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蝶
摘要:從藝術社會史的角度來看,藝術作品是在一種社會關系中產生出來的。藝術生產具有兩個基本的意義,生產過程和作品呈現,而呈現是由生產過程決定的。藝術活動是不斷創造并維持與其他人的關系的一個過程,藝術在這些關系中生產自身。這些關系是社會相互作用的基礎,即社會的經濟基礎。它們構成了物質生活的內容,并且在一定條件下制約著精神生活,包括藝術作品的生產。存在是社會性的,而意識是社會自身生產的結果。
關鍵詞:公共藝術;公共性;概念研究
一、公共藝術與公共性概述
公共藝術的概念在西方有其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的背景,它在當代中國的出現和使用不是偶然的,它是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在公共事物中所呈現的開放性和民主化的進程在公共空間的反映。公共藝術的前提是公共性,只有具備了公共性的藝術才能稱之為公共藝術。“公共”這個概念在西方是社會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
公共藝術與公共性并不是一個概念,盡管有非常重要的聯系,近些年來,對于公共藝術的討論比較熱烈,公共性的概念不時穿插其中。公共藝術的概念其實比較簡單,即公共場所的長期置放(長久性)的藝術作品。公共場所是一個自由的空間,所有的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出,如街道、廣場、公園、商場、車站、體育館或電影院,它是面向公眾的。一件置于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首先就會以所有的公眾作為接受的對象,既不是針對特定的人群,也不是藝術家的自由創造。
在傳統社會,公共藝術的問題是權力與公眾的沖突;在現代社會,公共藝術往往是藝術家與權力和公眾的沖突。我們現在討論的很多公共藝術作品,其實是屬于這種臨時性的公共場所的藝術,它可以不受權力意志的支配,不受經濟的制約,也可以挑戰公眾的通俗趣味,但它只是把公共場所作為一個移動的博物館。確切地說,它只是把畫室的作品放大,在一個臨時的空間中展出。公共雕塑則不同,它有一個所有權的問題,公共雕塑是公眾可以集體擁有的作品。
二、公共藝術的使用性
博物館或美術館也是一個公共場所,只要買了門票,所有的人也都可以進去參觀,區別只在于博物館或美術館是針對有特定意向的觀眾,或者說是有特定視覺經驗和文化素養的人群,即使最不具有公共性的藝術作品,博物館或美術館的觀眾也可能有主動接受的意向,會試圖去思考和理解作品。公共場所的藝術并不等于是公共藝術,公共場所也不是藝術家為所欲為的地方。
在市場經濟社會中,它是一個由公眾集體購買的作品,在這種條件下,藝術作品可以看作存在于一個特殊的經濟結構中,是一個從私人擁有物品的交換價值到為公眾擁有物品的社會價值的轉變。任何一個個體的公眾都不可能占有公共作品,如同他不可能占有公共場所的任何一寸面積一樣。
公眾對作品的擁有是通過政治勢力或權力機關來實現的。在一般意義上,權力機關代表了公眾的利益和意見。如果沒有一個正常的、合法的公眾意見的公共領域,權力機關就會把公眾的權利和納稅人的財產占為己有。現代藝術史的經驗證明,公共場所的藝術轉變為公共藝術的主要障礙還不在公眾,而在于自認為代表公眾的權力。
從中國當下公共藝術的某些現象來看,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艱難轉型的過程中,一些權力壟斷者在市場經濟運作中將公眾財產變成權力尋租的對象,在經濟模式的表象下是權力對公眾權利的剝奪,公眾不僅對于藝術沒有意見交流的空間,對于購買藝術品(公共雕塑)的資金(納稅人的錢)也沒有權利過問。
總之,在當今公共藝術的生產中,社會的作用遠遠超過藝術家的個人活動,在資本主義經濟的條件下,更呈現為一種經濟關系。經濟的發展引領著公共藝術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