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思
“少年強,則國強”大學生這一群體是最具創造力的群體,他們是國家未來的棟梁,是民族未來的希望。然而,近年來許多數據顯示,大學生的身體狀況出現了下降趨勢,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如亞健康、肥胖、近視率升高等)。由此便引發了當今大學生身體健康狀況是怎樣?如何激發大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這一系類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意識指的是人對于客觀世界的心理活動反映,它是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人們通過在實踐中不斷的學習和改善自身的行為,從而使得人類的活動具有目的性。換而言之,意識不是被動的,而是可以通過客觀事物來影響改變的。另外,意識指導人的實踐活動,從而能夠幫助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哲學中認為意識是對客觀的反映,對于人的行動具有指導作用。
體育意識是指人們參與體育實踐的產物,是人們對體育實踐,體育運動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以及各種內外關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動的總和。是人們在體育活動中自覺認識體育意義與作用的基礎上所產生的能動的心理活動,變現為對體育的重視程度和參與體育活動的自覺性。它分為三個層次:一、體育認知,二、體育情感,三、體育意志。
一、大學生體質調查現狀
國家六部委(局)于2014年組織的一次全國學生體質調研數據顯示,近年來,總體上,學生體能素質下降趨勢改善明顯,但一些突出問題依然存在。如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近視在學生中的比重分別為46%、74%、84%、86%,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分別為19%、10%、16%、8%。身體素質是一個人的基本,更是一個人所不可或缺的東西,可在最近的調查中,發現現在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在不斷下降,有些大學生甚至出現了軍訓時期都接連請假的情況。這類現象的出現也和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況密切相關。以下是各類專家學者在調查過程中現實的數據。
根據崔淑欽在高校體育教育對學生終身體育能力的培養中的數據顯示大學生的平均自我鍛煉時間較短,超過75%的學生鍛煉時間每次10~30min。但是,大學生已經開始意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只有不到15%的人鍛煉不到10min。數據顯示,大學生每周鍛煉次數較少,大多數人每周鍛煉1~2次,占53.74%。其次是每周3~4次的32.09%,而每周5~7次只有6.70%。在接受調查的374人中,有42人從未參加過體育鍛煉,這表明他們缺乏體育意識和缺乏運動技能。并且他在文中建議加強學生自身體育意識的培養還需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增強教學指導水平,優化基礎設施建設,滿足學生運動需要,豐富體育教學類型,設立靈活教學內容。[1]
在王海彬的大學生體育健康意識與行為調查分析中,數據顯示大學生每周鍛煉1~2次的占36.40%,每周鍛煉3次以上的占28.20%,很少鍛煉的占 34.50%,從不占鍛煉的占0.90%;其中男生每周鍛煉1~2次的占41.27%,每周鍛煉3次以上的占 41.98% ,很少鍛煉的占16.75% ; 女生每周鍛煉1~2次的占32.81%,每周鍛煉3次以上的占18.06%,很少鍛煉的占47.57% ,從不鍛煉的占1.56% 。雖然有64.6%的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但仍有部分同學很少或者從不鍛煉; 男生參加體育鍛煉情況要優于女生,男生體育鍛煉習慣較好。現在大學生能在思想上認識到了體育鍛煉對身體的重要性,實際參加體育鍛煉不夠,尤其是女生,體育鍛煉明顯不足,部分女生除了體育課之外,從不參加體育鍛煉。通過調查,大學生對體育意識的辨識度較高,但對體育意識理解深度不夠。結果顯示,學生體育意識的意義認知整體不高,仍有部分學生不了解; 男生對體育意識意義的認知和了解與女生有顯著性差異( P < 0. 05),男生認知度遠高于女生。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該校大學生體育意識整體水平不夠理想,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提高,尤其是女生的體育意識整體不高,對體育意識意義的主觀認識水平不高。[2]
在這兩位專家的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大部分學生還是會參加體育鍛煉,雖然有了體育意識,但是他們的意識并不明確,而且男生和女生的認知度有差異。因此我我認為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是當下教育過程中很重要的任務。
二、培養體育意識的重要性
大學生們雖然有了體育意識,知道要參加體育鍛煉,可是也有一大部分的學生,可能是為了應付學校布置的任務,或是在同學朋友的帶動下去參加體育鍛煉,然而這種自我體育意識不強的狀態下參加鍛煉,并不會對身體素質有多少提高。大學時期正處于校園與社會交接的一個階段,許多學生面臨找工作的難題,所以大家更加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并非體育鍛煉,殊不知體育鍛煉的缺乏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同事也為他們之后工作的健康也留下了安全隱患,出現了許多亞健康裝況成員。因此,在大學時期培養題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唐正元在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性及對策思考中提到高校作為大學生長身體、長知識才華的重要場所,學校環境在大學生的成長生涯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從大學生自身發展而言,他們要想盡快適應大學生活,且要學有所成,為以后踏入社會打下堅實基礎。此時,他們除了應掌握本專業所學的科技知識與操作技能之外,還需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為依托,以便更好地適應所置身的、競爭日炙的社會大環境。因此,大學生必須要掌握一到兩種體育鍛煉技能,并且經常性的參與體育鑲煉,并養成勤于鍛煉的良好生活習慣,從而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促進自身工作效率的提高。[3]
羅瑋婷提到通過培養大學生體育自我鍛煉的意識可以使他們對于體育的認知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對于體育教學活動的更好開展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并且也是順應當前教改工作之中對于素質教育方面的相關要求,其在對學生體育興趣激發與體育鍛煉效果提升方面均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另外,對于大學生體育自我鍛煉意識的培養能夠使他們在日后工作之中更好的適應和融入社會。隨著近些年來知識經濟的持續發展使社會對于大學生的專業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之下絕大多數學生都開始將目光集中在了專業課上面,對于自身的體育鍛煉常常持以一種忽視甚至漠視的態度。而學生們體質的不足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他們日后的社會生活。通過對大學生體育自我鍛煉方面的意識進行培養能夠使他們逐漸的形成一種較為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在使他們體質得到增強的同時對于他們更好的面對日后競爭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總之,培養大學生具有體育意識不僅是落實《綱要》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實現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有效銜接的必然途徑。高校應更加重視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而不是應付式教學。
三、影響大學生體育意識培養的因素
影響大學生體育意識培養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大學生主觀意識方面對體育的興趣,以及學生身體素質影響的客觀因素等。其次,學生的經濟水平、學校的場地設施的情況、體育教師的素質等都有影響。
王海濱在大學生體育健康意識與行為調查分析中提到影響因素大致有學習壓力大、場地器材缺乏、沒時間、沒興趣等。且由于性別的不同在某些方面存在著一些細微的差別。其中“懶惰”“沒時間”“沒有運動伙伴”三個因素的影響較大這三個屬于主觀因素; “沒有技術指導”“鍛煉設施差”等一些客觀因素也有一定影響。其中最大的制約因素是主觀因素,同時,“沒有技術指導”“鍛煉設施差”也影響了大學生體育意識培養。因此培養大學生體育意識成為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任務,技術指導和體育設施的完善也要得到充分的保障。
黎冬梅通過分析大學生的體育心理情感、體育環境、個人體質、體育技能等因素制約認為,體育情感對體育行為有直接關系。研究發現,43.5% 的大學生只參加有興趣的體育活動,男女并不存在不同,許多學生體育鍛煉是因為該項活動很好玩、喜歡,體育興趣對參加課余體育鍛煉具有重要影響,情感體驗對其體育參與行為也具有重要影響 ;發現技不如人是部分學生參與余暇體育鍛煉的重要原因。一是課余假如不參加鍛煉,擔心考試不達標 ;二是因受到同學的影響,表現從眾效應,否則無法和好朋友一起活動,看來技不如人對參與課外體育活動既有消極阻礙,又有促進學生參與鍛煉的外在誘因。大學生是以利用學校體育設施進行體育活動為主,占 56.1%,在宿舍進行健身活動,占 31.2%,利用周圍空地或學校公園進行體育鍛煉,占 28%,男同學以運動場為主,女同學主要以空地和學校公園為主要場所。一部分因身體狀況差及缺乏科學健身知識和指導,在嘗試體育鍛煉改善和提高身體素質過程中,體育鍛煉情感體驗消極和痛苦,感覺身體沒得到改善,導致放棄體育鍛煉。消極體育鍛煉情感體驗固然是造成不鍛煉主因,背后卻有更深層次因素,如學校體育重視整體效應,因而忽視個體差異和需求,造成了學生在校期間沒有掌握科學健身知識,不會對健康狀況自我診斷,進而設計自我鍛煉計劃并付諸實施。在體育技能因素調查中發現技能不如人,往往指在某些體育運動項目上,技能遠低于普通生的平均水平,其根本原因是學校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競技化傾向,強調運動技術教學和掌握,衡量和評價體育教學標準是學生的運動技能掌握程度和成績。在體育教育與教學實踐中,并沒有引導樹立科學健身理念、掌握終身鍛煉方法及建立良好生活習慣。
四、如何培養大學生體育意識
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大學是他們最后的求學生涯,馬上就要展開社會生生活,在這個重要的階段應該把握好,培養學生體育意識,一些高校為了培養學生體育意識也慢慢開始制定了相關計劃。
李誠在積分制在大學生體育意識培養中的實踐與探索——以中南大學計算機學院為例這篇文章中通過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情況分析, 制定了較為全面的鍛煉計劃, 主要分為全民健身、院隊管理、競技比賽和趣味運動會四大模塊。結合學院自身特點, 打造以“全民運動, 陽光校園”為主旨的學生體育鍛煉特色活動,, 針對不同模式設定不同梯度的積分,深入探索鍛煉積分制, 有效地通過不同模塊培養了大學生的體育意識。
他調查發現實施該積分制后, 從鍛煉次數、時間和頻率上都有了明顯的改善。結果表明:不經常運動的同學從28%下降到了5%, 大多數學生鍛煉次數也從1-2次增加到了3-4次, 每次鍛煉時間從不到1個小時提升到1-2小時。根據數據我們發現, 大部分同學對于運動的態度也有了質的改變, 學生反響一致很好, 大部分同學都能夠養成主動鍛煉的好習慣, 并借助體育活動改善心理狀態, 克服心理障礙, 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學會運用適當的方法調節自己的情緒;體驗體育的喜悅和成功, 讓同學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能有更飽滿的精神。
徐建在高校專項體育教學對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中提到高校體育專項教學對學生體育意識培養有如下幾種途徑:1、大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應當加強基礎知識的教育,讓學生了解體育技術動作的知識原理,了解鍛煉方式和訓練方式的知識理論,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訓練觀和體育觀,而不是盲目地進行體育訓練;2、應當在學校教學課程中加入體育知識理論教育課程,讓學生了解鍛煉的好處和價值,其次教師應當嘗試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和訓練手法,生動有趣的課程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培養大學生的體育興趣;3、校方應積極轉變體育教育觀念,應當明確體育教學方向,同時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將體育教育良好地融合到學生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將身體健康作為終身目標,通過培養正確的體育意識,提高個人身體素質;4、學校需要提供充足的體育教學資源,改善現有的體育場館設施,不斷更新體育教學器材,改善現有的管理體制,為學生提供免費開放的訓練場所,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體育鍛煉,可以使用校園提供的鍛煉器材,校園成為學生學習鍛煉的場所,培養學生定期鍛煉、自覺鍛煉的良好習慣,樹立終身鍛煉意識。
總之對于大學生的我們大學生應加強自我體育意識對,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杜絕惡習,合理健康科學的生活。明天是屬于健康的我們,有了健康一切將變的更加美好幸福,人生將更加美滿,追求健康,快樂運動,幸福你我,感染他人,調整心態,積極面向未來,路在腳下,深愛著體育,對體育與健康保持一顆敬畏之心用行動去感染他人,-個人去引導一個人,一群人影響一群人,一代人傳遞下一代人,少年強則國強,青年健康則中國更強。
參考文獻:
[1]崔淑欽,彭永.高校體育教育對學生終身體育能力的培養——以湖北民族大學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19,9(09):162-163.
[2]王海彬,周愷.大學生體育健康意識與行為調查分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8,37(08):114-117.
[3]唐正元.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性及對策思考[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8(04):173-174.
[4]羅瑋婷.高校體育教育中培養大學生體育自我鍛煉意識的途徑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9(01):406-407.
[5]徐健.高校體育專項教學對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J].當代體育科技,2018,8(12):4+6.
[6] 黎冬梅.對影響大1學生參加余暇體育鍛煉因素的因子分析 [ J ].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3):104-106.
[7]李誠.積分制在大學生體育意識培養中的實踐與探索——以中南大學計算機學院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4):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