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翠萍
[摘要]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語感,拓展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展開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活動,學生大量閱讀與單元主題一致的文章,實現課內外閱讀的高效整合,閱讀量及閱讀質量有所提升,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主題是作品的主旨、靈魂的體現,表達了作者創作的主要觀點、看法、見解,而主題閱讀是指圍繞某一主題展開的閱讀。明確主題及主題閱讀含義后,理解主題教學的含義則十分明確,主題閱讀教學主要指師生圍繞某一確定主題,整合課內外閱讀資源,為學生施展的一種整體閱讀教學。傳統閱讀教學中,教師通常圍繞某一課文展開閱讀教學,閱讀教學缺乏整合性,學生對同一主題的拓展閱讀較少,且部分教師熱衷于提問教學,學生缺乏閱讀時間,閱讀較為被動、乏味,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為此,為進一步提升閱讀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將主題閱讀教學引入課堂教學中,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一、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的作用
閱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方法,大量閱讀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語感,豐富詞匯量,積累創作材料,提升學生的識字、閱讀、表達、創作能力,是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方法。通過單元主題閱讀教學,教師點撥閱讀教學線索,指導學生通過合作閱讀、自主閱讀等方式展開閱讀,提升學生對主題的理解,并圍繞主題布置創作任務,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且主題閱讀拓展了課內外的閱讀材料,內容豐富,更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對于教師而言,主題閱讀需要教師對主題材料進行整合,合理安排教學課時、目標、問題等。教師緊抓文本核心,對文本進行深入閱讀,其解讀文本的能力可得到提升。在引導學生開展主題閱讀過程中,教師的專業能力、課堂把控力將得到提高。
二、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強調與固定的單元主題,將教材選編的單元文章聯系起來,通過整體性的單元教學,引導學生感知單元主題,圍繞單元主題開展語文閱讀教學。在單元主題教學中,教師應當將課內外資源整合起來,形成以課程內容為主、課外教學資源為輔的閱讀內容,使學生在大量閱讀中深刻領悟單元主題。但教師應當注意到,單元主題教學并非略讀課內文章后,直接將學生引入課外閱讀教學中,而是圍繞某一主題展開閱讀,將課程內感受到的情感、方法遷移到課外閱讀中,實現語文學習能力、綜合素養的提升。
1.創設主題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
創設情境是小學閱讀課常用的教學方法,通過創設情境能夠使學生更快、更深入融入教學中。在開展單元主題閱讀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為學生創設單元主題情境,使學生能夠明確單元學習主題,集中注意力展開閱讀學習。如,在四年級上冊的課文二教學中,這一單元閱讀主題為愛國主義,包括《天安門廣場》介紹宏偉的天安門景色,《徐悲鴻勵志學畫》講述著名畫家徐悲鴻的愛國故事,《虎門銷煙》講述林則徐的愛國事跡。教師開展主題單元閱讀教學時,應當首先明確單元主題,教師課前將愛國主題布置下去,并設計任務卡,明確學習目標是體會文章的愛國情感,點出學習重難點,如天安門廣場的建筑方位、國旗與旭日同升代表的含義等。并布置課外閱讀文章,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鄉愁》《最后一課》等。課前,學生大量閱讀文本,對主題有了一定的把握,對文章的感悟更加深刻,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就布置問題進行討論,學生學有準備,課堂討論更為熱烈、豐富,學習更深入,閱讀能力、水平隨之提升。單元學習后,教師可通過愛國作文創作、我談祖國、我看祖國等方式,使愛國情感深入學生心中、生活中,成為學生的一部分。如此一來,閱讀教學不僅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加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促進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
2.立足學情選取主題閱讀材料
主題閱讀教學要求師生拓展閱讀面,通過豐富的課內外閱讀材料,強化主題閱讀,加深學生對單元主題的理解,可見,如何選擇恰當的閱讀材料也就成為教師開展單元主題教學所需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閱讀材料應當做到“三切合”:首先切合主題閱讀材料,集中主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其次要切合學情,不同階段的學生的閱讀基礎、知識基礎、認知基礎不同,若教師選擇閱讀材料過于簡單或難度過大,將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后要切合課程難度,選擇與課內閱讀材料閱讀難度相近的閱讀材料。
如,在開展三年級上冊課文二、六年級下冊課文一,兩個單元主題均為自然風光,但學習難度不同,六年級單元一學習難度顯然更高,教師在選取主題閱讀材料時,應當依據學情、課程難度,選取恰當的閱讀材料。如三年級教學中,教師選擇《日月潭》《山亭夏日》《望廬山瀑布》等寫景的文章、詩篇作為課外閱讀材料,且選取課外閱讀材料篇幅較短,符合三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基礎,學生能夠兼顧課內外閱讀,實現對文本主題的深入把握。而在六年級教學中,教師則選取閱讀難度相對更高的材料,以便通過大量文本閱讀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選取篇目有《三峽之秋》《迷人的青海湖》《草原》等,文章不僅包含單純的景色描寫,還包含人物在其中,是對主題的延伸、深入,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強調學生需理清文章脈絡,模仿、學習其中的景色描寫方式,并能夠寫出自己的“小游記”。
3.以讀代教培養學生語感
讀是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的重要學習手段,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是與文本對話的一種形式,通過朗讀能夠感受文章情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反復閱讀能夠使學生自悟自得,通過閱讀也能夠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課堂書聲瑯瑯,能夠營造更深厚的學習氛圍,學生學習積極性更強。在教學重難點、重點段落中,可采用分角色朗讀、對比朗讀等方式,以讀代講,使學生感受文章內涵。
如在學習《半截蠟燭》時,學生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中,對戰爭的感受不深刻,教師為引導學生感受文中的緊張氣氛,可先為學生介紹課文背景,使學生感受到文中情境的緊張性,后采用分角色朗讀,由學生分別扮演德國軍官、伯諾德夫人、大兒子、小女兒,模擬對話情境,使學生在對話情境中理解人物語言的巧妙性,感受伯諾德一家的愛國情感。為保障教學效果,教師應當重視對學生的引導,使學生理解伯諾德一家傳遞情報的危險性,強調情境危急性,盡量使學生融入課文情境中,方可達到以讀代教的教學效果。
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主題閱讀深化學生對主題的理解與認識,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教師在開展單元主題閱讀教學過程中,應當多為學生創設主題閱讀情境,使學生明確主題,展開與文本之間的深入對話,同時,選取單元主題閱讀材料時,應當以學情作為依據,選擇學生能力范圍內的、與主題相關的、與課程內容難度相近的材料,保障學生的閱讀效果。并通過以讀代教的方法,進一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發展。
總而言之,在開展單元主題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時間的合理分配,確保兼顧教材內外的課文主題閱讀,合理規劃時間,保障在規劃時間內完成單元主題閱讀教學。小學語文單元閱讀教學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綜合能力的有效教學方式。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教學設計,為學生營造主題凝練、氛圍活躍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楊霞.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的優越性和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2017,(35):39-40.
[2]官美玉.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策略的實踐探索[J].華夏教師,2017,(6):63-64.
[3]索靚.小學語文主題輻射式閱讀教學模式及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7,(10):17.
[4]董阿萍.小學語文主題閱讀的意義與路徑研究[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7,(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