務業等,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南京雨發生態園基地
農村改革是加快補上“三農”發展短板、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要發揮好改革創新的引擎作用,最大限度釋放改革綜合效應。一是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鞏固完善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全面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組織,抓好登記賦碼工作,推廣使用全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組織名稱、標牌、登記證書及管理系統“四統一”,2020年10月底全省要基本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任務。鞏固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專項整治成果,進一步加強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嚴格執行“應進必進”規定,全面推行農村產權線上交易。二是持續加強農村土地改革管理。組織《江蘇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保護條例》立法調研,推進啟東市全國“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管理,規范土地流轉程序,不斷健全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運行機制。按照相關法律和要求,宅基地的改革與管理工作由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負責,要建立健全工作機制,逐步理清工作職責,建立省級指導、市縣主導、鄉鎮主責、村級主體的宅基地管理機制。積極穩妥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工作,推進實施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在工作職能調整期間,要堅決防止信訪以及違法用地案件的上升,穩慎推進相關工作。三是積極推動農村金融改革。推動江蘇省鄉村振興投資基金加快設立運作,鼓勵市縣設立鄉村振興基金,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整合設立江蘇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風險補償基金,推動農業風險補償和貸款擔保聯動,推動農業信貸擔保實現更高水平覆蓋,推動農業保險經營模式轉變和產品升級創新。四是有序推進農村改革試點示范。推進4個國家級和22個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有序實施改革試驗任務,對成熟的改革試驗成果進行宣傳推廣。
按照“產業結構優、質量效益高、經營主體強、技術裝備精、路徑模式新”的發展思路,加快構建具有江蘇特點的鄉村產業體系。一是強化優勢特色產業培育。持續加強優質稻麥產業建設,優良食味稻品種推廣面積1300萬畝以上。大力發展蝦稻、菜稻、油稻等生態種養模式,其中新增蝦稻面積100萬畝。新建100個園藝作物標準園,綠色蔬菜產業產值800億元左右。新建生態健康養殖場500家,生豬養殖規模化率達80%。二是強化產業融合發展。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力爭休閑農業綜合收入達到800億元左右。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快“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農產品網上交易額達到800億元。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相適應、農機服務模式與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加快“宜機化”改造,提高農業生產科技裝備水平。加快省級以上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和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建設,依托出口農產品示范區和出口型農業龍頭企業,加快農業“走出去、引進來”。大力支持南京國家農創園、南京國家農高區建設,爭創國家級農業產業園、產業強鎮、農產品特優區,省里新建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10個以上,進一步提升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水平。三是強化質量品牌建設。實施“品牌強農、營銷富民”工程,完善農業品牌目錄制度,支持各地加強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每年重點培育10個左右區域公用品牌、20個地理標志農產品。推動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產銷一體化,開展省級品牌營銷行動,組織名企名品參展國內外重點展會,創新推廣農產品市場流通新模式。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省建設,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支持規模生產主體入網追溯。四是強化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完善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等回收利用網絡體系,全省廢舊農膜回收率達8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85%,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95%,其中機械化還田率穩定在52%以上。蘇南整體推進輪作休耕,擴大蘇中、蘇北地區試點規模,力爭全年達到200萬畝。加強特定農產品嚴格管控區劃定,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進區建設,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建立部省級化肥減量增效及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縣30個以上,高標準建設250個省級綠色防控示范區,試點建設30個生態循環農業村。實施池塘生態化改造,加強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制度實施,確保年底前禁養區水產養殖行為全部退出。推進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退捕,穩妥推進退養還湖工作,發展大水面生態增養殖,增殖放流苗種20億尾。
多渠道挖掘農民增收潛力,推動新時代農民素質能力全面提升,確保農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一是積極引導農民創業就業。針對疫情對農民就業增收的影響,加強復工復產和創業就業指導服務,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就業培訓。舉辦全省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創意大賽,建設全國雙創園區和雙創實訓基地,探索農民職稱評審相關制度,培育一批“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繼續聯合開展村書記大專學歷提升教育,推廣“定向委培”模式,修訂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條件和辦法,適當向鄉鎮基層傾斜,培養“永久牌”農技推廣人才和農業農村人才隊伍。二是積極提升新農民能力素質。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全年培育高素質農民20萬人,其中小農戶12萬人以上。深入推進農機職業技能獲證獎補政策,大力培養農機高技能人才。突出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兩類主體,實施家庭農場培育三年計劃、農民合作社規范提質三年行動,全面推進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整體縣行動。省級重點支持20個左右有核心競爭力、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200個示范家庭農場、300家示范合作社和15個省級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三是積極推動工商資本進入鄉村。鼓勵工商資本“上山下鄉”,投資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適合產業化經營的領域,構建農民與工商資本利益共同體。力爭全省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超過500家,其中省級示范聯合體250家左右。鼓勵龍頭企業采取兼并重組、股份合作等形式,探索新技術和跨界融合的創新發展模式,建立大型農業企業集團,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880家。
采取有力舉措,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是加快構建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推動建立省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協調各級各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統籌推進落實鄉村治理各項工作。深入推進鄉村治理體系試點縣建設,深化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創建,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路徑模式,推動鄉村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研究制定全省加強鄉村公共空間治理的指導意見,積極推廣邳州、宿遷等地經驗,盤活用好農戶合法所有外的公共資產資源。二是加快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圍繞村級集體收入突破18萬元關鍵目標,出臺低收入村集體經濟發展行動計劃,指導各地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科學規劃發展路徑,著力增強村集體持續造血功能,建立健全村級集體經濟長效發展和管理機制。加強農民負擔監測,規范“一事一議”籌資籌勞使用監管,防止增加農民負擔。三是加快提升鄉風文明水平。傳承發揚農耕文明,辦好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推動節慶下基層,今年每個縣選擇一個村舉辦活動。圍繞農村集體“三資”、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漁業捕撈、畜禽屠宰、農機維修作業等重點領域,嚴厲打擊涉農違法違規行為,全面擠壓黑惡勢力滋生空間。
各地要嚴肅落實各項專項整治任務,以實際行動確保農業安全生產形勢繼續保持穩定。一是壓緊壓實農業安全生產責任。各地要認真貫徹安全生產責任制有關規定,嚴格監督檢查、強化責任追究、層層傳導壓力,全面壓實屬地管理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生產經營單位主體責任。二是扎實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聚焦漁業、農機兩大重點,覆蓋農藥、獸藥飼料、畜禽屠宰、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領域,全面開展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實施漁業“一打三整治”專項行動,嚴格落實漁船進出港報告制度,推動海洋漁船管理鄉鎮長負責制、漁港管理港長制、漁船出海“網格化”登記管理制度落實。開展農機安全生產集中整治攻堅行動,健全農機經營服務單位臺賬,推動鎮安全員、村協管員“網格化”管理制度落實。對發現問題要堅持立行立改和限期整改,對重大問題掛牌督辦,形成清單管理、動態更新、閉環整改的工作機制。三是夯實安全生產基礎。深入開展“平安漁業”“平安農機”示范建設,編修漁業防臺風和水上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農機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增強突發事故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安全生產基礎能力建設,完善政策體系和標準體系,嚴格行業準入,從源頭上減控安全風險。加強宣傳培訓和警示教育,努力營造全行業人人講安全、重安全的良好氛圍。
江蘇堅持一手抓農村地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手抓主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取得了疫情防控阻擊戰、總體戰的階段性勝利。各地要繼續嚴格按照疫情防控大局需要和安排,依法科學有序落實精準防控舉措。要做到防控責任不能松、防控心態不能松、防控措施不能松;要克服麻痹懈怠抓防控、堅持分區分級抓防控、構建有效機制抓防控,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農業農村發展“雙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