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海納
摘要:現代職業學校的教育目標,不僅僅是將學生訓練成為未來掌握某項技能的技術工人。在人工智能席卷全球的大趨勢下,技術革新的浪潮將會波及一批符合“5秒鐘準則”的勞動者,也就是技能含量低,可以“熟能生巧”的職業。職業學校的莘莘學子,作為一個個承擔著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的基層勞動者,要實現中國夢,更需要以傳統文化底蘊為基礎,進行獨立的學習、思考和判斷,在練好技能的同時用內心的強大、豐富和溫暖應對以后的生活。
關鍵詞:傳統文化;職教;融入
近幾年春節時火爆全國的電視節目《詩詞大會》讓我記起了十幾年前的一件往事。那是剛到職業學校任教時,班上的學生問我,老師,我都上了職業學校了,將來又不研究文學,你為什么還要我背什么《國殤》、《勸學》呢?難道你覺得以后我會一邊修車一邊背書嗎?學生問得真誠又苦惱,而我,竟一時無言以對。現在我想,如果那時就有了《詩詞大會》這樣的電視節目,有了那么多因為熱愛詩詞而嶄露頭角的農民大姐、外賣小哥、養路工人、北斗導航設計工程師,也許我會對學生說,去看看他們吧,他們的工作都跟詩詞無關,可是他們的人生卻因為詩詞的浸潤而有了別樣的風情。
在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甚至老師中,一直有這樣一個認知的誤區,學生到這里來,是為了學技術、學手藝的,那些人文學科都是些可有可無的課程,學不學或是學到什么程度,對學生的將來沒什么影響。殊不知,即使是對于斷不會從事與語文相關工作的技術工人來說,未來在紛繁蕪雜的社會上安身立命、為人處世乃至享受生活,也需要深層的人文素養和底蘊。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文件指出: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在職業技術院校,也要進行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的建設。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開設中華文化公開課。教育部下發的《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也提出,加強文化基礎教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
在這樣的綱領的指引下,也許我們可以明確一種認知:現代職業學校的教育目標,不僅僅是將學生訓練成為未來工作、生產過程中掌握了某一項技能的技術工人。葉圣陶先生多年前在談及教材改革時說,教育要為全社會而設計。清末著名學者章太炎也在《教育的根本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中寫道:自國的人,施自國的教育,象水、火、柴、米一個樣,不可或缺。前段時間,網上曝出一個在因在技能國賽中榮獲金牌被保送至南京某大學本碩連讀的中專學生的言論,他在帖子中懟天懟地懟網友,出口成臟、狂妄自大到令人咂舌。下面有個網友的評論可謂一針見血:這樣的素質,即使拿了金牌,即使學成畢業,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因為內心的淺薄和粗糙決定了他的境界。而想要成為大國工匠,德藝雙馨四個字才是真諦。職業學校的莘莘學子,作為一個個承擔著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的基層勞動者,要實現中國夢,更需要以文化傳統為基礎,進行獨立的學習、思考和判斷,一邊吸收文化底蘊,一邊體會成長的感覺,在練好技能的同時,用內心的強大和溫暖應付以后的生活。
不管什么階段的教育,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下發展的,也終究無法脫離既定的文化背景。從某種意義上說,優秀傳統文化實質上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具體表現。它具備兩大基本特點:一是有廣泛的影響,感染熏陶了大多數人民,成為他們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覺的價值追求;二是具有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2019年7月,全面推進新時代職業院校文化育人”研討會在濟南市召開。會長魯昕作了題為《在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堅定職教文化自信》的報告。他從職業教育文化的根脈、根基、根本三個方面對職業教育以文化人進行了詳細闡釋,并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職業教育文化的根脈。職業教育文化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中尋找“根”與“魂”,要從中華文化自信、人類科學技術進步史、大國文明傳承創新、大國工藝貢獻中闡釋班墨匠心文化。比如,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敬業、勤業、樂業、守信、重義等道德意識,對職業學校學生職業道德的養成和落實有積極的作用,有助于引導學生的個人修養和品行,使其外化于行,內化于心;又如,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本身就已經形成了多種不同的文化產業,貢獻了眾多的凝結著一代代能工巧匠的探索和智慧的實用技術和技能。在第一季的《國家寶藏》節目中,我們看到,一千多年前中國工匠們制作云紋銅禁的失蠟法,經過改良,成為飛機發動機渦輪葉片制造中的尖端技術;而清代200多年間主持皇家建筑設計的“樣式雷”世家締造的傳奇更是這個行業不可復制的瑰寶;再如,作為近幾年課改中最熱門的詞匯:中職學生核心素養,不管是其內涵、本質及實施方式,都可以在傳統文化這片堅實的土壤中找到千年的依托。正如習總書記多次強調的那樣: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傳統。
時代的浪潮滾滾向前。《人工智能時代未來職業報告》中指出,技術革新的浪潮首先將會波及的是一批符合“5秒鐘準則”的勞動者,也就是大部分現階段技能含量低,可以“熟能生巧”的職業。前段時間,劍橋大學研究者的數據體系分析了 365 中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從中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類技能要求,你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以及人情練達的藝術;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創意和審美。讓我們借用《論語》中的一段文字來尋求這些不會被淘汰的技能的發端——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說:“同學們怎么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一部《詩經》,在孔子的眼中就有這樣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遑論博大精深、綿延上下五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呢?
今天的職校學生,面對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面對形形色色的流量、評測、排行榜、超話,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誘惑,就應該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抉擇,更要有魯迅先生《拿來主義》中對待傳統文化“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智慧,努力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知道自己的文化是什么,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在行動上主動獲取知識、開拓眼界、鍛造觀念;在意志上堅守初心、立足腳下、放眼遠方,只有這樣,未來的路才會更加寬廣,也才能真正享有出彩的人生,成為高素質的勞動者乃至大國工匠。
參考文獻:
[1]張岱年 方克立 《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版.
[2]人工智能學家《今日頭條》 ?2019.8.3.
[3]王佩瑜 《傳統藝術的復興已然到來》《南方人物周刊》12月18日版.
基金項目:
全國交通運輸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2019年交通運輸職業教育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9B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