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申峰
摘 要:有效教學是小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客觀條件和外部條件。為了促使學生高效學習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和思維能力,小學語文應實行切實可行的有效教學,教師應在實踐中探索既貼近學生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有效教學可以從聯系實際增進學生理解記憶、營造文化氛圍促使學生掌握知識、教學中滲透情感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等方面開展。
關鍵詞:有效教學;生命活力;課堂
葉瀾教授說:“要用生命的動態生成觀念來審視課堂教學。因為課堂教學是師生人生生命意義的有機構成部分,有個體生命價值。”如何促進師生生命多方向地發展,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把人的發展置于中心位置,讓教學設計脫下僵硬的外衣,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完全對整個課堂教學進行預定安排,教學進程有時需要靈活改變。同時針對課堂教學中許多生成性的資源、許多閃光點,進行有效教學,這樣才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有效教學的概念來源于教育科學化運動,教育科學化主張以全新的科學視角看待整個教學過程。用理性的態度面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這無疑對教學完善有很強的推動作用。小學語文有效教學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理念,其方法在實踐、反思、改進的循環過程中越來越科學和合理。
一、語文有效教學的意義
有效教學是運用豐富且合理的教學方式,科學安排適量的教學內容,令學生在吸收知識的同時升華情感,進而培養語文綜合素養和創新意識。有效教學應當圍繞學習者主體展開,它的核心是學生高效地學習。因而,有效的教學應能促進學生進行信息加工和知識整合。學習的過程是在外界環境給予正向刺激的情況下,調動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分析處理接收的信息并加工整合,對固有的知識體系進行擴充和優化的過程。有效學習即是高質量且高效地順利完成學習的過程,理解記憶新知識,將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并能靈活運用已掌握的知識。
二、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
有效教學的方式應該符合小學生的特質和認知規律。小學語文教學應以學生為教學中心,諸多教學環節圍繞學生展開。語文課堂應保證知識含量高,教學節奏安排合理,教學方式多樣而富有趣味。有效教學是高效的課堂,也是輕松愉悅、深受學生喜愛的課堂。
1.聯系實際,增強學生的理解記憶
課堂如若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教學,則可幫助學生活躍思維,快速從頭腦中提取已有的知識經驗,更利于新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例如,在教學《望洞庭》一課時,可以這樣導入課文:“同學們,大家有沒有什么難忘的旅游經歷呢?”教師話音剛落,學生就開始議論起來。“看來你們有很多想說的話,想表達的同學不如走上講臺,讓大家都聽到你的聲音。”在教師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到講臺上,分享自己珍貴的旅游記憶。“同學們旅游的地方,很多是有山有水的風景名勝,聽完同學對山水的描述,大家想不想看看古人如何描述的呢?”學生紛紛給予肯定的回答。為了便于學生背誦古詩,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大家想一想,以后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可以用到今天學的古詩呢?”有學生說:“我家附近有個湖,在沒有風的時候就可以用,潭面無風鏡未磨,來形容。”也有學生說:“我覺得在清澈的水中有座長滿綠樹的小島就可以用,白銀盤里一青螺,來形容。”學生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較容易地記憶了古詩。聯系實際的教學能夠促使學生快速地在新知識與舊知識間建立聯系,輕松地理解記憶新學到的知識。
2.營造文化氛圍,促進學生掌握知識
濃厚的文化氛圍能夠給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便于學生把握語言的精髓,從而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上經常帶領學生朗讀課文中的精選佳句,營造書聲瑯瑯的學習氛圍。還可以組織學生閱讀國學經典,并舉辦“解讀經典”的作文比賽,讓優勝的學生與大家分享學習心得。這樣可以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書香盎然的文化氛圍,引發學生了解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通過活動和比賽的引導,學生能在廣闊的文化氛圍中體會語文特有的魅力,將知識融合,最終達到真正掌握。
3.情感滲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語文教學中,良好的情感體驗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潛能。教學中的情感滲透不僅體現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作者的情感,還體現在用多樣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愉悅感和成就感。教師還可以講一些與課文作者或內容相關的趣聞軼事給學生聽,學生處在愉悅的情感體驗中,更易提高閱讀理解和思考的能力。教師可以組織課堂訓練,引發學生的成就感,還可以設計一些答案開放的主觀性題目讓學生當堂訓練,并在每名學生的回答中找到亮點并予以表揚和獎勵。這樣的激勵讓豐富多彩的答案得到肯定,學生體會到成就感的同時也提升了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
有效教學可以完成教學活動的動態生存性。課堂教學模式有真正的變革,才能突出教育過程本身的生命性。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對師生來講是有無限的可能性。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不僅僅是教和學,而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的生命向著無限的可能性開放,這樣的課堂教學是真正在育人。教師是學生生命發展的激活者,是學生人生的對話者,只有師生全身心地投入,他們的生命才能在課堂上涌動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