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越?李泓廷?李佳斌
摘要:近年來,由金融模式創新和信息技術升級而產生的互聯網金融對社會的多個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包括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在消費、投資和進出口基本穩定的背景下,從金融創新的角度研究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我國宏觀經濟增長的影響就具有較強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基于創新金融服務助互聯網經濟發展展開論述。
關鍵詞:創新金融服務;助力;互聯網經濟發展
引言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家認可、大眾接受的一種金融發展趨勢,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想保證互聯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那么互聯網經濟平臺的穩定控制是關鍵措施,而在互聯網經濟平臺的治理中競爭政策的有效落實、全面落實是保證國內平臺經濟市場競爭有序、發展環境良好的重要保障,所以競爭政策的踐行是必然、是指導也是重要保障,也是未來互聯網金融長遠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石。
1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第一階段: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2005年為服務系統智能化階段和傳統金融機構業態階段,該階段傳統金融機構借助互聯網經濟平臺實現了互聯網基礎上的網上服務系統的構建,如網上投資、網上保險等。第二階段:自2005年至2011年為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和經濟收益不斷提升擴增的階段,該階段中第三方支付逐漸深入到大眾心中,但并未得到大眾的完全認同。第三階段:自2011年至2015年為互聯網金融內涵不斷拓展、極速創新的一個階段,也可以認為該階段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鼎盛時期。第四階段:自2015年至今,這一階段中互聯網金融歷經了監管、變革與規范,在2015年我國更新了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相關規定,映射的則是互聯網金融業態和服務系統將會被全面的規范與監管。
2互聯網式創新與宏觀經濟各領域聯動發展的理論機制
衡量某一經濟體宏觀經濟增長最常用的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即GDP,現階段,我國宏觀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互聯網式創新特指互聯網利用廣泛的連接能力,“+”各行各業,帶來三大產業的結構升級和效率優化的創新能力。具體來看,廣義的互聯網式創新包含科學技術創新和產品模式創新兩大類型,其作用于國民經濟的第一、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由于互聯網式創新的異質性,導致不同產業的發展速度不同。中短期,互聯網發展主要以模式創新為主,通過+服務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中長期,互聯網式創新開始顯現,與工業和農業結合愈發緊密,帶動制造業信息化、現代化發展。理論和實際經驗都證實了互聯網通過影響三大產業起到了減輕經濟下行壓力的作用。例如,鄭世林等人利用省級面板數據,分析了電信基礎設施對宏觀經濟增長的影響,從其結論可以看出,移動電話作為2000年以后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指標,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國經濟正相關。唐未兵等人通過GMM方法發現通過對外開放,技術創新有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2014年開啟的“互聯網+”時代,使得互聯網成為連接人與物的“萬全網”。互聯網與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創新的作用被完全釋放,融合后的這些產業將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的主力。與此同時,互聯網與第一產業,即傳統農業快速融合創新,電子商務加速農業生產與消費者需求的匹配,“消費者選購、農民認養”的定制化生產提升了農業生產和銷售效率;傳感器、小型無人機已經在農業生產中逐漸用于檢測作物生產狀態。
3降低互聯網金融不利影響,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相關建議
3.1健全法律法規,提高監管水平
國家有關管理部門必須要提高對互聯網金融監督與管理的重視,針對該領域中的主要問題應出臺切實可行的法律法規,嚴格管理并規范互聯網金融的有關平臺與機構,以此確保其安全水平。與此同時,積極借鑒發達國家針對互聯網金融立法的優秀經驗,與國內實際情況相結合幫助互聯網金融走向發展正軌。
3.2鼓勵金融創新,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
大部分互聯網金融產品是在傳統金融產品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也可以說是傳統金融產品順應時代的變化而進行了互聯網化,由此導致后果就是涉及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獨創性低。因為個別代表的改革成功,各路類似企業都爭相效仿,業務同質化競爭局面明顯,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不能形成,只能依仗較高的回報率來增強客戶黏性,但是高額的收益也使企業的營運成本增高。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資本“高進低出”層面普遍,因此公司如果發生資金鏈斷裂事件,跑路則是他們逃避責任的選擇。所以,要想企業增強其核心競爭力,創新是首要驅動因素,它能促進盈利模式穩定展開,形成良性循環。
3.3實現互聯網與商業銀行有效融合
對于我國商業銀行而言,需要加大互聯網技術的建設力度,充分借助云計算、互聯網以及大數據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充分挖掘具有實際價值的信息以此實現線上服務的進一步完善,讓用戶辦理的線上業務更加的安全。還應該增加電子化的發展路徑,積極鼓勵商業銀行與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行數據信息的共享,大力宣傳有關的金融業務提高銀行推出產品所具有的市場競爭能力。
3.4增強企業約束性,確保正確使用互聯網金融工具
互聯網金融是金融創新的領頭者,在行業初始階段,互聯網金融因為具備加快金融效率、彌補長尾客戶服務空白等優點而產生了不少的正面影響,但是在早期,它的規模較為局限,容錯程度高,導致的問題所帶來的影響也不足以引起監管層的重視。等到發展中期,互聯網金融呈爆發式增長,規模逐漸壯大,所引起的風險也日益積累。企業片面地追求規模,忽視風險,出現嚴重問題后,解決方式就比較極端,進而致使金融受眾的權利受損。
結束語
互聯網基礎上的各個平臺則是當前網絡信息時代背景下的一種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與社會金融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首先互聯網金融的內生力量不同于社會市場金融的生產運營模式,其次互聯網金融的運營邏輯是建立在網絡信息技術的基礎上而開展的一種模式,與社會市場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的運營不存在地域的限制,而對于消費者以及平臺營利都是站立在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角度上,給與客戶提供了更為豐富的選擇空間。
參考文獻:
[1]劉翠微.互聯網金融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和對策分析[J].全國流通經濟,2019(32):158-159.
[2]梅波.經濟新常態下互聯網金融風險特征與監管策略[J].中國市場,2019(33):29-30.
[3]焦育超.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創新和財富管理[J].商場現代化,2019(15):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