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宇寧
摘要: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中心的城鎮化,這一過程中,西部民族地區青少年的社區適應狀況直接影響該地區和國家未來發展的人力資源儲備,因而尤為重要。本文分別論述了西部民族地區青少年社區適應的定義、研究對象、研究趨勢等當前研究特點,在此基礎上指出未來的研究方向應該以鄰里和學校兩類社區為研究情景,結合西部民族地區青少年的城市認同度開展研究。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西部民族地區;青少年;社區適應
1.引言
隨著我國城鎮化程度不斷提高,城鎮化方式逐步由“以經濟發展為主要驅力”的“傳統城鎮化”轉變為“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主要驅力”的新型城鎮化。社區作為連接公民個人與社會的中層社會結構,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社區是指生活在具體區域并且其成員具有心理和精神關聯的社會生活共同體[1]。滕尼斯認為,由工業化為代表的人類歷史進程將生活在不同類型地域的人劃分為前工業時代的社區生活共同體和工業時代的追求個人目標的工具性關系集合[2]。由此可見,社區這一概念并不僅是通常意義上人們所認為的地域空間和定居于其中的自然人集群,而是一個歷史視角下的動態進程,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生活在特定社區中的個體和群體也必然面臨著推動和適應社區變化的議題。生活于西部民族地區的青少年是該地區和國家未來發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受新型城鎮化過程影響最大的群體之一。因而該群體社區適應的狀況將直接影響自身未來發展的潛力,也會影響人口的區域和階層流動的通暢性以及整個社會的和諧程度。所以,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重點關注西部民族地區青少年的社區適應狀態就顯得尤為必要。
2.定義
國內學界對于“社區適應”的定義則更為多樣和具體,根據研究內容和研究對象的不同提出各具特色的定義。例如,楊婧在研究失地農民城鎮化過程中提出[3],社區適應是指農民入住新型社區(主要指類城市社區)后,不斷在工作和生活方式、社會心理、思維和行為習慣等方面進行調試,從不習慣、不認同逐漸轉變為認同和融入社區的過程;沈亞對隨遷老人的研究中[4],將社區適應界定為,隨遷老人在進入社區后,以全新的角色來適應社區的狀況,包括不斷適應新社區的過程及適應的狀態、結果,這是一個多維度的立體概念、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漸進式的模式以及互動所產生的結果。考慮到本研究的對象是我國青少年,在本文中,社區適應是指青少年在城鎮化進程中,不斷變化的生活場域和該群體身心狀態及其應對方式的動態互動過程,是促進青少年社區社會融入的實現方式和前提基礎。
3.研究現狀與特點
當前國內對于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青少年社區適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生代農民工和流動兒童兩個群體上。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認同感可能受到這一群體在城市社區中的生活適應狀況和公平感知水平有關,而且后兩者會顯著影響新生代農民工的社區感。鄧睿和冉光和等學者的研究表明[5],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在角色身份上更傾向于將自己認同為“社區成員”而非“農民”;而且在社區中的生活適應程度越高,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社會公平感越強,越傾向于將自己定位為城市人口,因而可以更好地促進該群體的城市社區融入[6]。
對青少年的學校社區和鄰里社區適應的研究在流動兒童群體身上更為多樣。有研究顯示,流動兒童在心理感受、人際關系、學習活動和環境融合等方面都體現出良好的社區適應度,具體表現在該群體對于學校社區的認同度較高且學業成績和學業動機較強;與父母、同伴和教師的和諧人際關系能夠促進流動兒童在學校的學業表現等[7]。但也有學者指出,流動兒童的自我評價、情緒認知較低,這可能受這一群體的城市認同程度影響,當流動兒童更傾向于認為自己不屬于城里人的時候,他們的自我評價更偏向于自卑等負面歸因[8]。
此外,應用社會工作方法幫助流動兒童應對現有困難也是當前研究的重點之一:黃安然通過小組工作的方式主動介入某鄰里社區的流動兒童群體,幫助他們解決行為偏差和人際關系問題[9];張仕平通過現場實驗的方式,幫助四組流動兒童提升親子溝通質量[10];彭飛從流動兒童的學習、生活、交往、社會支持、心理等五個主題出發,為流動兒童提供團體和個體輔導等[11]。結果顯示,上述干預研究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有效提升了流動兒童群體的學校和鄰里社區適應程度。
4.結論
無論是已經進入生產領域的新生代農民工,還是仍在學齡期的流動兒童,當前青少年的社區適應研究大都涉及該群體對鄰里社區的認同感,在學校社區則集中表現為學業成就與學習動機與人際關系的交互作用;而且,該群體的城市認同度會調節前兩者的表現。因而,研究該群體的鄰里社區認同度、學業目標策略以及城市認同度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為該群體的社區適應研究提供理論支持;而研究這三個變量與該群體在城鎮化過程中的情景性變量(例如,該群體的社區生活、經濟狀況、親子溝通等)之間的關系,則可以為促進該群體社區社會融入的干預措施提供方向。這兩者也是之后的研究應該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辛自強,凌喜歡. 城市居民的社區認同:概念、測量及相關因素[J]. 心理研究. 2015, 8(05): 64-72.
[2] James H. Dalton Maurice J. Elias Abraham. 社區心理學——聯結個體和社區(第2版)[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
[3] 楊婧. 城郊失地農民的社區適應與市民化研究[D]. 南京師范大學, 2013.
[4] 沈亞. 老年社會工作在隨遷老人社區適應中的應用探索[D]. 貴州大學, 2017.
[5] 鄧睿,冉光和. 兩代農民工的社區公平感有何不同?——農民工融入城市社區背景下的經驗研究[J]. 公共管理學報. 2017, 14(01): 89-103.
[6] 鄧睿,冉光和,肖云,等. 生活適應狀況、公平感知程度與農民工的城市社區融入預期[J]. 農業經濟問題. 2016, 37(04): 58-69.
[7] 鄭硯. 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狀況研究[D]. 山東大學, 2012.
[8] 許冬明. 流動兒童城市適應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D]. 南京師范大學, 2017.
[9] 黃安然. 流動兒童城市適應社會工作介入的研究[D]. 廣西師范大學, 2015.
[10] 王志學. 流動兒童城市適應性的社會工作干預策略研究[D]. 吉林大學, 2014.
[11] 彭飛. 社會工作者服務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實務研究[D]. 井岡山大學,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