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冬
【摘要】新冠病毒的橫空出世,讓線上教育在這個特殊時期遍地開花,愈演愈烈,“釘釘”“騰訊課堂”等各大網絡直播平臺為師生之間搭建了高效的云課堂,實現了“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但由于小學生心理發展不成熟,抵御誘惑的自控力差;心理發展的某些需求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也沒能被及時疏導,部分家長的教育方式過于粗暴簡單,從而由電子產品的使用引發的家庭教育問題接踵而至,親子矛盾也因此變得尖銳。怎樣引導孩子正確使用電子產品是家校共育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案例通過分析成因,提出解決辦法,對家庭教育進行過程性的指導,探索家校攜手共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線上學習;自控能力;正確引導;家校共育
一、案例背景
“我恨你!我不要你管!我不要你管!”這一聲聲從喉嚨里發出的聲嘶力竭般的吶喊來自我班的一個孩子——小鴻。他原本是一個大大咧咧,調皮的陽光男孩。他的父母都是初中學歷,經營一個五金店,經過好幾年打拼,終于在學校附近買了房,成為了佛山的新市民,但平時忙于照看生意,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家里就只有奶奶做飯給他和讀幼兒園的弟弟吃。因此,小鴻一直過著近似于“留守兒童”的生活。
剛才的一幕是小鴻爸爸中午回家拿東西時,發現小鴻用家里的臺式電腦進入了“釘釘”直播間居然沒聽網課,卻拿著手機專注地打游戲,就一把奪過手機,劈頭蓋臉地斥責小鴻。小鴻對著他爸爸大喊大叫后馬上跑進房間,并反鎖了房門,直到晚上8點,小鴻也不愿走出房門,對父母的勸說不理不睬。他的媽媽無奈之下只好打電話向我求助。我一方面安慰小鴻的媽媽,讓他們冷靜下來,暫時不要再刺激小鴻;另一方面,我進入QQ,嘗試與小鴻聯系,當我聯系上小鴻后,我沒有問他今天的事,也沒有馬上說教,而是問他今天的語文課聽得怎么樣?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需要我輔導的?他支支吾吾,半天說不出話來。我才問他今天是否沒聽課,為什么不聽課?他不好意思地向我承認了打游戲的事,我就旁敲側擊讓他說出了因為打游戲與媽媽發生的矛盾,從他的話語中,我聽出了他的懊悔,也感受到他對父母的不滿。這時候,我讓他先出去吃飯、洗澡,然后再跟他聊。晚上9點多,當他再次與我在QQ上聊的時候,我才知道他的父母為了避免他沉迷網絡,一直以來也沒有給他用手機,即使是做英語的聽讀作業也是在父母的眼皮底下限時完成,這次因為線上學習才不得不“破戒”。開始的幾周,小鴻除了上網課,交作業,用QQ聊天外就沒用手機干別的事,但前幾天在與班上的同學聊天時對他們說起的游戲十分好奇,就在當天下午上完課的時候偷偷玩一下。幾天下來,他一拿起手機心里就癢癢的,昨天他嘗到偷玩游戲的甜頭后,今天就更大膽了,沒想到被突然回家的爸爸逮個正著。作為一個六年級學生,他明知道這樣做不對,但拿著手機又情不自禁地想去玩游戲。由于他的父親平時動不動就打罵孩子,還經常在他面前說游戲害人,他更不敢向父母提出節假日用手機來玩。
后來,我還從小鴻的媽媽那里了解到小鴻的爸爸自小就是在這種高壓的家庭氛圍下長大的,脾氣比較暴躁。所以,我嘗試著引導小鴻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讓他學會正確對待網絡和學習。同時,我也嘗試著走近小鴻爸爸,讓他也能夠走出教育的誤區,改變“棍棒”的傳統教育模式。
二、問題描述
從本案例中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小明的父親是專制型的家長,文化不高的他解決問題的方式主要是打罵為主,而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只會使處在青春期的小鴻的叛逆心理更加嚴重,做出的行為變得更加極端?,F在很多家長仍然采取打罵的教育方式,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謬論,對待孩子的錯誤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其實,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難免遇到孩子犯錯的時候,絕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會選擇批評孩子,甚至是嚴厲地批評,而部分家長還會選擇體罰孩子。但我們是否忽視孩子出現問題背后的心理因素呢?是否思考過通過嚴厲的斥責甚至是家中的體罰真的可以把問題根治嗎?就如小鴻的父母,他們視手機和網絡為洪水猛獸,以禁令制止的方式把網絡隔絕于孩子的生活之外,結果孩子接觸網絡后無法自控,而家長更無法接受這個苦心經營卻背道而馳的結果,因此采取更為粗暴的方式責罰孩子。但家長萬萬沒想到長期的打罵可能會使孩子習慣被欺負和容忍,用沉默來掩蓋內心的真正想法,遇到問題采取逃避退縮的行為;也可能使他們形成只有武力才能解決問題的認知模式,以后在面對沖突矛盾時就會以簡單粗暴的武力來解決問題。不管是哪種情況,都會把孩子推向深淵。恰如在小鴻的身上,我看到了家庭教育的偏差讓一個原本陽光的男孩做出這種偏激叛逆的行為,而這時候作為教師與家長,如果繼續采用慣常的“批評”方式,最終只會讓孩子與我們的教育目標漸行漸遠,甚至因為行為偏差而犯下無法彌補的錯誤。因此,當孩子在線上學習時無法正確對待網絡出現錯誤的時候,嚴肅的批評看似可以解決問題,但終究只是掩蓋問題表面的一個遮罩,那么如何指導家長從問題的根本出發,走入孩子的內心,讓愛有方,是家庭與學校攜手共育的首要責任。
三、過程指導
(一)走近家庭,深入了解
經過我多次與小鴻的“閑聊”后,我還了解到小鴻的爸爸除了脾氣暴躁外,掌握著家里絕對的話語權,每天早出晚歸,平時只會在小鴻考完試后問一下分數,小鴻考好了就簡單說句“還不錯”,如果考差了就是一場“暴風雨”。所以小鴻很少與爸爸說話,每天爸爸下班回來,原本開朗活潑的小鴻就變得安靜乖巧,即使很想玩游戲,也不敢向父母提出這個“非分要求”。相比之下,小鴻的媽媽性格溫和,有耐心,但要照顧幼小的弟弟,也很少與孩子溝通。小鴻的生活和學習只能由奶奶一手包辦,雖然生活得到了保障,但是根本就無法與父母平等對話,獲得足夠的關愛。他也試圖通過各種不正常的表現換取父母的注意,希望父母可以多關注自己??墒牵殡S著時間的推移,小鴻逐漸發現自己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而他渴求的管愛也始終無法獲得,所以他內心的孤獨越來越明顯,對網絡的依賴也因此越來越強。
有鑒于此,我以電話、微信等方式與小鴻的爸爸進行多次的溝通。原來小鴻的爸爸因為自小生活貧窮,為支撐這個家不得不拼命干活,所以對孩子的要求特別嚴格,希望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資環境,自己的孩子能通過讀書找到出路,不想孩子像自己那樣辛勞。
(二)家校攜手,解開心結
自我了解到了小鴻內心想法后,我深刻感受到了孩子的父親之于小鴻的重要性。因此,我與小鴻的爸爸進行了一次較為深入的交談,與他分析小鴻近期的沉迷網絡游戲的內在原因。在這次交談中,小鴻的爸爸沉思片刻之后,發出一聲感嘆,“我對他的關心太少了!”從他的言語中,我深切地感受到這并不是一個對孩子無愛的爸爸,也感受到他在得知孩子內心想法的愧疚,這對父子之間的感情依然存在,這也為我之后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接下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指導和幫助:
1.搭建親子溝通的橋梁。我讓小鴻爸爸開通QQ,加小鴻為好友。當他白天在照看五金店的時候在不打擾小鴻上課的情況下抽空給小鴻發一下信息,如提醒小鴻注意穿衣保暖,在家幫奶奶做家務,照看弟弟;鼓勵小鴻在直播時積極發言,爭取作業評優等。
2.提供線上學習的指導。我教會小鴻的父母如何利用“釘釘”關注小鴻的學習動態,及時了解老師的反饋情況。當小鴻愿意與爸爸溝通,并建立一定的信任后,我讓小鴻與父母一起為自己的線上學習制訂學習計劃和積分獎勵計劃。通過完成學習任務或評優評獎獲得積分的辦法獲取每周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3.發掘閃光點促孩子的進步。在這段時間的線上教學中,我發現小鴻離開了學校課堂的學習氛圍變得有點散漫,作業質量也比平時下降了。于是,我讓小鴻的父母開啟“夸夸孩子”21天打卡計劃,每天細心發現小鴻在生活或學習上的一個小進步,用贊美的語言寫在便利貼上,貼在小鴻的積分表旁。堅持一周后,小鴻的作業書寫明顯進步了。
4.引導孩子抵擋網絡誘惑。我讓小鴻的爸爸加強孩子對網絡的認識,通過多方面的事例看清網絡的本來面目,學會瀏覽綠色網站,并在手機里安裝過濾軟件和設置游戲app限時功能,幫助小鴻抵制網絡的誘惑。
四、指導結果
從那件事起,我和小鴻成了的微信和“釘釘”好友。我經常與小鴻聊天,有時聊線上學習,有時聽他分享家庭生活的小事。在他的話中,我知道周末的時候,他經常到自己的五金店里幫忙照看,他的爸爸也會抽時間陪他去打球,他和爸爸的相處越來越融洽。小鴻的學習態度也變得積極,每天按時參加直播,課上積極發言,作業的書寫明顯進步了,三科老師為他的改變感到高興。對于網游,由于他的父母也按照積分計劃兌現每周兩小時的娛樂時間,小鴻對這個需求得到滿足,對手機的依賴明顯減少。
五、案例反思
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當學生出現過錯或失誤時,我們總是以愛的名義加以批評和指責。無可厚非,我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學生更好地成長,但是當我們振振有詞地指責學生的時候,當我們苛求學生馬上改正的時候,我們有否靜下心來,深入地思考學生這些錯誤、缺點的成因呢?或許學生經歷一番義正辭嚴的“批評”后,在短時間內看似改正了錯誤,改掉了壞習慣,但內心的問題依然存在,更可怕的是,我們的批評也許會讓學生用更多的方式來掩蓋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成為心理扭曲的兩面人。
因此,不管是在防疫的特殊時期還平常的生活與教學中,我們在批評指責學生子的過錯之前先緩一緩,再等一等,蹲下身子看待學生,處理問題,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出現行為偏差的內在原因,多聆聽學生的心聲,對事件多加分析與思考,用更科學切實的方法來教育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