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雨
摘要:《西游記》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奇書,故事離奇,內容豐富多彩。雖然書中奇思妙想的故事看似遠離現實生活,但是詼諧幽默的語言中卻體現了世俗風格,貼近生活。《西游記》中講的佛道并不枯燥乏味,中間穿插的一些俗語、諺語更貼近生活,也展示了那個時代的特色,直到今天都廣為流傳。本文就《西游記》中語言的世俗風格做了淺顯的分析。
關鍵詞:西游記;語言;世俗風格;分析
1、前言
《西游記》所講的故事獲得了從古至今無數男女老少的青睞,每一個故事都給我們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離奇幻想的情節更是引人入勝。《西游記》中的有趣的標志性語言更是被大街小巷廣為流傳,比如孫悟空常說的“吃俺老孫一棒!”“好說,好說”“那妖精是你親戚!”等等,都體現了書中語言的世俗化風格,讓神仙更世俗化,更有人情味。
2、《西游記》中世俗風格語言的作用
俗語是個寬泛的概念,包括諺語以及歇后語和慣用語等,這些俗語在《西游記》中都有大量的應用,那么這些俗語又給《西游記》增添了什么色彩呢?首先俗語的大量使用增添了喜劇性的藝術效果。《西游記》中雖然講述了不少佛理,但是其間穿插玩笑的市井話語和諺語等俗語,讓小說的語言風格詼諧幽默,充滿世俗風格,也有了喜劇性藝術效果,所以也更受大家的喜愛。其次,俗語的使用讓故事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又幽默,同時也具有更好的諷刺效果。然后,俗語是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言簡意賅的藝術語句,《西游記》中恰當的使用,使得語言活潑風趣,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同時,俗語突出人和事的特點,人物特點鮮明且形象更生動,故事也更有趣。最后,其實《西游記》中很多世俗化語言實際上是將神魔世俗化和人情化的催化劑。神圣的佛祖,兇狠的妖怪,戲虐性調侃后,淡化了他們的光環或猙獰的面目,更具有人性化,使小說更接近社會現實,反應當時的社會風俗。
3、《西游記》中具體俗語的應用
俗語主要包括歇后語、諺語以及慣用語,在《西游記》中有很多這樣的俗語,我們看下書中應用這些俗語的具體體現。
3.1歇后語的應用
《西游記》中歇后語的使用,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形象,更好的表現了其中的詼諧性和諷刺性特點。例如:在第八十六回中的一句歇后語,小妖道:“豬八戒和沙和尚倒哄過了,孫行者卻是個販古董的——識貨! 識貨! 他就認得是個假頭。”表明孫悟空火眼金睛,認得出假人頭,更加通俗易懂。另外再第六十七回中孫悟空說道:“老官兒,你估不出人來。我小自小,結實,都是‘吃了磨刀水的,秀氣在內哩! ”這里“秀”和“銹”同音,表現出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以及自信[1]。還有在第九十三回中,沙僧笑八戒不知羞,竟然想去接天竺公主的繡球,用一個歇后語取笑他不自量力。文中寫到:沙僧上前,把他臉上一抹道:“不羞! 不羞!好個嘴巴骨子! 三錢銀子買個老驢,自夸騎得!”。這些歇后語的恰當使用,使得《西游記》中的人物形象更生動,且故事更有趣,也增添了喜劇性效果。
3.2諺語的應用
諺語是人們智慧和經驗的規律性總結,《西游記》中的人物語言中較多的使用了諺語,使文中風趣活潑,更有表現力。比如:孫悟空在大鬧天宮時:“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句諺語通俗易懂,而且寓意豐富,既表達了悟空對天宮的不滿,同時也表現了悟空自負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還表明玉帝的心胸狹窄,不唯才是用。還有在第七十四回中寫到:自古道:“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豈無通達之理?可放心前去。這句諺語是民間智慧的表現,再智慧的高僧也有糊涂之時,有時還比不上一個村夫質樸的智慧,有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意味[2]。《西游記》中還有其他典型的諺語,像“造弓的造弓,造箭的造箭”,“將軍不下馬,各自奔前程”,都是在表現八戒沒有耐心和責任心,經常想散伙的心理和形象,這是為八戒的性格而設。
3.3慣用語的應用
《西游記》中慣用語的使用,使故事通俗易懂,更貼近生活且耐人尋味,也更生動。刻畫的人和物更具有鮮明特點,給人深刻的印象。比如:八戒的形象中很鮮明的特點就是好吃懶做、沒責任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第五十四回中,八戒道:“太師切莫要‘口里擺菜碟兒,既然我們許諾,且教你主先安排一席,與我們吃鐘啃酒如何?”很好了體現了八戒貪吃的形象[3]。再比如,第七十八回,八戒近前道:“師父,你是怎的起哩? 專把別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他傷的是他的子民,與你何干!”這正是八戒懶惰和沒責任心的體現。《西游記》中還有其他慣用語,比如“不敢說半個不字”,“老虎嘴里奪脆骨”,“現鐘不打打鑄鐘”等等。都體現了人物鮮明的形象,耐人尋味。
3.4人性化俗語的應用
在《西游記》中很多戲虐性文字很俗語化,讓故事中的神妖都更加貼近凡人,更具有人性化和人情味,也能更好的反應當時的社會風俗。比如:在第七十七回中,佛祖說:“那妖精我認得他”,行者猛然提起:“如來!我聽見人講說,那妖精與你有親戚哩!”后行者又馬上接口道:“如來,若這般比論,你還是妖精的外甥!”充分的顯示了即使是高高在上的佛祖也有凡人的世俗,也有人間的親戚,拉近了佛祖和人間的距離,使佛祖更具有人情味。還有第一百回中,八戒受封時,如來說道:“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諸佛事,教汝凈壇,乃是個有受用的品級,如何不好?”看的出,佛界也有凡間的禮俗制度。《西游記》中的俗語和諺語還有慣用語和歇后語的運用,反應了明代世俗社會的特點,讓我們更加深刻的體會了明代社會的社會風貌和生活氣息。比如在第四十四中車遲國國王遇害,捉拿和尚畫像時,有句“且莫說是和尚,就是剪鬃、禿子、毛稀的,都也難逃。”[4]這句話看似風趣而且夸張,其實是作者對當時廠衛、特務的不滿和對黑暗社會的控訴。讓我們讀者更好的了解當時的政治面貌。
4、結語
綜上所述,《西游記》中語言詼諧幽默的世俗風格,不僅讓我們印象深刻,時至今日也被廣為流傳,喜劇效果不減當年。同時世俗風格的語言也讓小說更好反應那個時代的時代特色和社會風俗。《西游記》是一部奇書,里面不僅故事形象生動而且更具有創新和幻想,是值得當代作家學習的典范,也是我們進行語言學習的優秀作品。
參考文獻:
[1]韓亮,康華.淺談《西游記》語言的世俗風格[J].科技信息,2017(S3):11-12.
[2]韓自波.《西游記》人物的語言特色[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6(3):31-34.
[3]古傲狂生.現代語言解讀《西游記》[J].影響孩子一生的經典閱讀:中學版(2):66-67.
[4]岑澤麗.《西游記》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及其審美內涵[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4):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