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英
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如何在當今農村小學德育過程中,擺脫傳統的教學方式,探索出和諧發展的德育教育途徑是當今教師關注的重點內容。經過筆者多年探索,形成綠色為主線的農村小學德育教育,文章結合筆者自身教育實踐經驗,就以綠色為主線,提高農村小學德育有效性進行相關探討。
關鍵詞:綠色;農村小學;德育
1 引言
筆者是純粹的海島人—家在廣東省臺山市上川島,從師范學校畢業后就回到上川島做了一名教師,從普通教師到學校德育副校長,一直在研討學校的德育工作。海島的德育,筆者圍繞海的“寬廣”和“堅韌”而提煉出海島學校德育的主題“海納百川的胸懷,堅毅頑強的性格”。收獲是頗豐的,如今島上的孩子都具備著這樣的素質。幾年前,由于工作的調動,筆者由海島來到了陸地農村學校—臺山市三合鎮中心小學任教。“田園秀美”的三合鎮,讓筆者不由生發圍繞“綠色”為主線來探討學校德育的想法。
綠色的教育代表寧靜、和平、環保,具有蓬勃向上的教育意義。“綠色”的德育并非只是簡單的對生態環境的教育,而是在其德育工作中充分融合“綠色”所代表和象征的綠色人文、自然、民主等哲學思想,引導教師和學生形成良好的愛護自然環境和對生態系統的正確認識,形成良好的自然道德文明和行為習慣,促使德育工作重新回到以教師和學生的身體健康為本的教育主體,重視科學教育過程和理論與實踐的綠色科學教育軌道上。
2 創建“綠色班級基地”,讓學生擁有話語權
教師可以以班級文化建設為核心內容,鼓勵學生與教師一起,以自身班級各有特點,發起綠色班級特色化結構布局號召,鼓勵學生全員參與其中,各抒己見并集中采納,用學生自己的思維建設滿足于學生常態化發展的美好學習樂園。當然,在實際教育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以自身的實際情況,將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投擲班級愛心角的醫藥箱,或者自己心里祝福的話放置同窗寄語,以及感恩欄的對尊師的心里話,以此來表達對班級、老師、同學的愛,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在農村山中、田里自己采摘植物做成盆栽,還可以在河中抓一些小魚等放在“生物角”中。這兩個區角中,不僅是進行綠色德育的窗口,同時也是一個微觀的德育實踐基地。在課后時間,學生可以在這兩個區角中讀書,還可以給盆栽澆水、松土,享受綠色德育的樂趣、收獲。
3 創建“綠色家庭基地”,讓學生爭當宣傳員
在筆者自身對學生家長進行宣傳的基礎上,提出“門前一片綠、室內一柜書、人人講文明、戶戶和睦處”的目標,與家長開展“綠色家庭基地”活動,從而促使在家庭環境中,提升學生家長的素質。例如,農村很多家庭都習慣將垃圾隨意丟棄,從而造成環境污染,針對此種情況,組織小學生與家長一起進行垃圾分類活動,并且將可回收垃圾讓學生帶到學校,教師帶領學生到回收站出售,得到的錢教師可以讓學生攢起來,當來到暑假或者寒假,就利用這筆錢組織以“綠色”為主題的“夏令營”或“冬令營”,從而鞏固并擴大了“綠色德育”的成果,也提升了農村學生學習德育教學的積極性,并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也影響家長提高了素質。
4 創建“綠色農村基地”,把參與權還給學生
如果說,在上述創建“綠色家庭基地”的過程中,是一種帶有血緣性質的宣傳,那么創建“綠色農村基地”,則屬于促使學生的綠色體驗進入更高的層次,提高了綠色德育的社會習慣和利他性。
例如,帶領學生到村中田園進行參觀,并且配以相應的教學視頻資料,促使學生了解到水資源的重要,促使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自覺性。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綠色環保”行動,利用之前搜集的可回收垃圾攢下的錢,拿出一部分買一些蘋果等水果,帶領學生到村中的廣場,開展“五節廢電池,換個大蘋果”的活動,并且最好是在世界環境日這天組織活動,并將收集到的電池,組織學生統一送到垃圾處理站。
再如在道德與法治課《挑戰第一次》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三合鎮出名的優味火龍果場、柑橘場、地瓜種植場、冬瓜種植場等組織學生走入果場、農田,與果農、菜農一起探索如何利用生物治蟲,提高果蔬作物的市場競爭力。在此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了解和學習如何抓小蟲,組織學生進行第一次挑水、第一次摘果、第一次挖地瓜……從而促使學生了解到“粒粒皆辛苦”。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如與村中村委會聯系,讓學生輪流當一天村廣播員,到村中孤寡老人家做一次義工,在村中做一次義務清潔工等等,通過這種社會角色的綠色建設,可以促使學生形成換位思考和評價,體驗工作中的苦與樂,從而可以對別人形成正確的評價,提升自身的責任感、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寬容心。
再如在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課《試種一粒籽》的教學活動中,組織學生分別在自己家的農田中,開辟出一小塊地方,讓學生自行準備種子,如花生、土豆等等,不僅讓學生了解到平日吃的一些食物本就是種子,并且在種植的過程中,了解到生命的奇妙。
5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實施以綠色為主線的德育教育,學生的語言變得更加文明,行為變得更加規范。通過充分發揮農村的鄉土資源,結合現代化教育教學方式,以綠色為主線,豐富學生的社會綜合實踐,持之以恒的開展德育教育工作,這是當前農村小學提升德育教育工作效率和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當今時代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 周淑清.基于本土資源開發農村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年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教師教育論壇資料匯編(二).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648-650.
[2] 易禮洵.新時代農村小學德育工作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