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摘要:民歌在我國的藝術文化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族人民通過長期的生活實踐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少數民族民歌更是人們智慧碰撞的成果,體現了人們生活民俗,是我們中華文化的藝術寶藏。20世紀中期,出現了大量的達族傳統音樂的重要古籍資料陸續出版,這些“文字檔案”為達族傳統歌曲的奠定了基礎。達斡爾族沒有文字傳承,如今民族人口較少,能夠完整演繹出民歌的更僅有一小部分,對于達斡爾族民歌的保護與傳承,成為了我們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達斡爾族;民歌;保護
一、達斡爾族概況
達斡爾族,是內蒙古地區三少民族之一,建國后才改名稱為“達斡爾”。目前約有13.1萬人,17世紀中期因為中俄邊境戰爭,達斡爾族最開始向嫩江流域搬遷,少數人扔留在外貝加爾附近。后來,因清朝政府征兵,漸漸形成了如今的分布情況。達斡爾人驍勇善戰,也稱為善歌善舞的民族。
達斡爾文人階層曾經留下了《巡邊記》等對中國東北國界確定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文獻,清末期,達族人開始學習漢族文化,后隨著普及漢化教育,廣大達族人民群眾幾乎都能夠熟練使用漢文。達斡爾文在習慣上拼寫達斡爾語,是借著滿族文字來音譯成達語的文字。
二、達斡爾族民歌
(一)達斡爾族民歌的體現與發展
達斡爾族民歌主要表現在勞動中的節拍和律動,在原始的社會中,民族的祖先受生活水平的制約,為求生存要靠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因此,有力量、有節奏的伴隨著勞動的呼聲是達斡爾族民歌最古老的樣子。
隨著民族語言的日漸豐富,有更多實質性內容的呼聲開始涌現,大自然中的蟲鳴鳥叫、山風、流水等樂音使他們對音樂產生了濃厚興趣,將原本的旋律進行模仿和二度加工,從而創造出來了真正意義上的歌唱。達族人也早在充滿艱難的自然中生活中,通過勞動、以及對神靈的敬仰等因素加速了達族民歌的發展。
原始的達族民歌從產生到氏族晚期社會,內容仍以采集、狩獵等占據多數,人們對事物的感知能力有限,不能理解風霜雨雪、打雷閃電等是自然現象,于是認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由神靈主宰,便開始信奉各類的神靈,這就是在歷史上流傳多年的“薩滿教”。進入階級社會后,生產水平有了明顯的改善,但大家的風俗習慣、思想觀念還保留在起初原始的意識形態,因此,這一時期的民歌的主要內容仍以集體勞動和薩滿為主。封建社會時期達斡爾族民歌更多的融入了生活元素、社會活動等,較為集中地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歷史。清初,達族人進行了數十年之久的反沙俄侵略的戰爭,動蕩的社會形態為歌曲的創作提供了不少的素材,涌現出來大量社會現實、族人頑強抵抗外來侵略以及歌頌民族英雄的歌曲。中后期,是達族民歌內容最多的一個時期,除了生活、勞動、節日、習俗等主題內容外,還產生了反映社會真實內容的時政歌、被封建制度影響下的婚姻悲劇、受戰爭疾苦折磨的將士軍人等等。清末年間,社會上出現大量的酗酒、吸毒、賭博等現象,為使社會安寧,關于此類題材的教誨歌曲被廣泛傳唱。
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達斡爾族人民社會地位得到了提升,生活面貌得到了改善,許多反映新風貌、歌頌黨和國家、贊美生活和諧統一的歌曲開始廣為流傳。
(二)達斡爾族民歌特點
1、調式調性
達族民歌基本上由五聲音階構成,偶爾會出現#4為旋律增加色彩。其中,最常見的是宮、羽調式,再然后才是徽、商兩個調式。羽調民族歌曲中徽、宮音被多次強調,商音有時也被強調,歌曲的為音一般情況下以徽、角、宮音為主。在徽調的民族歌曲中,商、宮、羽音則被反復強調,羽音常被作為歌曲中結束音。
2、旋律特點
達族民歌大都是以級進為主的旋律,4、5度的跳進偶爾會出現,旋律線形成規律的先上后下波浪形線條,聽起來流利平緩,同時,達族民歌旋律的第二大特色就是大跳音程,比較常見的下行大跳有小六度、小七度。
3、曲體特征
兩句體、三句體的達族民歌相對多,二句體中第二句旋律的后半樂句的低五度模仿是第一句旋律后半樂句,其他樂句的一次次重復,構成四句體的民歌,這是比較常見的結構。
三、達斡爾族民歌生存現狀
(一)達斡爾族傳統民歌現存狀況調查
早在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就對達斡爾族的社會歷史進行了集中研究,積累了第一手珍貴的調查研究資料。隨后,開始陸續出版了大批年限久遠的文獻資料,在民間也出現了手抄本的《烏春調曲目》;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開展藝術科研項目重要工作,將近100多首達族民歌收入紀錄在《中國民族民間歌曲集成·內蒙古卷》;從歌曲集成來看,無論題材或是種類,都沒有缺失,這是值得慶幸的,然而,從在當地進行走訪調查過程中得到的數據似乎并不理想。
(二)達斡爾族民歌傳播途徑調查
20世紀中,國家出版了重要的達族民歌考古資料,達族杰出民族藝人代表也在達族傳統民族歌曲的影像資料保存方面做了許多的工作,給能表演的老藝人進行錄音錄像,并將其完好的保存下來,為“烏欽”調的傳播和發展做了出了大貢獻。
另外,國家開設的專題欄目,“達斡爾民歌跟我學”;2009年第一屆達語演講暨演唱達族歌曲比賽,以及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的《穿越千年——神奇的達斡爾》;中國第一張達族民歌專輯《神奇的達斡爾》在2004年發行,其中有兩首代表作品還在國際民歌節上收獲殊榮。這些都讓悠久的達斡爾族文化藝術在中國的大舞臺上煥發出生機與光彩。
四、達斡爾族傳統民歌的保護
(一)達斡爾族傳統民歌保護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通過表中數據不難發現,歌者掌握曲目數量是與年齡成正比的,歌者年齡越大,掌握歌曲數量越多,這也就表明70歲以上年齡較大的歌者隨著時間的推移逐一逝去,掌握本民族傳統民歌的人就會越老越少,甚至一些傳唱度較低的民歌會面臨失傳。60歲以上的歌者記憶力衰退,能夠回憶起的歌曲已經非常有限,能夠完整熟練掌握的數量非常少。然而,40歲以下的年輕人掌握程度也非熟練,大都是出于某種目的或參與比賽、演出時現學現用的。表一中結果顯示,隨著時間幾近失傳,即使個別能夠掌握的歌者也還沒傳承給他人。
(二)原因分析
近幾十年來草原沙化問題越來越嚴重,森林被過度砍伐,達斡爾族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達斡爾人的本來日常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曾經以放牧,捕魚,打獵為生產的主要方式,現在改為外出打工或者旅游行業。民歌最初產生時的生活環境遭到破換甚至正在消失,使得民歌失去了它賴以產生的生活源頭。
其次是語言環境的消失,達斡爾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在達族自治旗年齡層40歲以上的人主要以母語作為交流語言,現如今正在減少。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學校并沒有把民族語言納入到學校教育體系當中去,處于語言天賦大好時期的孩子們幾乎是完全喪失了學習本民族語言的社會環境。
另外還有相關部門的政策導向,珍惜的音樂文化還沒傳承,學者就開始逐漸的老齡化,民間藝人也故去,這對于達斡爾族這樣僅有無言無文字的少數民族來說,已經危在旦夕。然而,相關部門對于民族民間傳統藝術的認識度和關照度太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和操作過程仍達不到國家的要求標準。
最后是外來文化的沖擊,隨著我國社會化發展,電視、電腦、廣播等媒體的發展,使得國外的文化在國內平臺迅速發展,導致本身對于本民族文化沒有強烈情感的聽眾更多被外來文化的新鮮所吸引,加之地方臺對本民族相關內容的宣傳力度有限,所以國內優秀傳統文化得不到發展。
(三)達斡爾族傳統民歌的保護與傳承
1.以學校為關鍵切入點
在達斡爾族聚集地,在條件與許的情況下可到實地進行采風,將更多悅耳地旋律帶到學生耳邊。同時進行達斡爾族歷史文化的教授、傳播,讓更多的學生對于本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激發對民族文化的興趣。此外,可利用青年人的思想與傳統民族文化相結合,通過新穎的方式加大對于民族文化的宣傳力度,從而提升度民族音樂的關注。
將口頭傳授華為符號傳授,聘請專業音樂研究人員與老一輩民間藝人共同進行研究,將口口相傳的旋律書面化、音符化,用標準的曲譜記錄,即使沒有文字且無法記錄達斡爾語歌詞,可采用漢語譯文標注。
最后,可以成立相關的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特別是針對于“達斡爾族民歌文化”,可聘請老藝術家擔任主要研究人員,在研究的同時加大力度培養年輕的科研隊伍,做好文化建設的基礎工作,將現有的研究成果及收集到的民間歌曲編輯出版,在達斡爾族人們聚集地進行發放、普及。成立達斡爾族文化藝術團體,在傳統的藝術形式上加以創新,將更多的達斡爾族民歌呈現在舞臺上。
【結論】少數民族民歌是祖祖輩輩智慧的碩果,他們就像雜技、京劇等文化一樣,都是中國非遺的一部分,達斡爾族傳統民歌作為中國少數民族民歌的一種,是中國文化大花園中的一躲鮮花,這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著屬于自己強烈特色的優秀文化,卻因為文字語言的失傳導致大量優美的旋律瀕臨消失。筆者作為藝術學習者感到深深的慚愧和惋惜,隨著一大批關于達族傳統音樂的古籍重要資料出版,隨著社會各界對少數民族文化越來越重視和關注,隨著達斡爾族民間文化在此出現在世人眼前,讓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了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文化有多么重要。如今國家雖設立了口頭非遺,但我們對民歌的保護力度還遠遠不夠,在一切都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如何利用現有條件繼續弘揚傳播達族文化,是需要我們去立刻解決的重要問題。事實上,創新,傳承,都應該有漫長的積累過程,尤其是傳統歌曲目前面臨的重要任務是“保護第一”的實施,因此對于文化藝術,我們應該保護自己的傳統的民歌,在不改變其文化核心價值的前提下,更好的讓它存活在藝術的長河中。
參考文獻:
[1]楊優臣.北疆田園文化——達斡爾族傳統文化特征及屬性研究《黑龍江民族論叢》.2009
[2]李曉燕.嫩江達斡爾族民歌演唱研究.《中國音樂學》.2005
[3]袁炳昌、馮光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4]王洪志.薩滿教與達斡爾族傳統文化[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8
[5]陳述.契丹政治史稿[M].人民出版社.1986
[6]陳述.試論達斡爾的族源問題[J].民族研究.1959
[7]傅樂煥.遼史叢考關于達斡爾族的民族成份識別問題[M].中華書局.1989
[8]高文德譯.布里亞特蒙古史:卷 1[C].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社會歷史室編印.1978
[9]趙紅柔.彩虹[M].內蒙古:文藝出版社.2004
[10]郭旭.達斡爾族民間傳統音樂的探尋與珍視[J].黑龍江民族叢.2011
[11]秦婉麗.達斡爾族民歌的音樂特點分析[J].大眾文藝.2010
[12]孫樹培.“扎恩達勒”:達斡爾族民間音樂的明珠[J].藝術評論.2010
[13]楊士清.達斡爾族民歌選[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14]中國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64
[15]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