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磊



如果將一個民族比作一棵大樹,那么文化就是這棵大樹的根。無論歷史如何變遷,地理外貌如何變化,文化都記錄著城市的前進足跡,京杭大運河就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歷經了數個朝代的更替,每個朝代的興衰都被忠實地記錄在了運河文化當中。從地理方面來看,京杭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以及海河五條東西走向的水系串聯成一個整體,源源不斷地滋養著杭嘉湖平原、淮海平原以及華北平原。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運河沿線出現了大量繁華城鎮。不僅溝通了南方與北方之間的經濟交流,而且如同一條紐帶,將歷史上著名的文化區串聯為一個整體,使得不同地區的文化得以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始終保持著聯系。從客觀上看,京杭大運河對于保護華夏文明的完整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歷史文化價值。京杭大運河橫穿四省兩市,連通了五大水系,距今已有2 500余年歷史,在如此漫長的歲月中,大運河承擔了南北方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將數十座城市牢牢連接在一起,形成了龐大的文化區塊。從宏觀歷史層面來看,京杭大運河的文化,是兩千多年以來,凝結著運河兩岸居民的生活和風俗、經濟發展的文化因素的集中體現。
生活在不同區域的居民,在漫長的農耕生活中,逐漸演化出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特征的生活習慣,歷史學家稱之為“地理決定因素”,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同時在政治制度上也呈現出很大的差異,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地區政治制度的確立,不僅要具有統治階級自身的階級特征,還要適應當地的地理環境以及勞動生產方式,社會學家將其稱之為“制度派生”論。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等一系列因素組成了我們所熟知的文化。不同地區的人其文化特征會因為這些因素的影響而形成巨大的反差,比如山東地區的人崇尚禮、浙江地區的人崇尚文學等。這些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正是文化因素潛移默化的結果。
傳承發展。在21世紀,由于新交通方式的出現,京杭大運河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程度的減低,但其仍然是國內交通運輸網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京杭大運河正在進行“升級擴容”,具體的升級方式是航道的等級,根據具體航段的不同,分為“四改三”“三改二”等,航道等級的提升,能夠有效提升京杭大運河通航能力。此外,借助先進的數字化技術以及應用互聯網技術,對京杭大運河進行數字化升級,陸續推出“智慧航道”“數字航道”等升級項目,讓大運河的通航效率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運河經濟能力的開發,可能會對其文化價值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說河道的拓寬工程,勢必會威脅到運河沿線的一些文化建筑,這些建筑年代久遠,而且體量龐大,無法對其進行妥善移動,因此經濟性與文化性沖突成為開發京杭大運河工作中的一對尖銳矛盾。為了保護運河的文化,其沿線多個地區已經對大運河沿岸文物、古建筑開展全面系統勘測,并且對其中一些文物,制訂了保護方案。同時,文化部也起草了《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使得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具有了法律保障。
“基因”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生物學當中,而“主體基因”這一概念是從“基因”概念中演化而來。從生物遺傳學角度來分析:主體基因是控制生物體質量性狀、生物體屬性、同時對生物的外在特點起主導作用的基因。隨著學科之間交流的加深,“主體基因”這一概念也被運用在文化研究工作上。
站在文化角度來看,“主體基因”就是指在地域文化系統當中,有著顯著的地位以及作用,決定地域文化屬性的基因。從微觀層面來看,主體基因是其他文化基因的基礎與根源,其在文化基因譜系圖衍生過程中起到了主導作用。如果在發展的過程中,主體基因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缺失或者滅亡,那么就無法形成地域文化,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地域特色,而想要形成地域文化特色,就必須要保證文化主體基因的延續性。這里以正、反兩個例子作為說明。正面的例子就是蘇州市,其被譽為“東方威尼斯”,是京杭大運河沿線非常重要的一座城市。蘇州市內水網交錯、呈現出“小橋流水人家”式的街巷空間格局,擁有大量年代不一,形式各異的橋,在復雜的水網中,各式輕舟隨處可見、悠揚的漁歌響起,充滿了水鄉情調。在這種地域文化的熏陶下,“水文化”作為主體基因,對于文化表現的形成起到了主導作用。
而相反的例子就是北美洲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北美洲孕育出了大量文明,比較著名的有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以及印第安文化等。其中印第安文化就是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干擾(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人口數量在短時間內迅速減少,由于原住民數量不足,北美地區的文化主體基因遭到嚴重破壞,最終導致地域文化的消亡。
除了文化主體基因,混合基因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元素。其主要指同一地區的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文化基因,在經歷了漫長的融合期之后所形成的全新基因類型,這種混合文化基因保留了特殊文化記憶,在區域文化基因譜系當中占據很大的比重。與文化主體基因相比,混合基因能夠保護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因此要以“共生”為原則來看待混合基因。共生不是指保存,而是以延續文化為根基,令文化混合基因與當代地域文化進行耦合。從宏觀層面來看,混合基因一方面是歷史發展的結晶,另一方面也是人類生產生活的總結。想要保護混合基因,不僅要有正確的引導,還需要保留并完善文化載體,強化文化混合基因內在精神傳承。
京杭大運河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代表著國際上對于京杭大運河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可。但是,從歷史發展的宏觀尺度來看,京杭大運河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僅僅是一個開端,對于京杭大運河這種歷史悠久,包括多個遺產種類,具有活力的大型線性文化遺產來說,如何對其進行保護,是充滿了挑戰的一項任務。特別是在城市化高速發展,東西方文化交替碰撞的背景下,如何讓京杭大運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文化渲染力,是一個需要被認真對待的問題。
作者單位: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