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慶珍
【摘 要】本文基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論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及路徑,提出篩選和運用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內容、運用新媒體手段、讓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回歸生活、開展綜合活動等做法,為高中語文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 滲透 傳統文化 意義 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2-0010-02
文化是民族情感的載體,是民族智慧的結晶。而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由于許多學生缺少社會閱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將優秀傳統文化巧妙地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發揮語文教學的文化價值和意義。
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促進健康人格發展、提高文化修養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各國跨文化交流的深入發展,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際也日益頻繁。與此同時,各國文化席卷而來,給我國的傳統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高中生的身心還不成熟,大都對外來文化抱獵奇心理,對傳統文化卻不感興趣。學校教育的職責是教書育人,促使人全面發展,為國家興盛、民族繁榮培養更多合格的人才。在培養學生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的同時,避免學生因為民族文化缺失而產生崇洋媚外的問題,是學校教育必須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高中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要重視塑造學生的人格,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激發學生的文化熱情,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然而,高中語文教學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大都是以考試為指揮棒,只關注知識教學和學生升學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位于邊緣地位,以致高中生普遍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缺少足夠的了解和認識。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可以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消除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誤解。因此,高中語文教學立足教材對學生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成為頂天立地、志存高遠而又不忘根本的人。
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
(一)立足教材,篩選和運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在語文教學中傳播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素質教育和語文核心素養教育的要求。這在語文教材內容選擇和教材編制中都有體現,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以教材為教學的根本,充分梳理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篩選合適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用于教學,真正承擔起文化教學的重任,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如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這首現代詩歌其實是對李璟名句“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生動解釋,它具有流動的音韻和朦朧的意境,詩歌中出現了中國傳統詩歌中常見的典型文化意象——“丁香”和“江南”。為了讓學生了解詩歌獨特的藝術美感,教師可以將以上兩點作為探究的關鍵,深入挖掘教材的突破口,整合帶有以上兩個意象的古典詩詞,講述與此有關的故事和詩文,帶領學生審視傳統詩歌的審美意象,觀照傳統詩歌的厚重感,同時感受現代詩歌的輕巧、靈動。這樣可以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使學生從心理上仰視和親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整合教學資源,豐富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內容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是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使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下健康成長。語文教材固然是教學的根本,但是教材的篇幅有限,而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許多素材都可以用到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根據學生情況,立足傳統文化實情去整合和篩選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確保文化資源的針對性、有效性,才能提高傳統文化教學質量。對此,教師首先要做好傳統文化梳理和探究,查閱各種資料,然后將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接觸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如在學習《鴻門宴》一文時,細讀課文可以發現,這篇文章雖然篇幅不是很長,但是涉及許多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如鴻門宴上“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 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的座次排名就非常有講究,它是傳統的“筵席文化”的一個體現:在中國酒席上,人們認為東方屬于日升之地,方位尊貴,所以會將向東方的位置留給尊貴的人坐。因為項羽是主人,項伯是其叔父,所以兩人在酒席上居于要位。結合文中出現的傳統文化知識和現象,教師可以查閱各種資料,整合各種文化資源,將可用的素材制作成課件,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地將文化知識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運用新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非智力因素是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在非智力因素中,情感和興趣是最為關鍵的兩個因素。現代教育實踐充分證明,學生只有對學習有積極的興趣、熱烈的情感,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到傳統文化教學中,傳統文化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涉及的范圍非常寬泛,單純的理論教學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因此,教師要創新教學手段,借助新媒體促使傳統文化知識變得直觀而形象,以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有學習、探究的欲望。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時,文中出現許多傳統文化現象:關于榮、寧兩府的布局,寧國府在東、榮國府在西;林黛玉進賈府時,不走正門只走角門;林黛玉拜見兩位舅父時,先拜賈赦后拜賈政;王夫人給林黛玉讓座時,讓林黛玉坐東邊;賈府女眷一起用餐時,吃飯的座次等,這些都是儒家尊卑、長幼、禮儀秩序和文化的體現。為了讓學生體會豪門的森嚴、感受文化的規范作用,教師可以利用電視劇《紅樓夢》(1987 年版)中“林黛玉進賈府”的片段來輔助教學,借助多媒體展示林黛玉的所見所聞,讓學生與林黛玉一起感受儒家尊卑、長幼、禮儀秩序文化對社會和人的影響。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可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有更多的感受和收獲。
(四)把握機會,促使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回歸生活
文化與生活關聯緊密、相輔相成。優秀傳統文化教學不能只停留在“高大上”的理論教學階段,它只有回歸生活、扎根生活,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價值有所了解,才能深化傳統文化的影響和意義。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加強傳統文化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把握好教學的時機,讓傳統文化教育回歸現實生活,促使傳統文化教學更接地氣。如在學習李清照的詞《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時,詞中有這樣兩句:“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其中,前一句提及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重陽節。關于重陽節,有許多與之有關的故事和典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此機會,給學生講述重陽節的由來、與重陽節有關的歷史故事和典故,讓學生回憶之前所學的與重陽節有關的詩詞作品、對聯、成語等,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談談他們熟悉和感興趣的重陽節習俗以及他們記憶深刻的事,如重陽節人們吃重陽糕、許多地方還有尊老敬老活動等。這樣把握教學機會,讓文化教育回歸生活,有助于學生認識重陽節的文化內涵和意義,促使學生愛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
(五)開展綜合活動,讓學生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
文化具有開放性。文化的開放性不僅體現在文化心理和文化行為的開放上,還體現在文化教學和傳播的途徑上。為了讓學生領會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形式,教師必須樹立開放的文化教學理念,開展各種綜合性的語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領悟文化的魅力。如在學習《荊軻刺秦王》一文時,教師不妨以“家國文化”“俠義文化”為主題開展閱讀活動,要求學生閱讀二十五史中與家國精神、俠義文化有關的篇章,了解那些流傳千古的俠客故事,并用文化語言去描繪經典的故事情節。《荊軻刺秦王》中“易水送別”一幕最為感人,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收看與此有關的影視作品片段,用散文語言描繪送別場面,體會故事的文化意義;再從社會、歷史、政治等角度梳理探究,查閱各種資料,探討荊軻同情弱小、仗義相助的俠義精神。這樣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可以讓學生體會荊軻身上的俠義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人生觀。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民族文化的傳承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教師要本著對學生、對民族文化傳承負責的原則,在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使學生養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參考文獻】
[1]盧 靜.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分析[J].中外交流,2018(36).
[2]高 原.探析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7(2).
[3]魏回春.芻議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6(15).
[4]呂萍惠.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滲透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6(12).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