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初的“語言學轉向”標志著分析哲學的產生,哲學家在數理邏輯的背景下通過語言分析的途徑揭示世界本質、批判傳統哲學。本文將以語言哲學的發展為出發點,簡要論述弗雷格的意義與指稱理論,并介紹弗雷格對語言哲學的影響以及語言哲學對整個現代西方哲學的影響。
關鍵詞:語言哲學;弗雷格;意義;指稱
20世紀初,現代西方哲學學界出現“語言學轉向”的態勢,“語言學的轉向”就是將語言學的研究對象作為哲學的研究對象,用語言學的分析方法探究哲學問題,早在20世紀初期,弗雷格、羅素、維特根斯坦等人發起并推動了一場哲學運動,這場運動以現代數理邏輯為手段,試圖通過語言分析的方法批判形而上學、揭示世界的邏輯本質,以達到構造新的世界圖景的目的,被視為二十世紀哲學領域內的一場革命,分析哲學由此產生。
分析哲學區別于以往哲學的最大特色是對語言的關注。西方哲學的主線是對思想的關注,過去的哲學家在對待語言時大多持工具論的觀念,認為語言只是用以表達思想的工具,關注語言只是為了更完整地表達思想;但在“語言學轉向”后,對思想的研究要依賴語言活動,只有重視語言的探究才能真正步入思想的范疇,導致哲學家們開始更多地關注語言和思想的聯系,由于借助了語言這一媒介,思想不再是只有自己知道的隱私的主觀活動,而成為了可以與他人一起交流討論的客觀內容。盡管各自的哲學立場不同,但他們都意識到了語言問題的重要性,“語言學的轉向”使英美哲學進入分析的時代。
弗雷格被認為是分析哲學創始人和第一位語言哲學家,他試圖為數學尋找完整的邏輯基礎,用邏輯定義概念,并構造純形式化的語言。弗雷格的語言哲學中被提及較多且較為人熟知的是他在《算術基礎》中講述的三條原則:一、嚴格區分主觀和客觀的東西;二、堅持在上下文中探求詞的意義,而不能孤立地研究個別詞語,即“語境原則”;三、注意概念和對象的區別。
“語境原則”體現了弗雷格“整體論”的思想,現代分析哲學承襲了亞里士多德的分析思想,把“分析”理解為“分解”,即把一個整體拆分為相分離的局部,弗雷格對分析概念的理解持“整體論的”觀點,認為句子是意義的基本成分,句子在先、詞語為后,要解釋局部的功用必須觸及其所在的整體,探求詞的含義要追溯到詞所在的句子,研究句子的意思要聯系上下文。為了對句子進行嚴格推理,弗雷格用命題函項和邏輯聯結詞構成形式語言,用函數符號和自變元取代傳統邏輯中的謂詞和系動詞,以免產生歧義,弗雷格的分析建立在一階邏輯基礎之上,他把對句子構造的剖析作為工作,最終揭示那些無法定義的簡單成分。
對語言意義的討論是語言哲學的主要內容。“意義”不是普通的語言概念,而是一種用以在語言中確認命題詳細內容的概念,因此,意義概念就和命題的真值聯系在一起。弗雷格的意義指稱理論對語言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塞爾甚至認為,意義與指稱的區別是弗雷格對語言哲學所做的惟一重要的貢獻”,意義與指稱理論明晰了名稱、意義(meaning)和指稱(reference)的具體內容和三者關系。名稱是一切表示對象的詞或詞組,意義是名稱表達的內容,指稱是名稱指示的客體。
自然語言里的一些符號常常有多個意義,這會導致混亂和表意不明,所以弗雷格認為一個名稱只能有一個意義和一個對應的指稱,但一個指稱可以有多個名稱和意義。弗雷格最常用的是“晨星和暮星”的例子,這兩個詞的名稱顯然不同,表達的意義也不同,但它們表達的是同一個對象,除此以外,還有的名稱僅有意義卻沒有指稱,但有指稱的名稱一定有意義。前述只是意義和指稱淺顯的區別,邏輯學家最關注的仍然是命題及其真假。上文提到意義概念和命題的真值有所關聯,而真正影響命題真值的是指稱,“意義只是通向指稱的途徑”。名稱是“一切表示對象的語言表達”,所以判斷句也是名稱的其中一種形式,意義和指稱的區別同樣適用于句子,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句子的含義就是它想表達的內容或思想,句子的指稱就是它的真值。所有的真句子的指稱都是“真”,假句子的指稱都為“假”,一個句子只要其組成部分有指稱且符合實際狀態則為真句子。意義探究了一個詞與其他詞和說話者使用詞語時的意圖的關系,弗雷格第一次將語詞層面的觀點推廣到語句上,通過語詞的意義分析人的思維,意義與指稱理論的提出最初是為了解決哲學問題、為邏輯尋找本體論基礎,卻推動了哲學向語言學轉向,引起西方哲學界的“第一次革命”。為了避免自然語言符號使用的混亂導致表意不明,弗雷格區分了名稱、意義和指稱三者的關系,他的理論偏重邏輯研究,用命題函項、真值、形式語言等邏輯概念研究哲學問題,意義指稱理論契合分析哲學的研究方法,將自然語言符號化,保證了討論過程的嚴謹性,數理邏輯的創立更是為分析哲學的發展打下基礎。
語言哲學最初是由它特定的研究領域和方法演變而來的,哲學家的研究方式使得語言問題成為了語言哲學領域的基本問題,包括意義、指稱、意向性等,在這個過程中,弗雷格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提出了當代語言哲學的三個主要問題:邏輯形式問題、意義問題、指稱問題;他對于意義與意謂的區分引發后來的哲學家對意義和指稱問題的探討,這些都使得語言哲學成為分析哲學中最受重視的部分。在“語言學的轉向”后,哲學家們開始更多地關注語言和思想的聯系,“語言學的轉向”加深并拓展了人類對自己語言活動的認識,引導了哲學家們對語言的關注,為深化探究語言與哲學及其他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開拓了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現代西方哲學新編》,趙敦華著,第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7(博雅大學堂·哲學)
[2]《語言哲學》,陳嘉映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8(博雅大學堂·哲學)
[3]《當代西方哲學演變史》,江怡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作者簡介:沈思宇(1998-),女,漢族,海南省海口市人,大學本科學生,單位: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