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紅霞
摘要:皮亞杰說:“兒童的認知發展在其不斷地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獲得。” 《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 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 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科學區游戲環境,是教師為幼兒親歷科學探究所提供的條件,可操作性、趣味 性和游戲性的科學區環境能給予幼兒啟發與支持,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 然而在現實的科學區游戲開展中,幼兒的游戲狀態卻不容樂觀。那么,在創設大班 科學區時,怎樣為幼兒創設多元化的環境,投放多樣化的材料和內容?怎樣能即時 觀察了解到幼兒在活動中的情況,并適時支持引導幼兒的能力發展呢?
關鍵詞:問題聚焦;支持策略;幼兒興趣
一、當前幼兒園大班班級科學區游戲中存在的問題
(一)游戲出現過程盲目
(二)材料熱潮興趣短板
(三)經驗匱乏方向無終
(四)場地受限忽視需求
(五)管理規則意識淡漠
二、環境調整法助推幼兒深度游戲
(一)區內劃分小區域,游戲指向更清晰
大區域僅讓孩子明確各個區的特點及主要活動,而一個區域內部的主要游戲形 式及角色體驗還可以各種各樣,實際游戲中,幼兒的活動與教師預期的目標存在很 大的距離。呈現活動形式單一,游戲目的模糊的狀態。這種情況下,明確區內各個 游戲活動的內容,激發孩子參與各種形式活動的興趣成為首要的任務。因此,可以 根據科學區各種不同的活動形式,利用各個柜面的巧妙擺放,在科學區內可劃分成 多個小區域,如科學小制作、科學玩具、拆拆裝裝、自然角( 種植、飼養、觀察) ……各小區域需要的主要材料也集中在相應柜內。讓孩子一目了然,有的放矢地選 擇活動,即不受影響也便于相互合作。
(二)材料提供求適宜,游戲興趣受激發
材料是區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直接進行活動的物質基礎,幼兒在區 域活動中的發展依賴于對材料的操作。它不僅可以豐富幼兒游戲的內容和形式,還 可以激發出幼兒的游戲動機和游戲構思,引起他們的游戲聯想和游戲行動。
1.材料數量與種類的適宜性 一般情況下,為避免不必要的“爭搶”糾紛,教師在區域材料投放時,盡量會 提供滿足幼兒人數的盡可能多的材料數量。
2.材料投放的層次性 面對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的孩子,我們的材料可分階段地提供,在保持孩子操作 興趣的同時,也給孩子更多的挑戰。
(三)操作過程有支架,行動目標有方向
豐富多彩的材料能激發孩子的活動興趣,但經驗的匱乏使他們的游戲質量不容 樂觀。教師在科學區中為幼兒提供多元化的各種自然材料后,還得根據不同層次的 孩子提供不同層次的支架,如能力強的孩子可以自己看步驟或示范書、照片或成品 等,能力弱的孩子可根據制作步驟實物操作圖一步一步地進行操作等。提示牌的提 供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幼兒自己。
(四)管理自主,發展痕跡有線索
1.支持展示,方便、童趣 幼兒在科學區中完成的小制作一定要在環境中展示出來,且需就近展示,高度適 宜。一方面是對幼兒勞動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讓幼兒體驗成就感的重要途徑, 激發幼兒樂于探究參與活動的愿望。
2.巧妙利用,合作、互通 區內有聯動,作品還可再利用。有些幼兒的小制作可以布置活動室,有些可以 投放在語言區成為看圖講述的道具,還有的可以投放在美工區進行作品創造,甚至 投放到表演區等等,讓孩子們在互動中相互學習,探究的成功與喜悅感得到更多的 滿足。
3.合理保存,可賞、可評 作品隨著主題的改變逐步進行更替,可以將孩子的小制作用照片的形式,操作 記錄紙等存入自己的成長冊中,隨時可供翻閱,同時教師對每個孩子的發展評價也 有一個具體的線索,便于個別化的教育與培養。
(五)規則提示隱其中,行為習慣自養成
規則是保證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教師要讓環境暗示來替代文字規則。
1.人數的限制。在進區口,可用夾子、插袋等提示進區的最多人數。在小區域 中,可用材料的數量、場地的空間設置等暗示可容納的人數,如拆拆裝裝區操作臺 上,投放兩套工具,提示可以容納兩個孩子操作。
2.整理的提示。材料的收納,教師可從每一個區使用的收納筐的顏色、質地上 進行區分,一個小區域一種顏色的收納筐,并用圖文結合的方式標志名稱,便于孩 子對應取放。如此整齊有序的材料擺放、清楚明顯的標志潛移默化地鼓勵孩子玩后 放回原處,培養了孩子的整理習慣。
愿教師所創設的環境真正能做到美而不局限于網購,自由而不失秩序,豐富而 不顯雜亂,孩子們能真正在自主游戲中實現自由選擇、自主探索、自我發現、自我 完善,從而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科學認知、社會情感、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發 展。
參考文獻
[1]虞莉莉,如何投放區域活動的材料.幼兒園教育案例專題研究[M].2005 年 7 月出版.
[2]廖曉萍,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重新認識與建構幼兒園區域活動[J].學前教 育研究.2010(04).
[3]虞永平,幼兒教育觀新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