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楓
摘要:十八大以來,打贏扶貧攻堅戰成為了黨的工作中的重頭戲,而精準扶貧的關鍵在于“扶智”和“扶志”。本文通過對精準扶貧視角下高校精準扶困助貧育人體系的構建進行分析,從高校在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高校精準資助工作存在問題原因分析,完善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資助和構建精準育人體系的對策三個方面進行剖析,以期能對高校的精準扶貧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精準扶貧;資助;育人體系;貧困
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形勢下,黨中央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環節,進而對新時期教育扶貧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精準扶貧的背景下,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成為我國扶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校資助工作也應緊跟形勢,建立起符合學生具體情況和不同高校特點的精準育人體系,不僅要采取針對性更強、資助力度更大、育人效果更可持續的措施來確保真扶貧、扶真貧,更需要加強 “扶困”與“扶志”并重的思想,把精準資助育人工作不斷地推進。當前,國家越來越關注社會公平,規劃在 2020 年前實現全面脫貧。為了達到精準扶貧的目的,國家還出臺了一系列面向貧困大學生的資助政策。例如:在大學本??齐A段所施行的國家獎助學金、助學貸款、新生入學“綠色通道”等范圍廣、見效快的多元化、多層次資助政策,這些政策使許多貧困大學生受益。
但是,當前的學生資助工作在運行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很難真正做到精準認定、精準方式、精準管理和精準幫扶。
一、高校在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資助認定對象的精準識別存在一定困難
目前,我國的資助體系對貧困生的資格缺乏嚴格的認定標準,主要采用發方法是“材料認定法”,這種方法是主要是通過學生個人申請和提供相關家庭經濟困難證明材料、學院輔導員審核、學校資助部門審核、教育廳認定等步驟進行。雖然這種方法已運用多年,機制也較成熟,但缺乏有效的資質審核與監督機制,輔導員無法對貧困生上交的認定材料一一進行核準,這就使高校貧困學生認定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弄虛作假的行為,使得真正的貧困學生不能得到資助。
(二)高校資助工作過度側重經濟資助
由于我國高校的資助政策,最先考慮到家庭經濟有困難的學生,需要經濟資助,所以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資助以獎學金或困難補助的形式為主、物質資助為輔,而育人資助方面往往易被忽略。 資助育人的實效性迫切需增強。要將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與育人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針對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差異化管理,除了解決學生基本學習和生活方面的問題,也要不斷地增強資助育人的實效性,從根本上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負擔,才能使貧困大學生不斷成長成才,形成“扶困—育人—成才”的良性循環[1]。
二、高校精準資助工作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一)高校資助工作人員專業化水平和管理體系有待提高
目前,我國的資助體系缺乏動態的監管機制,對于受助學生資金的使用沒有相應的監管。高校的資助工作人員大都由學校學生處、院系輔導員等負責。這些人員雖然都有一定的學生工作經驗,但缺乏精準資助工作的專業知識。與此同時,學生工作事務瑣碎繁雜,資助工作也只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大部分地方高校資助工作人員對精準資助工作很難有全面的把握和認識,在具體的資助工作工程中,缺乏一套可量化的評審體系,存在資助評審工作不夠嚴謹的情況,無法將精準資助真正落到實處。
(二)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缺乏人性化和針對性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在了解貧困生信息、收集貧困生資料的方法方面還較單一落后,主要是通過提交困難認定申請表的方法,但是一些家庭確有貧困的學生,由于敏感自卑的心理,可能會對學校隱瞞真實的家庭情況,不敢參與困難認定,導致了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質量大大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高校在進行貧困生認定及資助時,要出臺更加人性化的方法,給貧困學生創造更加私密的空間。
除了上述的人性化問題,目前我國高校在貧困生資助工作過程中還存在缺乏針對性的問題。高校在對困難學生進行資助時往往是根據學生提交的申請表經審核后,由省教育廳進行困難認定,再進行經費資助,這種方式往往忽視了不同貧困生之間個體差異。高校對貧困生實際情況無法一一進行調查走訪,很多時候流于形式,無法實現認定對象的精準化,從而達到精準育人的效果。
(三)高校經濟困難學生信息管理系統需要進一步深化
目前,大多數高校都暫時未建立獨立的經濟困難學生信息查詢和管理系統。經濟困難學生的信息統計工作通常是由學生處專職負責助學工作的老師根據各學院上報的貧困生情況進行整理。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不斷推進,政府對貧困戶進行建檔立卡精準扶貧,讓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有了較精確的認定依據,但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信息與各地方政府的貧困數據資源暫未實現互通共享[2]。因此,高校經濟困難學生信息管理不能只停留在簡單的收集統計整理階段。
三、完善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資助和構建精準育人體系的對策
(一)堅持立德樹人的資助育人功能
立德樹人作為高等教育目標實現的根本任務,是高校落實貧困生資助工作,實現資助育人功能的重要理論基礎。高校的資助工作,不僅要保障困難學生順利地完成學業,更要將經濟困難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對象,輔導員老師要及時跟進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狀態和生活情況,使學生能夠切身感受到人文關懷。在堅持資金扶困的同時,還要關心學生的學業、心理、身體、情感等方面的發展,要鼓勵經濟困難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提高綜合素質,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建立獨立完善的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
通過建立一個系統的貧困生數據庫,將經濟困難學生數據與各地民政部門的精準扶貧信息庫關聯起來實現認定信息的互通和同步,通過數據共享,提高對貧困生認定審查工作的嚴謹性,而不單只是依據村委會所開具相關證明,數據庫的建立可以使高校在進行家庭經濟情況信息采集時盡量排除人為因素的干擾,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評定提供數據支持,不斷提高資助工作的規范性。貧困生數據庫的建設,一方面要將貧困生家庭主要收入支出對家庭經濟狀況造成的影響予以體現,一方面要對貧困生家庭致貧原因,怎樣更好地精準幫扶等總結分析,達到貧困生數據信息動態呈現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郭立新.精準扶貧背景下高校精準資助育人體系構建研究[J].高教育管理,2019,(3):107-108.
[2]施繼華.高校貧困學生精準資助工作實踐探討[J].智庫時代,2019,(1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