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定西市安定區的非遺保護工作成績斐然,為全區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保護做出了貢獻,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從全區非遺保護的成就、存在的不足等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推進 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發展 思考
近年來,定西市安定區圍繞建設“文化強區”的目標,切實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作的領導,初步建立起了區、市、省、國家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和代表性傳承人體系,構建了全區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的資源庫。
一、安定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現狀
通過對定西市地方特色文化傳承與保護發展工作的調研,筆者認為全區的非遺傳承與保護呈現出以下亮點。
一是拓寬思路,非遺保護呈現多元化。近年來,全區在非遺研究保護層面上走出了一條新路:區政協文史委編輯出版了《安定文史資料》;區委宣傳部、區文化館先后創辦了群文性期刊《薯香》《安定文化》;《安定民間故事》《民俗》《傳統手工制作技藝》《隴中小曲》《原創謎語集》《秧歌唱詞集》等書籍相繼出版發行。隴中地域文化研究會、隴中民俗文化研究會等研究地方文化的學會相繼成立,以研究會為依托創辦的《隴中地域文化》《天毓文旅》也相繼問世。“小曲展演”“廣場舞大賽”“原創節目大賽”“原創謎語競猜”等系列活動使全區非遺保護工作呈現異彩紛呈的局面。
二是更新觀念,非遺保護實現彎道超車。區文化部門克服了種種困難,采用沉下去、請上來的方式,徹底扭轉了非遺傳承保護中的“三熱三冷”(城市熱、農村冷,群眾熱、干部冷,企業熱、政府冷)的現象,成功實現了“彎道超車”,一些能夠代表全區特色文化的項目如剪紙、榫卯結構家具、隴中板簾子等被公布為國家級、省級非遺保護項目。通過民間力量建成了一批博物館(園)。部分駐村幫扶干部以“留住鄉村記憶”為抓手,創辦了部分鄉村民俗展覽館,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三是培養人才,非遺保護步伐加快。近年來,文化部門組織實施了非遺工作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等活動,擴大了非遺保護工作的影響,提高了群眾的參與度。區文化館每年對非遺項目傳承人和非遺愛好者進行培訓,一部分非遺項目傳承人相繼開設了傳習所,開展非遺保護人才的培訓工作。
四是開發產業,打造文創產品品牌。傅忠民剪紙、隴中藝梅剪紙、魯風佳釀等一批非遺項目創立新的品牌,走文創產品發展之路,有部分產品走出省界,遍布大江南北,甚至跨出國門,讓世界重新認識苦瘠甲天下的安定。
二、安定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安定區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作為一個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大區,非遺保護與傳承發展工作依然任重道遠,通過本次隨省文化廳課題組調研,筆者認為應該在以下方面繼續努力。
(一)非遺傳承發展的全民保護意識有待加強。目前,社會上對非遺保護的認識不足,沒有形成良好的保護機制。一是對非遺的概念模糊;二是對非遺申報與保護工作重視不足;三是“非遺”保護工作宣傳力度不足。尤其在獨具特色的傳統飲食方面,更是無所作為。
(二)非遺傳承發展的載體建設有待完善。一是非遺保護發展的整體規劃和布局缺乏。二是非遺產業的市場開發建設力度不足。三是非遺展館建設我行我素,場館重復建設,資源缺乏有效整合,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目前,全區非遺保護工作大多還處在各自為政的原始形態,多數保護項目人員少、資金少、平臺小,以小作坊、工作室、小店鋪為主,限制了項目的傳承和發展空間。
(三)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力度有待加大。目前,全區的85個各級非遺傳承人中,存在老人多、年輕人少的狀況。主要是學藝周期長、收益低,對人才的培養力度不足。
三、加快推進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服務傳承發展的對策
一要科學規劃,把握非遺工作的方向。編制全區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發展規劃,著力構建非遺保護新格局,打造非遺宣傳公眾平臺,編寫非遺鄉土教材,開展非遺進學校、社區、農村的“三進”活動。
二要拓寬思路,從步調上統籌各部門的力量。非遺保護工作要以“申報與保護”并重、“開發和保護”并舉為目標,提升保護工作的可持續性。對全區非遺項目要實行分類保護利用,做好三個對接:第一,注重與旅游業發展的對接。各旅游點應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作為拉動旅游產業的重點項目進行規劃建設;第二,注重與文化產業發展的對接。認真借鑒外地的經驗,規劃設立全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基地),開辟出非遺產業區塊。政府部門在土地、稅收、建設規費、融資擔保等方面給予最大的優惠,努力改變全區非遺項目產業小、散、弱的格局;三是注重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對接。注重規劃引領,整合資源,使非遺傳承與“美麗鄉村”建設互為補充,共同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
三要強化保障,從政策上扶持重點項目的推進。第一,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增加對非遺保護的投入。第二,扶持、開發一批具有安定區地方特色、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項目。第三,廣邀專家、學者組成調研隊伍,對相關資料進行深度征集、挖掘、整理、推介,提升安定非遺知名度。
(作者簡介:謝海萍,女,本科,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文化館,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責任編輯 徐夢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