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這個民族的精神符號,在世界文化中的標桿,體現了這個民族的光輝。民族文化的傳承繁衍離不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要樹立文化自信,也必須根植于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繼承發揚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在民族之林屹立不倒。
一、傳統文化選文選編的理論分析依據
1、課標依據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在“課程與目標”部分中也強調“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教材編寫部分這樣說到:“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由此可見,傳統文化選文選編能在民族層面有利于加強民族凝聚力,在學生學習層面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增進對祖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做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者。
2、初中生發展依據
初中生是好奇心旺盛,渴望精神財富的時期。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元素:古代小說中豐富的故事情節和飽滿的人物形象,古典詩詞中祖國的大好山河,還有異彩紛呈的傳統民俗,讓人瞠目結舌的神話傳說。通過選編傳統文化選文,使初中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滿足初中生渴望知識的心理,讓學生成為更完整的人。
3、現實社會發展依據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通過選編傳統文化選文,讓青少年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接受更多的傳統文化,對于樹立文化自信有重要意義。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西方國家的文化“入侵”。在這樣的背景下,選編傳統文化能夠培育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樹立文化自信,不至于失去“根的東西”,在各種文化糟粕中擦亮眼睛。從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角度上看,選編傳統文化選文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傳統文化選文選編情況
1、漢語言文字文化
從漢語言文化來看,有成語、對聯、民俗諺語,教材選文體現為七年級上冊《論語》課后練習中梳理《論語》中的成語,以及教材后的讀讀寫寫部分。民俗諺語如八年級下冊《大自然的語言》中的“阿公阿婆,插麥割禾”。七年級上冊《春》中的“一年之計在于春”。對聯在七年級七下綜合性學習《我的語文生活》名聯欣賞中有所體現。
從漢語文文字文化來看,主要體現在書法上,如在課文后面讀讀寫寫中的硬筆書法漢字,以及課文中出現的書法插圖,學生通過欣賞、描摹來學習書法這一傳統文化。
2、傳統文學文化
傳統文學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要素,以九年級下冊為例,古代詩詞有詞四首,課外詩詞誦讀等;古代散文有節選自《孟子》的《魚我所欲也》,節選自《戰國策》的《唐雎不辱使命》,節選自《左傳》的《曹劌論戰》等;古代小說有名著導讀中的《儒林外史》;古代戲曲有《山坡羊·驪山懷古》《朝天子·詠喇叭》。
3、傳統歷史文化
傳統歷史文化中又分為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兩部分,從歷史人物來看,近代人物有鄧稼先和聞一多,古代人物有花木蘭和周亞夫將軍等。歷史事件有以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斗爭中失敗為背景的《梅嶺三章》,報導解放戰爭勝利捷報的《消息二則》,《最后一次講演》中的國民黨發動內戰等。
4、傳統民俗禮儀文化
傳統民俗禮儀文化的表現較為多樣,集中體現在八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如魯迅先生的作品《社戲》中要去看社戲的習俗,黃體高原的傳統民俗安塞腰鼓。此外,傳統民俗還體現在《阿長與山海經》中“阿長”要求“我”在新年吃福橘,《昆明的雨》中昆明人家在門頭倒掛仙人掌以辟邪的民俗。以及在古詩文中關于古代的敬稱與謙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了解的舊時候的尊師重教等禮儀。
5、傳統藝術文化
中國傳統藝術文化門類眾多,如繪畫、音樂、舞蹈、建筑、武術、民間工藝等。教材中的以說明文形式集中介紹傳統文化的有《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夢回繁華》等,介紹了我國的傳統建筑和傳統繪畫技藝。傳統藝術文化還有機地滲透在教材的其他部分,如以傳統文化為課文插圖既和文章內容相互呼應,有能讓學生感受傳統繪畫的魅力。通過傳統藝術文化的學習,學生能感受到瑰麗的傳統藝術,增進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從而更加認同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6、傳統科技文化
我國古代科技重經驗重實用,是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體現的傳統科技文化有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即《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園的“荊川紙”;體現天文歷法的《觀滄海》,體現陶瓷藝術的《昆明的雨》中對土瓷杯的描寫,以及節選自《水經注》的《三峽》體現了古代的地理學知識。
三、教學建議
1、樹立全局意識,從整體上把握傳統文化選文
從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傳統文化元素豐富,內容詳實,呈現方式整散有序的特點出發,初中語文教學應樹立全局意識,從整體上把握傳統文化選文。樹立全局意識是指教師在教學時看到整冊書,一本書,一個單元,一篇選文中的傳統文化分布情況。由點帶面,將整本書的傳統文化匯聚成一個網絡,使學生系統地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2、以傳統選文為切入點,提倡多讀書
整本書的閱讀,讀好書,讀整本書是當下的語文教育熱點,也是擴大學生閱讀面,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以傳統選文為切入點,提倡多讀書。如七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的主題是家國情懷,選入了《老山界》這篇課文。《老山界》講的是紅軍長征的故事,節選自《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包含著傳統革命文化。那么教師便可以以《老山界》為切入點,帶動學生繼續讀《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或者是其他包含傳統革命文化的文學作品。
3、 重視朗誦,浸潤傳統文化
古詩文中包含著大量的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在重音、節奏、語調和斷句方面給予學生指導,在朗讀時帶入感情,以增進對古詩文的理解。如在學習《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時,應帶入豪放、欽佩的感情,反復吟詠,感受辛棄疾在詞中表達的感情,體會辛詞豪放大氣,不拘一格的特點,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1
[2]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3]鄭新麗.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傳統文化要素選編分析——以七、八年級為例[J].語文建設,2018(17):4-9.
[4]鄭新麗.部編版語文教材傳統文化選編維度的定量分析——以已出版的七八年級語文教材為例[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8(09):9-14.
[5]岳利玲.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要素選編研究[D].楊州:揚州大學,2016.
作者簡介:林瑜(1997-),女,漢族,江西贛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