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斐
摘要:《侵權責任法》僅對網絡侵權予以規制的做法難以將傳統的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侵權涵括于其內。通過對媒體侵權進行類型化分析并闡述其特征,其除與網絡侵權存在侵權主體與客體之區分外,還存在著責任主體固定性、傳播范圍廣泛性、傳播速度瞬時性的特性。從媒體人的角度出發,造成媒體侵權的成因主要是采訪失實與編輯把關不嚴,故而應首先完善媒體侵權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而作為與媒體侵權最為直接相關的群體,媒體人應當提高自身法律意識并建立專業的審查規范。
關鍵詞:網絡侵權;媒體侵權;采訪;編輯
Research on Medias Obligations to Infringements Acts
Abstracts:Tort Liability Law only legislates on internet infringements which hardly act on traditional media including traditional media such as newspaper, television, radio broadcasting and so on. Categorizing infringement acts and elaborating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 can find that apart from differences of the subjects and the objects, the acts also embody the features that subjects to liability are fixed, sphere of transmitting is broad, speed of spreading is fast. From the angle of a media worker, reasons to media infringement mainly are that interviews do not accord with reality, and scrutiny on editing are not strict enough. Therefore, we should firstly improve legislations on media infringements; media workers, as the community direct relate to media infringements, should raise our legal awareness and set up professional review practice.
Key words: internet infringements; media infringements; interview; editing
一、緒論
(一)選題概述
我國一直以來都尚未制定專門規制媒體侵權的法律規范,但近年來媒體侵權案件的多發引起了社會公眾與學界的廣泛關注,對是否存在“媒體侵權”行為學界也一直存在爭論,對其進行一個概念厘清并論述媒體侵權的類型、特征等,進而從媒體人的立場出發闡述規范媒體侵權的對策建議有利于多角度、多方位地對規制媒體侵權行為、保護媒體權利提供理論上的借鑒。
(二)文獻綜述
1.國內研究現狀
關于以“媒體侵權”為研究議題的學術文獻,國內學者的主要觀點可分為“新聞(媒體)侵權否認說”與“新聞(媒體)侵權肯定說”兩類。
“新聞(媒體)侵權否認說”的主要秉持者為張新寶教授,主要理由為以下幾點:第一,依照文義分析,“新聞”與“侵權”難以構成主謂結構詞組的“新聞侵權”,概因為“新聞”的文義解釋既可理解為“新聞作品中的事實報道”,亦可作“新聞(媒體)從業人員在執行業務活動中所發生的一切侵權行為”之理解,但無論是學術界亦或是司法實踐中都沒有對“新聞侵權”作出明確的規范解釋。第二,從我國最高立法與司法機關的官方態度考察,首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之侵權責任編中并沒有對“新聞侵權”或“媒體侵權”作出規定,其次作為最高司法機關的最高人民法院也沒有通過司法解釋或其他途徑創設出“新聞侵權”或“媒體侵權”的訴訟案由。
“新聞(媒體)侵權肯定說”的主要秉持者為楊立新教授,其用以支撐自身觀點的主要理由為:第一,域外立法經驗雖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不能忽視的客觀情形是多數國家都已制定《新聞法》《新聞出版法》等法律對大眾傳播領域進行規范。第二,缺乏“新聞侵權”或“媒體侵權”的訴訟案由并不能說明司法實踐中沒有該類侵權行為的存在,通過對1991至2010年北京兩個區法院審理侵害人格權的案件進行實證調研,發現其中媒體侵權案件所占比例呈直線上升趨勢。[1]
2.國外研究現狀
與上述張新寶教授的觀點相承接,國外學者關于媒體侵權的研究主要是從大眾傳媒侵害人格權之角度進行闡述,其中較具代表性的論著為奧地利學者赫爾穆特·考茨歐(Helmut Koziol)的著述《針對大眾媒體侵害人格權的保護:各種制度與實踐》,其首先展示了美國、英國、德國、歐盟等11個國家或地區有關大眾媒體侵犯人格權保護的法律現狀,并對各國因社會和文化傳統不同而形成的差別予以闡明。最后,作者通過對以上報告的總結比較提出對于該領域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希冀在人格權保護與新聞自由當中各國應尋求一個妥適的平衡點,同時不能忽視大眾傳播媒介的權利保護。[2]
二、基本概念辨析
(一)網絡侵權的實證法規定
1.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一款關于“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之條文闡述提出了確認網絡侵權的一般規則,一方面,無論是網絡用戶抑或是網絡服務的提供者都被涵括于網絡侵權的責任主體之內,其侵權行為主要是通過網絡并利用網絡侵害他人的民事權益。另一方面,對于網絡侵權的歸責原則,學界多主張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即其應同時滿足“行為人主觀過錯、實施了侵權行為、客觀造成損害后果、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間具有因果關系”四項要件。
2.網絡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
網絡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是指網絡用戶利用網絡實施侵權行為后,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法定情形下應當與其承擔連帶責任的網絡侵權責任形式。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的第二種法定情形,即《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三款規定的“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之情形,其規則要旨為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實施侵權行為,而未采取刪除、屏蔽或者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任憑網絡用戶利用其提供的網絡平臺實施侵權行為,對被侵權人造成損害,則對于該網絡用戶實施的侵權行為就具有放任的直接故意,故而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放任行為應當對造成的侵權損害后果承擔連帶責任。
(二)媒體侵權與網絡侵權的區分
1.侵權主體不同
從文義分析的角度出發,媒體侵權之侵權主體主要包括媒體機構自身與新聞材料提供者。一方面,無論是傳統媒體抑或是新興媒體,其主要生產組織模式即為自身配備工作人員收集、編輯、加工新聞材料并形成專業的“新聞”向社會大眾予以提供,故而在媒體侵權當中侵權主體多為媒體機構自身,但需要予以說明的是,編輯與記者并不屬于媒體侵權中的侵權主體,概因其從事的都是職務行為,除主觀故意外,相應損害后果應當由媒體機構承擔。另一方面,囿于工作人數、時間、地點等限制,其大多脫離不了“新聞材料提供者提供材料,媒體收集整理材料向社會受眾提供”[3]的方式,故而其侵權主體同時包括新聞材料提供者,譬如主動聯系新聞機構提供新聞素材之人以及被動采訪且經自身同意將采訪內容予以公開之人。
2.侵權客體不同
“侵權客體因民事立法技術的抽象原則體現為各項具體民事權利而非被侵權人的房屋、牲畜、林木等”。從司法實踐出發,現實中的媒體侵權案件多采用“人格權糾紛”的訴訟案由說明了媒體侵權與網絡侵權之侵權客體存在部分重合,即民事主體的姓名權、名譽權、名稱權等各項具體人格權。另外,前已述及,在媒體侵權與網絡侵權當中,部分案件還可能涉及到的被侵權人之知識產權被侵犯的情形,但管見以為,實踐的發展致使網絡侵權突破了人格權與知識產權的侵權客體范圍,部分網絡新生權益現已逐漸發展成為網絡侵權的侵權客體,其涉及到了廣義論上的財產權范疇,譬如網絡游戲當中的虛擬財產(游戲裝備、虛擬貨幣等),都可能成為網絡侵權中的侵權客體,而媒體侵權則難以涉及到財產權被侵犯的情形,其更多地體現為“受害人為恢復名譽、減輕損害而支出必要費用”[4]等間接財產損失。故而在侵權客體方面,媒體侵權更多地體現為人格權與知識產權的范疇,而實踐的發展致使網絡虛擬貨幣等財產權也被納入了網絡侵權的侵權客體范圍。
基于以上闡述,《侵權責任法》僅對網絡侵權之侵權責任作出規定的做法難以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侵權涵括于其內,并且侵權責任承擔主體的立法哲學基礎不同導致網絡侵權當中網絡服務提供者之連帶責任呈現為一種“無奈之舉”,另外網絡侵權與媒體侵權的侵權客體范疇區分又致使二者在部分案件中應當在不同的權利體系內予以探究,故而有必要對媒體侵權作出類型化分析并闡述其特征,進而在此基礎上提出對于規制媒體侵權現象的對策。
三、媒體侵權的類型及其特征
(一)媒體侵權的類型分析
1.傳統型媒體侵權類型
傳統媒體主要分為報紙、廣播、電視三大類,報紙是指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向公眾發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廣播主要表現為一種媒介載體,通過信號傳播聲音,但其功能局限在于不能傳播圖像和圖片;電視同樣以媒介的形式作為其外部表現,可以將聲音和圖畫結合在一起,使傳播效果更佳。故而,傳統媒體侵權即可理解為在報紙、廣播、電視三種媒介載體上利用媒體作品或其他信息內容發生的侵害他人人格權與知識產權之行為。
2.網絡媒體侵權類型
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概念相對應,其主要是指依托互聯網,并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引入新技術、表現為新特點的媒體,即網絡媒體,其又可分為網絡媒介傳播機構與自媒體。另外,現階段自媒體的發展與自媒體從業人員對于社會輿論的影響力愈發增強,引發了學界對于自媒體的廣泛關注,其主要是指微博、微信等通過個人以特定方式向公眾傳播信息的媒體形式。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最大的區別便在于“網絡媒體改變了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的局限性,開辟了雙向傳播、多向傳播的廣闊渠道”,[5]故而在此基礎上延伸的網絡媒體侵權是指依托互聯網,表現為通過網絡媒介傳播機構或自媒體,利用媒體作品或其他信息內容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行為。
(二)媒體侵權的特征闡述
1.責任主體的固定性
盡管在某種意義上任何提供新聞素材或接受采訪的單位或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媒體侵權的行為主體,但并非所有的行為后果都需要由其承擔侵權責任。前已述及,編輯、記者等媒體從業人員除主觀故意外,因其從事的為職務行為而不應成為媒體侵權的責任主體。除此之外,憲法賦予公民言論自由,被采訪人在采訪時可自由闡述其觀點或對他人、其他事物的自身看法,并可要求媒體對其所陳述內容不予公開,在某些情況下媒體機構未經被采訪人同意而將其所述內容予以公開或者采用斷章取義的做法曲解其原意,或媒體機構未盡到應盡的專業審查義務而披露相關敏感信息致使他人民事權益受損,在此種情形下都不應該由信息的提供者承擔侵權責任,故而在媒體侵權當中,其責任主體主要為媒體機構,并且是其固定的責任承擔者,因為媒體作為傳播和傳遞信息的主要媒介,其不僅要承擔起為人們傳遞信息的主要責任,同時還應當盡到與其專業水平相對應的審查義務。
2.傳播范圍的廣泛性
互聯網的實時性、便捷性加快了人們更新、傳遞信息的速率,但其同時也造成了真假消息摻雜的局面,有學者對部分媒體機構所奉行的“絕對新聞”之執業態度提出了批判,并認為“不經核實就發表,不注意保護當事人的隱匿權和隱私權可以說是媒體輿論監督功能退化的一種表現”,[6]加之自媒體的快速崛起,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信息共享的時代已經到來。故而對于媒體侵權來說就更是如此,不論在媒體侵權案件當中侵權人是出于主觀故意亦或是過失造成,互聯網的信息共享特征都致使侵權一旦發生便難以將其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3.傳播速度的瞬時性
前已述及,網絡媒體的興起開拓了雙向甚至是多向的信息傳播渠道,網絡用戶在第一時間接收各種收信息的同時,也有權利對其質量或內容進行評論和分享,而在其將信息分享之時,無形當中接收者又再次扮演了傳遞者的角色。媒體的概念外延已不再局限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的平面或立體媒體,其已經延伸至網絡,如互聯網、手機、掌上電腦等領域,而這些媒體的共同特點就是可將侵權信息在第一時間內迅速傳播出去,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對被侵權人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害,在整個信息的再傳播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相較于傳統媒體而大大縮短,信息的傳播速度之快已不可同日而語。
四、媒體侵權的成因及對策研究
(一)媒體侵權的成因
1.采訪失實
有學者從新聞所具備的“實時性、新穎性、自由性”等特征出發,闡述了新聞行業要求其工作人員在第一時間內用最快速度撰寫新聞,并且新聞的主要特點即為“新鮮度”,愈是具備新穎性特征的新聞愈能給媒體機構帶來更多的收益,[7]但在現實生活當中,部分記者為了追求新聞的時效性卻忽略了其本身的真實性,更有甚者為了追求點擊量,嚴重夸大事實抑或是采用斷章取義的方式歪曲客觀事實,這就導致新聞喪失了其應當具備的真實性外觀。
2.編輯把關不嚴
編輯被稱為是新聞傳播界的“把關人”,其主要工作職責即為對記者收集到的原始新聞信息進行篩選,具有相應的決策權,對部分信息“打開大門”讓其進入可以發表的行列或對其他信息“關上大門”不予報道,從而反應出其在整個媒體機構組織的關鍵地位,也即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把關人”主要通過選擇性地控制而真正地在“制造”新聞。“審查把關人的缺失使得媒體傳播的門檻降低,信息量的增加對媒體的審查義務發生顯著影響”,[8]對于媒體機構而言,其從業人員應當具備相應的專業審查能力,不予核實或查證審核之程序把控松懈是編輯“把關人”導致媒體侵權發生的主要原因。
(二)媒體侵權的對策研究
1.完善相關立法
我國至今都無一部專門規制媒體侵權、保護媒體權利的法律,有學者在相關法律規范缺失的基礎上闡述了“私域軟法”[9]在媒體侵權領域的作用,并提出了“中國媒體侵權責任案件法律適用指引”,其雖屬于學理解釋的范疇,但已有部分地區的法院利用該法律適用指引審判案件并“起到了良好的效用”,但需要認識到的是,“私域軟法”無論是在我國抑或是國際上都是一個新近產生的概念,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要求新聞媒體的報道權、言論權、輿論監督權都需有法可依,應當在法律上支持和確認媒體機構、自媒體人的權利,并規范其行為。管見以為,目前民法典的編纂工作亦在進行當中,在此背景之下通過完善《侵權責任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來彌補媒體侵權法律規范之不足應當引起立法部門的重視。
另外,《人格權法》的單獨成編已成為民法典編纂的立法步驟之一,在民法典當中將關乎民事主體人格自由、人格尊嚴、人格平等的人格權內容單獨予以規定,有利于保護媒體侵權案件中被侵權人的名譽權、隱私權、姓名權、肖像權等具體人格權,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劃清利用言論自由的憲法條款進行新聞批評之權利與侵權行為的界限,又可將司法實踐與理論成果上升至法律層面,完善我國的民事權利體系、保護民事主體的人格利益。
2.媒體人對媒體侵權的自身規范
第一,提高自身法律意識。提升媒體從業人員的法律素質,即要樹立法治觀念、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還要善于在憲法、法律法規的范疇內發揮好媒體報道新聞和輿論監督的社會責任,這就要求釆編人員要在獲取新聞素材過程中保持高度警惕,嚴格遵照法律的規定進行采訪、編輯。此外,新聞單位也可與律師事務所、高校等機構合作,不定期地邀請法律專業人員分析、講解階段或年度案件情況、重點案例以及新近頒布實施的法律、法規,新聞單位嚴格認真對照建議檢查改善日常采編工作。
第二,建立專業的審查規范。“專業人士對其行為負有特殊責任,同時其也經過特殊訓練而擁有特殊知識和技能,故而對其行為失當可能造成的損害應當具有更高的注意義務”,[10]新聞行業因其實時性與新穎性特征要求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向社會公眾提供最新信息,但同時也造成了某些情況下專業審查程序不夠規范的困窘情境。矛盾與沖突固然不可避免,但媒體從業人員在提升自身法律意識的基礎上更應該做到規范行業本身要求其承擔的特殊責任,對于涉及到的他人敏感信息、可能觸及到侵犯他人民事權益的個人隱私信息等,必須要在盡可能地范圍內予以消除或采取特殊技術手段隱匿、隱藏。
結語
基于以上闡述,從法律規范缺失的現實情況出發,論述媒體侵權與網絡侵權之區分,進而對媒體侵權進行類型化分析并闡述其特征,最終站在媒體人的角度提出規范媒體侵權的對策建議,有利于厘清媒體侵權與網絡侵權的區別,并在媒體從業人員的角度闡述規制媒體侵權應當做到的規范行為,但必須認識到的是,囿于理性認識的限制,筆者僅從媒體人自身出發對媒體侵權的規制與媒體權利的保護予以了論述,完善媒體侵權尚需立法、司法、執法、媒體機構、自媒體人員等多方面的相互配合。
參考文獻:
[1]參見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新聞侵權訴訟研究報告》,載《回顧與展望:媒體侵權責任法律適用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 2011年,第9頁。
[2]赫爾穆特·考茨歐:《針對大眾媒體侵害人格權的保護:各種制度與實踐》,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250頁。
[3]張西明:“我國新聞侵權訴訟及相關研究的現狀綜述”,載《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年第1期。
[4]楊立新,李穎,俞里江,朱?。骸爸袊襟w侵權責任案件法律適用指引——中國侵權責任法重述之媒體侵權責任”,載《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5]楊立新:“媒體侵權和媒體權利保護的司法界限研究:由《媒體侵權責任案件法律適用指引》的制定探討私域軟規范的概念和司法實踐功能”,載《法律適用》2014年第9期。
[6]路鵑:“試論新聞媒體侵權現象及其法律預防”,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4年第8期。
[7]參見李祥:“新聞真實性與媒體的責任”,載《新聞愛好者》2004年第12期。
[8]于海涌:《新聞媒體侵權問題研究——新聞媒體侵權的判定、抗辯與救濟》,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5頁。
[9]關于“軟法”的概念、特征及其興起與發展,參加姜明安:“軟法的興起與軟法之治”,載《中國法學》2006年第2期;羅豪才,畢洪海:“通過軟法的治理”,載《法學家》2006年第1期。
[10]魏永征:“新聞出版總署嚴防虛假新聞規定的司法價值——由兩件媒體侵權案的爭議談起”,載《.新聞記者》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