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 王陶冶 邱聰慧 龔藝
[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風建設是大學生成長成才所面臨的突出問題,也是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核心任務。北京化工大學院級學業輔導中心以“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為指導,創建了精準式學業指導體系、交互式學業沙龍品牌、信息式學業線上平臺。通過“三因三創”式學風建設模式,有效破解了學業發展輔導過程中的難題,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 學風建設;“三因三創”式;院級學業發展輔導中心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5-0044-02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特別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三者相互關聯、層層遞進,既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進行了高度的總結凝練,也為開展各項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深刻的方法指導。如何深入領會該指導思想,并貫徹落實于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中,切實指導實踐工作,是每個育人組織所必須思考的重要命題之一。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風建設是與大學生息息相關的四年主線,是大學生成長成才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更是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核心任務。在新時代背景下,黨中央及教育部將高水平本科教育和人才培養質量上升至新高度,“以本為本”理念再次為高校指明了內涵式發展的道路和方向。特別地,教育部提出了“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的“四個回歸”新要求,也為高校學風建設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和新使命。但在高校的學風建設存在著諸多難題,如學業指導針對性不強,缺乏有效化解學生最切實、最實際問題,缺乏針對學生不同年級、不同層面的分層分類指導;學業指導個性化不足,缺乏“一人一策”精準式學業指導,更多的是“一套多人”統一式學業指導;學業指導親和力不夠,缺乏融合新媒體等不同手段趣味性學業指導,更多的是“高高在上”說教式學業指導等。面對上述問題,只有把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應用于學業指導,才能真正把學風建設做成助力學生未來發展、深受廣大學生歡迎的主流陣地。基于此,北京化工大學依托院級學業發展輔導中心,以“三因”為指導,通過“三個創建”,有效破解了學業發展輔導過程中所遇到的“硬骨頭”,進而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為雙一流大學建設貢獻力量。
一 因事而化:創建精準式學業指導體系
“因事而化”,就是要以具體事務為導向,基于學生需求,從而實現教育意義。因此,學風建設不能是“空中樓閣”,其根本任務就是要解決學生所關心和面臨的現實學業問題。只有以學生的實際問題為鮮明導向和第一要義,才能真正得到學生的高度認可。眾所周知,當學生的發展水平不同、成長階段不同、成長環境不同,則會產生不同的迷茫困惑。因此來講,我們不能簡單地“大水漫灌”,要采用“精準滴灌”的方式,改變學風建設針對性不強的問題,切實提高學風建設的精準性。
在“因事而化”理念的指導下,院級學業發展輔導中心通過創建“三類別、四層次、五群體”的精準式學業指導體系,真正實現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具體來講,針對學有余力、學業中游、學業困難的“三類別”,院級學業發展輔導中心整合形成了視野拓展計劃、課業輔導計劃、重點幫扶計劃等,旨在幫助不同層面學生實現延伸課內學業再提高、鞏固課內重難點再進步、夯實課內基礎知識不掉隊等不同目標;針對大一學年、大二學年、大三學年、大四學年的“四層次”,我們分別開展了適應節奏、樹立規劃、認知專業、沖刺圓夢等系列的學業指導活動,重點幫助學生完成從高中到大學的轉變、從入學迷茫到目標明確的轉變、從低年級基礎知識學習到高年級專業知識學習的轉變、從本科學業到社會職場的轉變;針對學生黨員、學生骨干、經濟困難、少數民族、交換學生的“五群體”,我們分別側重于服務奉獻、素質提升、勵志引領、專科指導、追趕適應等主題的學業教育,重點引導學生黨員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引導學生骨干學生形成“全面發展”的能力,引導經濟困難學生養成“志存高遠”的信念、引導少數民族學生實現“補齊短板”的目標,引導交換學生積淀“多家之長”的體會。
二 因時而進:創建交互式學業沙龍品牌
“因時而進”,就是要以時代發展為導向,適應時代,在變革中謀求發展。明者因時而變,智者順時而謀,我們要善于抓住時機、把握時代特征,從而促進學風建設的前進與發展。傳統的學業類講座以大規模為主,雖受益面較廣,但在新時代發展過程中,也逐漸顯現出一定的局限性。大班形式的講座,由于師生雙方對話的時間較為有限,無法保證更為充分的交流,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在“因時而進”理念的指導下,學業發展輔導中心創建了“微沙龍”的品牌活動。具體而言,“微沙龍”的組織工作共分為主題發布、前期報名、通知確認、沙龍開展、結束反饋等多個環節,形成了有效閉環,并且每期“微沙龍”面向不超過40人開放,通過人數的嚴格限制,把聽眾人數降下來,從而保證每個學生在沙龍全過程的有效交流時間,以此把交流時間提上去。這看簡單的“一降一提”思路,其實質就是以生為本、與時俱進的外在體現。在控制人數的同時,整個沙龍選擇以柔和、舒緩的音樂為背景、并輔之以茶水的幽香等,充分營造出輕松、舒心的交流氛圍。這些舉措都是以學生參與感和獲得感為第一出發點,更加注重每個學生在沙龍過程的交流度和體驗度。在此基礎上,為了更加凸顯“微沙龍”的水準和質量,學業發展輔導中心嚴格遴選主講人,以政治立場和師德師風為首要標準,確保向學生傳播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講好中國故事、講明中國道路、講透中國自信,以此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靠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在此遴選標準下,我們重點從以下兩個方面邀請政治合格、品德高尚、具有示范的師生。一方面,主要邀請具有標桿性、引領性的大先生、大人物,其中既有以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級教學名師等為核心的一大批學術大師,另一方面,也重點邀請學科競賽獲獎者、各類榮譽獲得者、先進個人等校內外的一大批身邊榜樣。主講嘉賓們通過簡短的分享后,將更多的時間留給雙方的交流討論,他們不再是講臺上遙不可及的平面式人物,而是豐富可感的立體式人物。
三 因勢而新:創建信息式學業線上平臺
“因勢而新”,就是要借助新的形勢,謀求新的發展形式。實際上,“因勢而新”強調的是學風建設要不斷地推陳出新,用創新思維武裝頭腦。當今時代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別是學風建設帶來巨大挑戰。這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只有利用好網絡新媒體,充分發揚新媒體的優勢,才能規避互聯網對于學業指導的沖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促使學風建設要不斷轉型升級,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必須牢牢占據網絡主陣地,運用互聯網的形式及思維,把學風建設推向新的發展階段。“互聯網+”的時代,對于學生最大的影響力就是新媒體平臺,比如微信公眾平臺等。高校要把它和學風建設相結合,讓學風建設就像陽光和雨露一樣,深入到學生的“朋友圈”,滋養其健康成長。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使學生隨時隨地接收學業指導,不受時間、空間的局限,把網絡新媒體用起來并用好。
在“因勢而新”理念的指導下,學業發展輔導中心的公眾平臺經過多年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得到約4000名師生的廣泛關注。平臺主要分為學業朋輩互助、學術科技引領等兩部分,其中學業朋輩互助主要聚焦在學生學業,在充分發揮朋輩師長的作用下,通過雙方的交流合作,實現雙贏;學術科技引領主要關注于學生發展,點燃學生科技創新和創業的熱情和激情,朝著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而努力邁進。微信公眾平臺主要包含三個主要欄目、內容及功能:一是學堂之聲,主要推出各類學業類的活動預告、線上報名鏈接及方式、學業活動的新聞報道回顧及圖片集錦等通訊類文章,以促進學生第一時間了解優質活動、參與優質活動、重溫優質活動;二是學堂之美,主要推出數學、物理、化學等趣味類文章,通過基礎學學科領域內的趣味主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力,進一步堅定學生投身基礎學科、投身科學研究的信心和勇氣;三是學堂之寶,主要推出學業輔導資料、學習方法秘籍等技能類文章,給學生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使學生學會學習、愛上學習,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質。通過精心打造信息式學業線上平臺,提升了學風建設的親和力。截至目前,公眾平臺已成為學院學生關注學業、提升學業的重要網絡新媒體陣地,也成了全院師生廣泛知曉的學業發展與輔導的新名片,在校內外產生了一定影響力。
基于“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指導思想,學業輔導中心創建了精準式學業指導體系、交互式學業沙龍品牌、信息式學業線上平臺。從育人實效層面來看,“三因三創”式學風建設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生的學業成績逐年提升,學科競賽獲獎率大幅度增加,學院內逐漸形成熱愛學業、崇尚科學的濃郁氛圍和良好效應。新時代背景下,“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作為重要的方法論,不僅對于學風建設的開展具有宏觀引領意義,也對高校其他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只有將“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理念貫穿于育人全過程,才能有效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3]王陶冶,馬駿,龔藝,等. “大學生學業職業發展輔導”雙語課程設計研究——以北京化工大學為例[J]. 課程教育研究, 2017(5).
(責任編輯: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