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宇
摘? ?要:調查區處于吉林省東北部,行政隸屬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調查主攻方向為花崗巖型鈾礦,通過地質、放射性物探和水文等方法和手段,大致了解調查區成礦地質背景,圈定和追索了鈾異常帶。本次調查共圈出了23處伽瑪總量異常,13處鈾異常帶,5處釷異常帶,2處放射性水化鈾異常,2個鈾水化學異常點,1處鈾異常點。分析鈾成礦條件,總結鈾成礦規律,認為調查區鈾成礦條件較差,鈾成礦潛力不大。
關鍵詞:花崗巖? 鈾礦? 調查? 吉林省安圖縣
中圖分類號:P61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02(a)-0092-02
1? 地層
調查內地層比較發育,自新元古界、晚古生界、中生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受北東、北西向斷裂構造影響,從古生界至中新生界地層大多都呈北東向、北西向展布。共劃分14個地層單位。新元古界主要包括正溝巖組、萬寶巖組。晚古生界主要為石炭系中統天寶山組。中生界主要包括三疊系上統托盤溝組、馬鹿溝組、天橋嶺組,侏羅系上統屯田營組,白堊系下統長財組、泉水村組、大砬子組,白堊系上統龍井組。新生界主要包括新近系上新統船底山組,第四系上更新統洞穴堆積,全新統河漫灘沖積物和沼澤沉積物。
通過1:5萬伽瑪總量測量和1:1萬能譜面積測量和數據統計,受后期物理化學作用改造和后期花崗巖侵入熔融的新元古界萬寶巖組、中石炭統天寶山組、下白堊統長財組放射性背景值較高,鈾含量較高,為花崗巖提供部分鈾源。值得注意的是含鈾含氧水通過地表徑流,流經白堊系下統長財組沉積巖時,對鈾元素具有較強的吸附性,同時進行氧化還原反應,局部富集,致使該組鈾元素含量較高,是尋找砂巖型鈾礦有利地段。
2? 巖漿巖
調查區內巖漿活動比較強烈、頻繁、發育,劃分5個侵入時代,13個填圖單元,約占調查區面積的65.39%。由老到新有新元古代二長花崗巖、晚二疊世閃長巖、晚二疊世花崗閃長巖、晚二疊世二長花崗巖、晚三疊世輝長巖、晚三疊世二長花崗巖、晚三疊世堿長花崗巖、早侏羅世閃長巖、早侏羅世花崗閃長巖、早侏羅世二長花崗巖、早侏羅世堿長花崗巖、早白堊世輝長巖、早侏羅世堿長花崗巖。
通過本次1:1萬地質填圖,大致了解了三個重工作區內侵入巖分布范圍、巖體的時代、巖體產狀,結合1:1萬能譜面積測量,通過數理統計,測定了各時代巖體的鈾、釷、鉀含量情況,早侏羅世堿長花崗巖、早侏羅世二長花崗巖、晚三疊世堿長花崗巖和晚二疊世二長花崗巖中鈾含量相對較高,是研究調查區鈾富集增高情況的有利侵入體。
根據已有鈾礦床花崗巖酸堿性分析,花崗巖堿性和酸性程度與鈾含量呈正相關,目前本區已有巖性,早侏羅世堿長花崗巖、早侏羅世二長花崗巖、晚三疊世堿長花崗巖、晚二疊世二長花崗巖對鈾元素富集成礦有利。
3? 脈巖
調查區脈巖不甚發育,零星分布在調查區內,主要受北東向和北西向構造控制顯著,主要呈北東向和北西向展布,個別東西向展布。調查區脈巖共有8種脈巖,從基性—酸性皆有出露。通過1:1萬地質填圖,在三處重點工作區內除玄武玢巖和石英斑巖外皆有出露,共劃分出6種脈巖,通過放射性總量異常以及鈾異常帶解譯,花崗細晶巖脈和閃長玢巖脈與鈾含量增高有關。
4? 構造
調查區內構造類型主要為斷裂構造,以敦化—密山斷裂次級斷裂構造為主,斷裂構造主要為北西向、北東向,近東西向次之,共同構成調查區主要構造格架。福滿—安圖—四方臺北東向斷裂帶構造控制著巖體的分布和產出。布爾哈通河北西向斷層控制著安圖盆地內屯田營組和長財組分布。北西向斷層的次級構造控制著脈巖和鈾異常展布。調查區內共有構造55條,其中北西向構造24條,北東向構造23條,近東西向構造8條。
鈾異常點、帶區內,北西向、北東向、近東西向構造共同構成了該區基本構造格架,北西向斷層的次級構造控制著脈巖和物探異常展布,北東向構造切割并控制著侏羅世一系列巖體的產出和分布。煙筒砬子溝、西北村放射性增高地段是受北西向構造控制花崗細晶巖脈、閃長巖脈、閃長玢巖脈展布。伽瑪總量異常和鈾釷異常帶為受北西向及其次級構造控制呈南北向東西向。
5? 放射性物探、水化特征
5.1 放射性物探特征
1:5萬伽瑪總量測量共圈出23個放射性總量異常,異常主要受北西向和南北向、東西向構造控制,調查區放射性總量異常主要分布在早侏羅世堿長花崗巖和晚二疊世二長花崗巖中。通過伽瑪總量測量工作,綜合地質特征,圈出3處重點工作區,經統計分析重點工作區內鈾釷鉀能譜數據,圈定鈾異常帶13處,釷異常帶5處。
5.2 放射性水化特征
水化工作主要對三個重點工作區開展1:5萬放射性水化測量工作,面積150km2。共完成250件水中鈾、水中氡樣品和水質簡分析40件。大致了解了三處重點工作區水中鈾、水中氡放射性特征,運移情況,水源類型、水質特征。通過放射性水化測量,測得2個水中鈾樣品為異常點,三個重點工作區水中氡元素無異常。
6? 成礦特征及標志的認識
6.1 主要成果
(1)通過1:5萬伽瑪總量測量和1:1萬能譜面積測量,大致了解調查區內放射性異常特征,共圈出了23處放射性總量異常,13處鈾異常帶,5處釷異常帶。
(2)通過1:1萬地質填圖工作,大致查明了3處重點工作區的地層、侵入巖、構造、蝕變等特征,重點工作區鈾異常主要與脈巖、構造、硅化帶、鉀化帶有關。
(3)通過1:5萬放射性水化測量,大致了解了重點工作區放射性水化學特征和水質情況,發現了2個鈾水化學異常點,2處鈾異常。
(4)通過1:1萬地質綜合剖面測量,大致了解調查區放射性含量較高地段的地質、放射性物探特征,調查無異常存在,剖面主要出露巖性有早侏羅世堿長花崗巖、晚二疊世二長花崗巖、花崗細晶巖,增高范圍主要在后期中酸性脈巖和酸性侵入巖接觸部位,接觸部位普遍見硅化,局部碎裂巖化,增高范圍鈾含量一般3.2-4.2(10-6),釷含量一般13-24(10-6)。
(5)通過槽探揭露,發現1處鈾異常點。
6.2 主要認識
通過地質調查,新發現的放射性異常點和地面放射性異常帶較少,規模不大,強度較低,各時代花崗巖體鈾含量背景較低。通過與國內多數成型鈾礦床對比和重點工作區內已有的放射性異常點、帶進行初步評價,意義不大,初步認為調查區花崗巖型鈾元素富集成礦條件較差,鈾成礦潛力不大。但對調查區花崗巖中鈾元素富集增高地段和鈾異常點異常成因、放射性強度等因素和特征綜合研究,初步認為中-酸性脈巖侵入堿性花崗巖體這一模式,可以對該區尋找硬巖型鈾礦有一定指導意義。現總結如下:
(1)異常(點、帶)位于北西向中-酸性脈巖(花崗細晶巖脈、閃長巖脈、閃長玢巖脈)與花崗巖體接觸帶。
(2)異常(點、帶)分布于堿長花崗巖體中的硅化帶、鉀化帶、巖石破碎帶中。
(3)控制異常(點、帶)斷裂有北西向、東西向、南北向。
(4)異常(點、帶)所在巖體為晚二疊世二長花崗巖、晚三疊世堿長花崗巖、早侏羅世堿長花崗巖中。
(5)蝕變主要與硅化、鉀化有關,但蝕變強度不大。
參考文獻
[1] 方文昌.吉林省花崗巖成礦作用[M].吉林: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2] 王友勤,等.東北地區區域地層[M].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
[3] 張允平.延邊地區區域構造特征[M].沈陽: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