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



摘要:為準確把握在高通量測序技術領域專利的申請現狀、了解相關技術趨勢,文章對2000-2019年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公開的12134件相關專利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①在申請趨勢方面,在2017年申請量達到峰值后出現略微下降,目前技術開發正處于成熟期。②企業和高校是該領域專利申請的主體。③在IPC技術主題方面,以C12Q1為主,其次是C12N1和A61K3。在具體技術方面,國內申請人的專利主要涉及酶、核酸或微生物的測定或檢驗方法等技術方面。
關鍵詞:二代測序技術;NGS;專利分析
1.NGS技術及其發展
NGS(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下一代測序技術即二代基因測序技術又稱為高通量測序技術,是對傳統測序革命性的改變,可一次對幾十萬到幾百萬條DNA分子進行序列測定,這使得對一個物種的轉錄組和基因組進行細致全貌的分析成為可能[1]。目前市場上第二代和第三代技術并存,各有優點,第二代技術高通量、讀長短、數據分析工作量大;第三代技術讀長長、低通量、準確率低[2],總體來說,第二代技術是迄今為止發展最為成熟、使用最為廣泛的DNA高通量測序手段,在基因組大規模測序和基因診斷治療中功不可沒[3]。本文通過對近二十年中國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領域的專利進行檢索分析,了解國內第二代測序技術專利的保護現狀及技術發展趨勢。
2.國內NGS專利?現狀
2.1 專利數據的檢索方法
本文選取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數據庫,通過檢索關鍵詞篩選相關專利,時間范圍為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經初步篩選后共有12134件專利信息(其中發明專利9632件,實用新型154件,外觀設計15件)。受數據庫的標引、檢索策略的制定及作者專業知識等因素等影響,文中的統計數據分析僅供參考。
2.2 NGS專利申請趨勢分析
統計結果顯示,自2001年起NGS專利申請量呈遞增趨勢,到2010年申請量開始迅速增長,并在2017年達到申請量的最高峰??傮w來看,近二十年來NGS專利的申請量保持快速增長的趨勢,目前技術已進入成熟/開始進入衰退階段。另外,由于一般專利受理到公開有18個月時間差,部分專利申請還處于未公開狀態,所以2018年和2019年申請量呈現輕微下滑趨勢。
2.3 IPC分類統計
IPC分類作為目前國際通用的專利文獻分類,是評價技術發展領域的重要參考指標。對近二十年我國NGS專利涉及的IPC分類進行統計分析,并整理出專利數量前十名的IPC分類大組(表1)。結果顯示,大部分國內NGS專利申請及相關技術應用的領域為C12Q1和C12N15,占專利申請總量的58.1%。
2.4 中國專利申請地域分布
專利申請人的地域分布可以體現不同地域對技術發展情況,國內專利申請地域分布情況見圖2,在NGS專利的專利申請中,中國占據超過半數的份額,美國位列第二,占據14%的份額,中國和美國占據中國NGS專利申請量的90%。
2.5國內主要申請人分析
從表2申請量前十的申請人情況可以看出,專利申請量排名前十的申請人均為中國申請人,其中有6家大學,排名第1的是北京泱深生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基于專利布局+專利轉化研發創新產品的獨特模式的醫藥數據分析服務及檢測產品研發公司,從專利數量上也可以體現該企業的技術投入。其中排名第2的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排名第3的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排名第5的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均屬于同一家上市公司華大基因,三家公司申請量之和排名第1,華大基因還專門設有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都體現量華大基因的科研實力。
從表2申請量前十的申請人情況的申請量和授權量可以看出,專利授權量與申請數量排名基本一致,但授權比例相對較低。
3.分析和結論
本文分析了國內NGS專利的申請數量發展趨勢、IPC分類分布、申請人地域分布及重要申請人的申請和授權情況。從中可以看出,目前,國內關于NGS專利總體申請量及授權量持續增長,并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同時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市場規模,且相關主體已意識到擁有專利技術優勢的重要性。
大學等科研機構是研發的主力軍,擁有技術積累和科研成果,技術優勢明顯,企業作為技術成果產業化的核心力量,在重視自主研發的同時,也應該與大學等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共同實現技術產業化、科研成果商業化。
此外,國內NGS專利的授權量雖然也呈現遞增趨勢,但相對于申請總量來說,授權率仍舊較低。建議國內相關機構在關注專利申請數量的同時,還應注意提升專利質量,注重專利布局,構建有效專利壁壘,使專利成為核心競爭力,提高綜合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興春,楊致榮等. 高通量測序技術及其應用[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 2012,32(1):109-114.
[2]何雋,張虹穎. 基于專利情報的基因檢測產業全球競爭態勢分析[J].情報雜志,2018,37(11):47-54,130.
[3]毛舒燕,梁婧文. 測序技術發脹狀況及相關專利分析[J]. 中國醫藥生物技術, 2015,10(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