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菲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融入教育游戲,能夠為學生們構建一個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并真正凸顯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其年齡相對較小,在其學習過程中若營造相應的游戲氣氛則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當他們在游戲中學習時,所收獲的效果則有可能遠遠高于傳統的課堂講解教學模式。在本文中,筆者基于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具體分享如何將數學教學與教育游戲有機結合起來。
關鍵詞:教育游戲;小學數學;教學;應用
筆者提倡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適當地融入教育游戲,以游戲活躍學生們的學習氣氛,從而在契合學生學習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活躍其數學思維,充分地體會到數學世界的魅力與學習的快樂[1]。但從另一角度上說,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們開展相應的教育游戲時,則需要注重將游戲與教材內容緊密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賦予教育游戲教育價值,并幫助學生們獲得效能體驗。在下文中,筆者以自身教學經驗為例,具體分享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益智游戲、扮演游戲以及競賽游戲等教育游戲的具體運用。
1 小學數學教學中益智游戲的運用
益智游戲通常用于兒童啟蒙教育中,但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由于益智游戲的難度相對較小,在于數學內容結合時會更容易被學生接受。不過,為了將益智游戲很好地運用到數學教學工作中,教師也需要考慮學生們在益智游戲中的實際體驗,若所設置的游戲難度較小,那么則有可能使得學生對自身的數學知識掌握情況產生理解誤差,甚至部分學生會出現驕傲自滿的學習狀態;但若設置難度相對較大,那么則有可能導致學生出現畏難心理,不利于數學教學活動的進一步展開。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則可以將益智游戲設置成不同的游戲關卡,以循序漸進的關卡來引導學生們進行遞進式學習。例如,教師在為學生們講解“分數加減法”的相關內容時,就可以針對不同的練習題來為學生們設置不同的游戲關卡,在低難度關卡中,教師則可以主要考察“相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為學生們鞏固自身對于分數基礎知識概念的認知與理解;在中難度關卡中,教師可以以“分數與整數加減法”為主,鍛煉學生們的化整為零、化零為一的計算思維;而在高難度關卡中,其過關題目則可以變為“不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從而鍛煉學生們尋找不同分母公倍數的數學能力。隨著益智游戲的進行,學生們所解決的數學問題也越來越復雜,這對于幫助他們全面掌握這部分數學知識則能起到更加顯著的效果[2]。
2 小學數學教學中扮演游戲的運用
扮演游戲主要是指學生們在教師所創設的數學情境下進行角色扮演游戲,通過扮演相應的游戲角色來在模擬的數學環境中完成相應的數學學習任務。由于扮演游戲通常需要多名學生共同參與并相互配合,因此,通過游戲教學,無論是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力還是合作學習能力、獨立思考探究能力等都會得到相應的提升。因此,在教育游戲設置上,扮演游戲也是諸多教師更多青睞的數學教學活動選擇方案。例如,教師在為學生們講解“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相關內容時,就是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分別扮演售貨員與體育委員,體育用品店在周一至周五期間進行打折促銷活動,其中一副羽毛球拍原價是80元,促銷價為50元;一副乒乓球拍原價為30元,促銷價為18元,如果體育委員在活動期間購買5副羽毛球拍,6副乒乓球拍,那么一共需要花費多少錢?在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時,無論是進行購買或者是進行售賣的學生,都可以通過計算來鍛煉自身的混合運算能力。同樣的,教師甚至可以不為學生們規定具體的情景,而是鼓勵學生們在角色扮演中自由發揮,自由定價、自由折扣、自行決定購買方案等,通過模擬真實的購物場景來進一步幫助學生掌握數學運算在生活中的實踐與運用。
3 小學數學教學中競賽游戲的運用
在教學課堂上組織學生們進行相應的競賽游戲往往能夠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并在,在競賽中,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會受到大程度激發,此時,學生們對于在競賽游戲中所涉及的數學知識也會形成更加深刻與牢固的印象。例如,學生們在學習完《公倍數與公因數》這一章節的內容之后,為了進一步考察學生們對于“3的倍數的特征”相關知識點的理解程度,教師則可以組織學生們開展相應的“報數”競賽游戲,即學生從數字“1”開始報數,報數過程中遇到“3”的倍數的學生則以“過”代替報數,若判斷錯輸,則直接淘汰。隨著數字的逐漸增大,游戲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大,學生們不僅能夠在這樣快樂的游戲氛圍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也可以不斷地鍛煉自身的數學運算及判斷能力。另外,在激烈的競賽情緒中,學生們的反應能力、計算能力也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運用教育游戲,可對學生們的數學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游戲來活躍課堂氣氛、鍛煉學生思維、培養數學能力等則有助于幫助學生們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質。
參考文獻:
[1] 張芳.寓教于趣 寓學于樂——數學游戲在小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1):161.
[2] 李軍健.淺析教育游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與應用[J].學周刊,2019(3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