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宇
摘 要:語文是一門關于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隨著古詩進校園這一行動的推廣,語用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活學活用和學以致用成了老師的關注點。致力于語用教學的研究和探索,試圖在教學中逐漸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讓學生立足具體語境,掌握話語在語境中的意義,而非機械地理解概念性的解釋,讓學生在交際過程中更好地利用語言利器。語用能力的提高將有利于“大語文”觀的推廣。
關鍵詞:語用學;古詩;小學語文
“語用學”這一術語最早出現于語言哲學領域,逐漸發展到社會語言學、語言習得等學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重新定義了語文課程的性質,語用教學成為新興的教學模式。語用教學致力于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讓學生立足具體語境,掌握話語在語境中的意義,而非機械地理解概念性的解釋,有利于學生在交際過程中更好地利用語言利器。
一、小學生古詩語用能力現狀
我作為一名年輕的小學語文教師,執教六年依然迷茫。2017年在本校潘榮華主任的牽頭下,我與其他四位老師成立了古詩詞課題研究小組,在這一活動的助力下我們進行了很多和詩詞有關的活動,我也從活動中發現了學生在詩詞語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一)想象力缺乏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想象力的源頭活水,生活涉獵越豐富,想象力則越靈動。在教學中我也發現了想象力匱乏帶給教學的一系列弊端。例如,我在講授杜甫有關春天的詩詞時,對學生說:你們可以把腦海中想象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等詩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嗎?學生只能說一些簡單的意象,聯系不到情景述說詩人此時此景此情,更不用說能把古詩的音律美、意境美和語言美表現出來。課程只能淺顯地說說大意,老師講授費時費力還不能達到預設水平。
(二)古詩學習只停留在會背的層面
作為中國人,我們從小就浸染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詩句中,但真正用起來卻不盡然。耳聽與表達之間的轉換是一個長久的過程。小學生從進入校門后就開始要求背誦古詩,古詩是考試必考點。對于試卷中默寫相應古詩詞的部分,學生可以正確填寫所考題,但如果出現情境,需要填寫與情境相關的詩句,部分學生就聯想不到相關詩句。
(三)古詩語用的意義淡化
古典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值得每個詩歌愛好者研究和學習。然而現實中,除了學校強硬的機械教學和背誦,還有媒體宣傳下的競賽節目,人們正在慢慢淡化古詩的應用。白話文在現代社交中更利于表達,古詩及文言文倒覺得有點煩瑣。
二、小學語文古詩語用能力的培養策略
古詩語用離不開三要素:語境、話語、意義。脫離了語境的古詩,語文教學變成了無水之魚;缺少了話語的古詩,語文教學根本無從談起;忽略了古詩的意義,語文教學僅僅停留于表面未入人心。因此,我們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針對小學語用能力提升提出了從這三大要素進行分析,保證語用教學的實效性。
(一)創設生動的語境
語境指的是在應用古詩語言時所處的具體環境,也泛指與他人進行溝通時所處的具體環境。古詩語用教學具有一定的深度、廣度和難度,課文中創造的語境會在學生腦海中產生相應的印象,帶給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例如我們在進行古詩教學時,會根據所授古詩所處的朝代,穿上那個時代的衣服,拿一紙折扇,做一些和古詩描寫相應的情景活動,讓學生感受古人的文化氛圍,更利于學生理解古詩,也更加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
(二)調動學習古詩的話題
在古詩語用教學中,對古詩話語的掌握體現在對話語方向的掌握,即對學習話題的引申。優秀的古詩語用教學案例能夠調動學習的話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最終取得理想的教學目的。
(三)追尋古詩語言的意義
同一句古詩出現在不同的情境中,所代表的意義可能不同,古詩語用教學的魅力也體現在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立足具體語境,在透徹分析語境的前提下,才能將意義理解透徹。
三、拓展古詩語用,活學活用
古詩語用不局限于一首古詩的內容,在古今文化和環境的改變中,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一個難點。教師引導講授得當,還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發散,將所學應用于類似的場景中。與掌握書面表達能力、儲存有用的知識相比,引發精神層面的深入思考,使靈魂得到升華,更加體現語用的獨特魅力。
拿古詩中的“月亮”來說,古人多會望月吟詩:“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等古詩都以“月”為意象表達著不同的情感。為什么出現那么多與月相關的詩歌?詩歌有何寓意?如何讓學生理解詩歌抒發的思想感情?如何引導學生深層次地思考?如何將眼前月、詩中月、心中月結合起來理解?如何更好地讓學生理解這種意境呢?以上都是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學習的特點進行揣摩之處。
四、小結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史上,古詩無疑是歷史長河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傳承優秀歷史文化是我們這一代人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更多方式的變革。古詩語用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轉變僵化的思維,將知識融會貫通活學活用,我也會在實際的教學中更多地思考、更多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