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
摘要:當前,我國的刑法對構成要件故意與罪責故意的單一實質故意概念采取不區分的立場。相關刑法中規定,犯罪故意是指犯罪的基本罪過形式,指的是行為人在完全知曉自己的行為會對社會、他人產生危害的情況下仍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主觀性態度。目前,我國刑法以出發故意犯罪為原則,因此在實際的審判中,我們應充分了解犯罪故意的心理狀態,才能對故意犯罪行為有所防范,從而維護社會的和平與穩定。
關鍵詞:犯罪故意;主觀意識;心理狀態;社會危害性
一、犯罪故意概述
對于犯罪故意,我國《刑法》有著明確的規定,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從定義中可以看出,犯罪故意的心理狀態是罪犯本人故意犯罪這種行為構成犯罪的基本前提。作為一種主觀性的心理態度,犯罪故意具有極強的主觀性色彩,因此研究犯罪故意要從心理學角度去辨析和探索。
二、犯罪故意的分類
我國刑法中的對于犯罪故意這一概念,依照不同的標準而有著不同的分類。
(一)行為故意與結果故意
區分行為故意和結果故意,應從犯罪故意罪名成立所要求的的犯罪主體的認識和意志方面著手。
行為故意,是指行為人對其構成要件的行為具有明知和意志,一旦具備則可構成犯罪故意,但對行為人對其行為結果的認識程度則不做要求。結果故意則是指行為人在清楚知曉自身的行為會導致違法結果的同時,仍決定實施該行為,并在心理上具有希望、容忍結果發生的狀態。結果故意又可根據不同標準區分未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希望故意、容忍故意和放任故意;確定故意與不確定故意等。
(二)目的故意與非目的故意
在我國刑法中,通過犯罪故意中是否具備構成要件的目的來區分目的故意與非目的故意。
目的故意,即指行為人只有在具備某種構成要件的犯罪目的時才能確定其為犯罪故意;而非目的故意則是指行為人不具備具體的目的構成要件的犯罪故意。
(三)作為故意與不作為故意
作為故意與不作為故意的概念相對,是指行為人在明確知道會發生構成要件的事實的前提下決意實施犯罪的故意行為;而不作為故意則是指不作為犯的故意行為,該行為人在明知道會發生構成要件的事實的情況下決定以不作為的方式構成要件的故意。區分二者要根據行為人對行為形式的意志選擇進行裁定。
(四)預謀故意與非預謀故意
預謀故意,是指行為人在產生犯罪想法并決定實施犯罪后進行策劃行動、并付諸實施的犯罪故意,這與行為人產生犯罪決議后再短期內決定并實施犯罪的犯罪故意相對。
因此,區分預謀故意與非預謀故意可分局行為人在決定犯罪后策劃犯罪行動的過程及時間長短進行。
三、影響犯罪故意的因素
犯罪目的與犯罪動機是犯罪行為的構成部分,部分罪犯在決意犯罪時并未充分意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帶來的可怕后果,只是由于一時沖動作出危害社會、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因此也就對后果產生了放任心理。影響犯罪故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
(一)內在因素
從心理學多角度對行為人的犯罪行為進行分析,可將犯罪故意的內在因素分為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及罪犯個人因素。
認識因素是指行為人在明確知道其自身的行為會給社會和他人帶來嚴重危害的同時仍舊實施犯罪的這種明知故犯的行為。因此可以說,在行為人的行為中,“明知”是故意犯罪的基本前提,如果行為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及后果沒有明確的認知,就談不上是故意犯罪。
意志因素則是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所可能導致的危害性結果抱有希望態度或放任心理的態度。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的前提,也是成立犯罪故意這項罪名的基本前提。
行為人個人因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一些行為人由于自身年齡較小,還未建立起完善的價值觀、是非觀,因此導致其不具備較強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處理事情時往往較為沖動、不考慮后果;而一些行為人雖然是成年人,但由于教育的缺失和自身素質的欠缺,他們的性格普遍較為扭曲、壓抑甚至畸形,容易導致犯罪行為。
(二)外在因素
影響犯罪故意的因素還包括外在因素,對于行為人而言,與他們所處的環境有較大的關系。根據資料顯示,許多犯罪行為人的家庭都存在一定問題,例如單親家庭、留守兒童或孤兒等,家庭教育的缺失會導致他們的性格孤僻、冷漠,甚至不受控制、較為扭曲,長此以往,他們會形成無人能控制的性格,而不考慮事情發生的后果和是非對錯。另外,學校和社會的環境也會對他們產生影響,在學校里,老師的莫不關系、同學的排擠冷眼都會導致其性格孤僻、甚至只會用暴力解決問題;而社會中的歧視現象等也會帶來極其惡略的后果,從而導致犯罪行為的發生。
四、結語
從古至今,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類的司法體系也在不斷的完善,對于各類犯罪行為也有了更為詳細而明確地定義。相較于其他國家對于犯罪故意和犯罪過失并沒有明確的規定,我國刑法中關于犯罪故意與犯罪過失的規定則顯得極具中國特色,并具有一定的優越性。隨著司法相關工作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司法理論也會不斷豐富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忠林,李瑞杰.犯罪故意:立法比較與學理闡釋[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7,30(04):102-109.
[2]賈宇.犯罪故意類型新論[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2(03):52-58.
[3]王奎剛.淺議犯罪故意[J].法制與社會,2015(12):291-292.
[4]肖良東. 犯罪故意的幾個問題探討[D].貴州大學,2007.
[5]林育青. 我國犯罪故意的要素分析模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