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敏
摘要: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有著其特有的語言文字。壯族諺語是了解壯族文化的入門。本文以《中國壯族諺語》為依托,研究少數民族壯族諺語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壯族諺語;文化負載詞;翻譯
1概述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國各個領域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不止是經濟政治方面來往甚多,他國民眾對中國文化也有著濃厚的興趣,更多的外國友人想了解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本文將介紹少數民族壯族諺語的翻譯。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壯族,歷史悠久,有著自己的語言,由于較早接受了中原文化,至少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使用文字,早期的民族文字刻符沒有得到充分發展或者中斷使用(廣西平果發現的“甘桑石刻文”有可能是壯族早期一種已經比較成熟的文字),因此,廣西壯族地區絕大多數使用口傳文化形式保護、傳承壯族文化。諺語是壯族口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準確、深刻地反映壯族人民的歷史、社會、生產與生活,體現了她們的智慧與經驗。不少諺語是壯族人民行動的重要參考,也是人們日常語言文化交流的重要成分。諺語的譯介是壯族人民傳統文化譯介的重要內容。周艷鮮的近作《中國壯族諺語》(英文版)是壯族口傳文化外譯的一項重要成果,該書對2160條諺語進行英譯與注解。為廣大國內外壯族文化愛好者提供參考。本文也將此書作為研究基礎,探索壯族諺語中常見翻譯技巧的運用。
壯族諺語承載著壯族的歷史和文化,人們以隱喻手法,采用固定、便于記憶的結構來記錄人們在勞動、生產、生活中所積累的知識、經驗與真知哲理,反映人們的思想感情、傳統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最終被代代相傳,形成短小精煉而眾所周知的語句,是歷經滄桑而又生生不息的文化活態生命的體現。
2壯族諺語的英譯策略
眾所周知,語言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同一句子的使用不同的翻譯技巧,其表達效果,句子完整性等也有所偏差。壯族諺語這類文化負載詞內容包羅萬象,語言特征顯著,民族特色濃郁,文化內涵豐富,經過千百年的錘煉,已經成為壯族的一種文化烙印,一種民族的符號。因此,翻譯策略的選擇尤為重要。
英語和漢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前者注重結構形式,而且往往利用緊湊的結構來體現思維的邏輯性;而后者強調的是觀點,并且用合理地調整語序來整體地反應思維的邏輯性。因此,在進行翻譯作業時,必須掌握原作的思想和風格。
同時也必須把原作的思想與風格當作譯語的思想和風格。此外,原作的理論、事實和邏輯也應當作為譯語的理論、事實、邏輯。萬萬不可將個人的思想、風格、事實、理論與邏輯代替原作的這些特征。
翻閱《中國壯族諺語》、《壯族諺語2000句》等書籍,不難發現壯族諺語在翻譯成英文時,通常采用幾種常見的翻譯策略。直譯、意譯、選詞、增減詞等。
2.1直譯
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顧名思義就是按照字面意思逐字翻譯。這是最能保持漢語原汁原味的一種策略。直譯法是現外譯最為常見的一種,使用非常廣泛。在轉達原文意思的時候,盡可能多地使譯文的表達形式或句法結構同原文保持一致,保留原文所使用的比喻、原文的形象、原文的民族特色,從而使讀者能讀到與原文大致相同的感受。如:
“貪吃牛跌崖”
The greedy cow falls over the cliff.
“虎死斑紋現”
A tiger dies and its strips show.
“煮飯要放米,勸人要道理”
Cook a meal with rice, persuade a person with reasons.
這些諺語皆采用直譯法,可以根據字面意思直接翻譯,直觀簡潔地呈現中華少數民族壯族的文化。
2.2意譯
不同民族文化之間既存在著車衣又互相聯系,既有著各自獨特的個性又有普遍的共性。這種不同文化之間的共性為兩種語言文化的交流——翻譯提供了基礎和可行性。而兩種語言文化的個性又給這種交流和翻譯造成障礙和困難。在進行口譯時,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譯,意思可能含糊不清,不能確切表達原話的信息和文化內涵,有時還可能引起嚴重曲解,甚至與原意風牛馬不相及,完全兩回事。這時就需要譯者在翻譯時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其他變通方法,作適當的語法和詞匯調整,或進行解釋性翻譯,或說明具體內容,關鍵在于譯出原話的真正含義,這便是意譯(Free translation)。如:
“錯死莫嫁錯”
It is better to die not to marry the wrong man.
“無妻不成家,無梁不成屋”
Without the wife there is no family, without the beam there is no house.
這些壯族諺語朗朗上口富含哲理,語言精練生動,充滿豐富的智慧,無法依字面意思翻譯,否則無法表達其中之內涵,因此采用意譯法最為合適,根據原文的意思用英文的表達呈現。
2.3選詞
選詞,即選意擇詞,貫穿于整個翻譯的實際操作之中。這里的“詞”指表達某一試題或整體性概念的單詞、詞組和短語。“選義”是由人類語言的的一次多意現象決定的。任何一種人類語言,其中大部分的詞匯都是一詞多義,因此譯者出來具有辯義這項本領外,還需具備“擇詞”這一技巧。無論是“選義”還是“擇詞”都離不開具體的語境。例如:
Fouzrumzhwnjlanghraez, yaekmizrumz hung daeuj.[1]
無風起長浪,將有臺風降。
The tides that come without wind indicate the coming of a typhoon.
狀語的rumz hung指大風,臺風專指太平洋熱帶地區生成的強氣旋風暴,而壯族地區主要分布在內陸,臺風的影響不多,其強風主要是由內陸強氣流生成,漢譯和英譯將rumz hung譯為“臺風(typhoon)”不及譯為“大風(strong wind)”更恰當。
原文意思翻譯出來后,譯者還需要多加潤色,即讓譯文通俗易懂又不失風韻。譯者在翻譯時要追求更高的層次。我國清末新興啟蒙思想家嚴復在《天演論》中的“譯例言”講到:“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信、達、雅”是翻譯的最高境界。例如:
Bongzbaeceizsaz.[2]
像火煨糍粑一樣脹。
He grows bigger like a ciba that is burning in the fire.
狀語和漢語都屬于分析型語言,語句精煉,通常使用無主句,而英語不同,此諺語英譯采用添加主語并引出主句的方式。由主句He grows bigger (他膨脹起來),再帶出從句like a ciba that is burning in the fire(像糍粑煨火),經過這番處理符合英語習慣,更易于理解。體現了對“信、達、雅”的追求。
3結語
《辭海》說:諺語是“熟語”的一種,流傳于民間的簡練通俗而富有意義的語句,大多反應人民生活和斗爭的講演。《現代漢語詞典》說:諺語是“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澤爾巴赫說:“諺語是凝結的群眾智慧”。英國政治家約翰·羅素說:“諺語是一個人的才智,也是許多人的才智”。[3]
諺語是我們了解一種文化的入門,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生活瑣事,都有不同的諺語表達,壯族諺語的翻譯可以讓更多的外國友人、英語愛好者深入了解壯族文化及其內涵、表達方式等。通過前文對壯族諺語的英譯研究,不難發現,壯族諺語有其濃厚的文化特色,在翻譯時或許會找不到與之相應的詞語表達不出同樣的文化信息。因此,在英譯時,譯者對少數民族文化必須有著敏銳的意識,要深入了解且理解原文想表達的含義、作用、情感色彩等,要考慮諸多方面是否與原文表達相當,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所學靈活分析、采用適當的方法翻譯。中國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民族文化譯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有著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中國壯族諺語》.
[2]翻譯資格考試中的中國諺語譯法.
基金項目:
本文系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2019年度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91363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