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格
摘要:《實踐論》是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具體應用,是對中國革命實踐經驗的總結,該理論如今對中國共產黨人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將中國實際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仍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從《實踐論》產生的背景,《實踐論》的基本內容,《實踐論》的現實意義等方面對《實踐論》及其當代價值研究展開論述。
關鍵詞:實踐論;經驗;新時代
一、《實踐論》產生的背景
在中國革命的過程中,曾經出現過經驗主義與教條主義兩大陣營的對立。經驗主義者認為一切知識都來自于經驗,而且僅僅來自于經驗,它把經驗作為真理的唯一來源,從而夸大了經驗的作用,從而在具體應用中脫離實際;教條主義者往往不分析事物的具體矛盾以及發展變化,只會生搬硬套固有的原則理論,而不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導致了理論與實踐的脫離。經驗主義與教條主義都是不利于當時中國革命發展的錯誤理論,都對中國革命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此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中國所面臨的的國際環境也非常嚴峻。首先,由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部分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獨裁主義,日本、德國等國家甚至開始出現主張法西斯主義的政黨上臺掌握政權的現象,并逐步開始策劃發起戰爭。這些國家的做法勢必會損害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引起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恐慌,這使得中國在爭取民族獨立、民族解放的過程中可以暫時與這些同樣利益受損的國家達成短暫的共識。除此之外,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開始出現盲目追隨馬克思主義的狀況。它們不顧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與具體矛盾,將馬克思主義生搬硬套從而使其教條化。在具體的應用中,這些國家僅僅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固有的原則理論奉為唯一的真理,放棄了結合自己國家實際去探索適合本國特點的指導理論的主動性,從而助長了教條主義的發展。
結合當時國內國外的條件,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做出了對中國革命發展具有積極影響的《實踐論》。
二、《實踐論》的基本內容
(一)實踐的規定
這里所講的關于實踐的規定,和馬克思主義中的實踐的定義是相同的。在馬克思看來,實踐是人們認識一切事物的前提,對人們正確的認識世界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馬克思認為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一切客觀物質的社會性活動,實踐具有生產實踐、文化實踐、科學實踐等形式。
(二)實踐和認識的關系
毛澤東的《實踐論》在規定了實踐的基本定義的基礎上,還系統的闡述了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實踐是一切認識活動的前提,對認識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一切認識活動都來源于實踐的探索;其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再次,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最后,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一切認識活動最終都要回歸到實踐中去。此外,認識對實踐還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毛澤東在《實踐論》中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對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做了系統詳盡的論述,從而用于指導革命實踐,推動社會發展。
(三)強調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唯一性
在上文中我們已經提到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除此之外,《實踐論》還對真理標準的唯一性做了突出強調。由于社會歷史條件及自身因素等的不同,每個人對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看法與認識,這些認識既有正確的又有錯誤的,只有經過實踐的檢驗我們才能真正區別出這些認識的正確與否。《實踐論》強調只有符合實踐發展的認識才是正確的認識,才能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真理,由此突出了實踐作為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重要性。
(四)揭示認識辯證過程及規律
《實踐論》除了對實踐的定義做了規定,揭示了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以及解釋了實踐作為檢驗真理標準的唯一性以外,還揭示了認識發展的辯證過程及認識發展的規律。
正如馬克思提到的一樣,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由低向高不斷深入推進的過程。認識分為兩個階段,即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是指人們利用感覺、經驗等對事物的表層現象進行認識,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階段;理性認識是指人們運用推理、判斷等更高層次的認識方式對事物進行較為深入的認識,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二個階段。人們對于事物的認識總是要經過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從剛開始的淺層認識到最后的深層認識,從而慢慢的了解事物的本質及發展的規律,推動社會的發展。
三、實踐論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
《實踐論》是毛澤東根據中國當時的實際做出的系統性的理論,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體現,這其中的理論知識對當時中國革命的勝利以及民族的解放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為中國社會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此外,《實踐論》中涉及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等思想對我國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等各個方面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成為我國實現中國夢目標的重要理論基礎,對當代中國的發展仍具有積極的現代價值。
但是,隨著時代變遷與社會歷史條件的演進,如今我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實踐論》中所體現的理論知識作為一種文化形式,也在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變化并不斷接受著挑戰。面對復雜多樣的沖擊與變革,《實踐論》中所體現出的理論精神很容易受到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其遭受攻擊甚至被扭曲,最終變現為一種錯誤形式。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實踐論》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認清《實踐論》在當今社會所面臨的各種機遇與挑戰,趨利避害,使其正確發揮該有的價值。
(一)《實踐論》是對中國革命經驗的科學總結
《實踐論》發表時正值國內革命戰爭結束、抗日戰爭開始之際,它為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以及民族的解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面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的問題當時國內出現了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兩大主義的對立,經驗主義與教條主義都是不利于當時中國革命發展的錯誤理論,都對中國革命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同時,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中國所面臨的的國際環境也非常嚴峻。首先,由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部分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出現了獨裁主義,日本、德國等國家甚至開始出現主張法西斯主義的政黨上臺掌握政權的現象,并逐步開始策劃發起戰爭。這些國家的做法勢必會損害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引起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恐慌,這使得中國在爭取民族獨立、民族解放的過程中可以暫時與這些同樣利益受損的國家達成短暫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