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坤 羅永 胡川江 聶有亮 李玲玲 葉國偉
摘要: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落實的重要手段。都市現代農業不僅提供農產品以滿足居民消費需求,還承擔休閑、文化、生態等功能,對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有了更高的要求。成都市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已達到初步實現階段,面對農村集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產業不強、人才不優、機制不活的問題,文章針對成都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不足,從產業、人才、機制的角度提出了合理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都市現代農業;集體經濟;發展研究
一、緒論
建國以來,為了提高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農村經營制度上,我國始終堅持“土地集體所有,農戶承包經營”,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不僅是對農村經營制度的鞏固和完善,更是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要求“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利用多種途徑發展集體經濟”。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積極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都市現代農業發展中農村集體經濟要更多地發揮市場主體功能,生產方式高度企業化、規模化、科技化、設施化、市場化,同時要實現資本、科技密集和土地節約型發展,聯結小農戶與現代農業,讓小農戶分享農業的增值收益,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在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的背景下,成都現代農業發展正處于重要的歷史關口,深入研究如何發揮集體經濟對農村“統分結合、雙層經營”基本經濟制度的有效補充和完善作用,推進具有明晰的產權關系、利益分享機制,實行平等協商、民主管理、利益共享的經濟形態具有重要意義。
二、成都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
2018年,成都市實現農業增加值541.7億元,同比增長3.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35元、增長9.0%(數據來源:成都市農業農村局《成都市農業農村發展基本情況》)。成都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第二批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中國旅游休閑示范城市,經過多年的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初步實現階段。
(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總體情況
2018年,成都市集體經濟組織達到46431個,農村集體資產總量達到330.47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達到94.06億元,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1504.1萬畝。成都市全面深化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革,制定出臺加快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意見,探索不同圈層、不同類型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途徑和方法,出臺扶持政策,多種形式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帶動農民融入產業鏈各環節,讓農民分享產業鏈延伸增值收益。
(二)主要做法
1. 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清產核資
成都市制定出臺《關于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成委發〔2018〕16號),聯合市委社治委等11部門制定出臺《關于全面深化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的通知》(成農聯發〔2018〕12號)、《關于農村集體資產權屬界定的指導意見》(成農聯發〔2018〕11號),聯合市檔案局制定《成都市清產核資檔案管理辦法》等配套文件,全面推進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完成率達到100%,清產核資數據錄入全國系統100%。
2. 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確立法人地位
成都市參照農業農村部會同人民銀行、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的《關于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工作的通知》,于2019年2月,為郫都區唐昌街道戰旗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頒發了全市第一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書并揭牌,全面開展對農村集體經濟賦碼工作,確立農村集體經濟法人地位,讓農村集體經濟有了自己的、合法統一的“身份證”,獲得了應有的市場主體地位,為集體經濟參與市場競爭提供了法律保障。
3. 推行“兩股一改”,增加資產收益
成都市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日常登記規范管理,著力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全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210萬本,確權面積773.2萬畝。在明晰土地等權屬的基礎上,推進集體經濟組織“兩股一改”,以組為單位,將集體經濟股權量化到人,再組建股份合作社,按照市場運營規則,實行民主管理、自主經營、風險共擔的運行機制,增加集體資產收益,帶動農戶增收。
4. 建立產權流轉平臺,為集體經濟發展服務
成都市依托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農村產權流轉擔保公司,以市級、區(市)縣、鄉鎮構建三級農村產權流轉互動網絡平臺體系,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房屋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等,通過農村產權流轉互動平臺進行公開流轉,為農村產權流轉、農村產權抵押融資、產業化項目引進等提供一站式服務,極大地促進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為盤活農村集體經濟資源提供專業化服務。
三、發展存在問題
(一)產業不強
一是與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產業單一發展、對當地特色資源、特色產業的開發不足,特色不鮮明,缺乏品牌影響力,產業附加值不高,綜合競爭力不強,市場化運營水平待提升,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不夠,現代經營制度尚未形成,與成都市都市現代農業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的大勢還有一定差距。
二是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基礎相對薄弱,在對崇州市的實地調研中發展,村集體經濟組織中,有資產、無經營性收入的占總數的62.3%,有收入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純收入在1萬元以下占29.1%,1萬元至5萬元的占51.2%,村集體經濟經營性資產盤活不力,經營性純收入規模總量小,凝聚帶動作用弱。
三是集體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受區位條件影響,各區(市)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相當不平衡,制約股份化改革的推進,受區位條件影響,各區(市)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相當不平衡,制約股份化改革的推進,特別是偏遠丘區,產業化項目開發受到諸多限制,發展后勁不足。
(二)人才不優
一是集體經濟領頭人發展集體經濟的意識不強,經營體制不合理、經營理念跟不上市場化發展的競爭形勢,部分村組干部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認識不到位、有偏差,組織群眾和自覺參與改革的主觀能動性不高,存在上熱下冷的現象。
二是提供產業發展技術支撐的農業科技創新人員缺乏,創意型、經營型、管理型等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的都市現代農業產業專業人才缺乏。
(三)機制不活
一是政策力度弱缺乏頂層制度設計。成都市雖然出臺了一些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制度,但是力度不大,新、老集體經濟組織經營主體以多種形式存在,導致市場經營主體無法明確界定。同時,參與市場競爭的集體經濟組織,沒有與之配套的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特別是尚無法明確規定減免村級集體的營業稅、房產稅、所得稅等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規范發展,使之難以跨出關鍵性的一步。
二是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制度不健全。大部分的集體經濟組織依然是村委會和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二合一的傳統管理模式,理念、職能、職責不清。“三會”制度雖然建立,但是股東代表大會及重大決策管理程序等仍是原則性的制度安排,并沒有真正得到落實,隨著人口變動和紅利分配的提升,所引發的矛盾也逐步顯現。
三是集體經濟與小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小農戶參與集體經濟發展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獲得感不夠。
四、發展建議
面對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要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新形勢下更需要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用現代經營管理方式,發揮都市現代農業的多功能性,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提升產業價值鏈,同時緊密聯結小農戶,讓小農戶分享產業價值鏈增值收益,助推鄉村振興在成都落地落實,繼續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一)提升集體經濟產業發展水平
引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形成發展“產加銷服一條龍、農工貿旅一體化”的經營經濟實體,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一是“產加銷”型村集體經濟,依托產業基礎,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種養,同時積極開展農產品包裝設計、精深加工、儲存、銷售等內容,延長產業鏈條,產加銷一體化發展。二是“創意”型村集體經濟,以優勢特色農產品、川西林盤、古樸民居、文化創意等為題材,通過創意手段開展景觀、民宿、科普等經營性項目,提升產業附加值。三是“休閑旅游”型村集體經濟,充分發揮自然風光、生態資源等優勢,開發觀光、采摘、體驗等旅游娛樂性經營項目,增加村集體資源開發收入和服務經營收入。四是“康養運動”型村集體經濟,依托綠道、林盤、溫泉等資源開展健康、養老、運動等經營性項目,吸引游客,發展服務業,提高集體綜合收益。五是“景區”型村集體經濟,依托景觀優勢,按照國家景區標準,對現有農商文旅體融合經營性項目進行提檔升級,打造品牌項目。
(二)建立集體經濟人才引育體系
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必然要求集體經濟組織的人才具有現代化的技術和經營管理理念,而集體經濟組織又有其特殊性,因此科學構建人才引育體系,對集體經濟的發展尤為重要。一是在村集體經濟帶頭人的選任上,探索建立集體經濟職業經理人制度。采取公開選聘,競爭上崗的方式,采用年薪制或者股份制激勵方式,選任既懂得現代經濟管理又具有奉獻精神的人才,鼓勵具有開拓精神的“新鄉賢”帶頭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二是因地制宜,制定集體經濟發展人才專項引進制度,制定人才專項引進清單,完善市場化薪酬體系,引育專業型、復合型人才,提升集體經濟經營管理現代化水平,提高市場競爭力,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優化頂層設計激活發展動力
賦予集體經濟組織現代化企業法人地位和權利是優化頂層設計、激發集體經濟發展活力的破題之策。一是在《成都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備案管理辦法》的基礎上,建議加快研究并啟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地方立法,明確股份化改革組建的新型集體資產股份制經營主體的內涵、性質、功能和職責,確立其法律主體地位,促進集體經濟更好地參與市場運作。二是繼續完善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權能,落實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權和收益權,探索實現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的路徑。三是完善內部制度,創新發展集體經濟組織。明晰基層黨組織、自治組織和經濟組織的職能職責,加強以基層黨組織為領導核心、村民委員會和集體經濟組織各司其職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四是完善集體經濟和小農戶聯結機制,在集體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通過集體經濟提高小農戶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參與度,構建村集體經濟成員共管共營共贏的市場化機制,充分展現小農戶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共建、共享”意愿表達。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新華社,2017-10-18.
[2]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擷要[J].新農業,2019(06).
[3]中共成都市統籌城鄉和農業委員會黨組中心學習組. 奮力開創城鄉融合發展新局面[N].成都日報,2017-11-29.
[4]徐元明.成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經驗及其借鑒[J].江蘇農村經濟,2010(03).
[5]黃寶連.農地產權流轉平臺及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2.
*科研項目:成都市農林科學院2018年度集成應用示范和科研創新項目。
(作者單位:成都市農林科學院都市現代農業與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