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愚
摘要:繼《民法總則》第185條首次提出對英烈的人格利益進行保護之后,《英雄烈士保護法》也對此作出了專門性規定。然而,此類條款卻引起了激烈討論,其主要原因在于對英烈的人格利益進行特殊性保護可能會侵犯《憲法》賦予公民的平等權。英烈的人格利益保護是否違反《憲法》第33條關于平等權的規定即為本文的討論重點。
關鍵詞:英雄烈士;人格利益;平等權
一、案例導入
(一)基本案情
2013年,時任《炎黃春秋》雜志社執行主編的洪某在《炎黃春秋》雜志發表了其本人撰寫的《“狼牙山五壯士”的細節分歧》一文。文章通過援引不同來源、不同內容、不同時期的報刊資料等,對狼牙山五壯士事跡中的細節提出質疑。狼牙山五壯士之一葛振林之子葛某于2015年以侵犯五壯士名譽、抹黑中華民族英雄為由將洪某告上法庭,其認為洪某所發表的文章以學術研究為幌子,企圖達到抹黑“狼牙山五壯士”英雄形象和名譽的目的,請求判令洪某停止侵權、公開道歉、消除影響。被告洪某辯稱,案涉文章是學術文章,沒有侮辱性的言詞,關于事實的表述有相應的根據,不是憑空捏造或者歪曲,不構成名譽權的侵害。
(二)裁判要點[1]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認為英烈事跡和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歷史記憶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英烈的人格利益受法律保護。人民法院審理侵害英烈名譽、榮譽等案件,不僅要依法保護相關個人權益,還應發揮司法彰顯公共價值功能,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任何組織和個人以細節考據、觀點爭鳴等名義對英烈的事跡和精神進行污蔑和貶損,屬于歪曲、丑化、褻瀆、否定英烈事跡和精神的行為,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認定洪某的行為構成對狼牙山五壯士名譽的侵權。
(三)對本案的評價
本案的判決具有三個方面的積極作用:第一,撫慰了英雄后代的感情,同時維護了社會公眾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捍衛了英雄不畏自我犧牲的愛國精神在民族精神中的地位;第二,明確了英烈名譽、榮譽受法律保護,警醒公眾不得以任何方式侵害英烈的人格利益,不得歪曲、丑化、否定英雄精神,保護了社會風氣;最后,該判決推動了《民法總則》《英雄烈士保護法》將英烈人格利益的保護納入其中,為之后英烈的名譽、榮譽遭到侵犯的案子提供確切的法律依據。
二、提出問題
從邱少云、董存瑞以及狼牙山五壯士等案件中可以看到,英烈的人格利益遭到侵犯,其愛國精神也不斷遭到挑釁,這引起了社會公眾的關注。因此,在我們的法制建設進程中,對這一社會關注通過立法的形式給予了回應。為了保護英烈的人格利益,《民法總則》第185條首次提出了對英烈名譽的保護,但該條文卻引發了激烈的討論,原因在于,有觀點認為《民法總則》第185條是對英烈人格利益進行的特殊保護,將普通自然人死亡后的人格利益與英烈的人格利益進行差別對待,違反了《憲法》第33條關于平等權的規定。對于英烈人格利益保護與公民平等權的關系,下文將進行具體的討論分析。
三、分析問題
(一)平等權概述
我國《憲法》第33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權是保障人權的一項基本原則,包括形式平等與實質平等。在平等權的基本要義中,形式平等即為避免不合理的差別對待,每一個個體在社會活動中均享有平等的人格與法律地位,其權利受法律平等保障。實質平等則要求合理差別對待,法律應正視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差別,防止一昧追求形式平等而導致的不公正。實質平等力圖真正做到消除實際上存在的不平等因素而實現自然人之間的平等。[2]
(二)分析英烈的人格利益保護涉及的不平等對待行為
判斷是否違反或涉及憲法平等權問題時應分三個步驟:第一,不平等對待行為是否為同一主體作出;第二,比較被不平等對待的對象之間存在的異同;第三,不平等對待行為是否具有合理性。[3]
首先,英烈的人格利益保護與一般自然人死亡后的人格利益保護都是由《民法總則》規定的,也即該不平等對待行為是由最高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出的,滿足第一個條件。
其次,與英烈的人格利益相對應的對象,是一般死者的人格利益。將英烈的人格利益與一般死者的人格利益相比較,從兩者歸屬的范疇上看得出結論即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是兩者都屬于死者的人格利益,且具有相通性。不同點是一般死者的人格利益歸屬于死者家屬,侵犯一般死者的人格利益是對死者家屬的情感侵害;對于英烈的人格利益來說,其已經內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的靈魂。若英烈的事跡遭到質疑,其人格利益遭到破壞,將會傷害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傷害了以其作為精神支撐的社會公眾的利益。
最后,根據以上對英烈的人格利益與一般死者的人格利益所進行的比較可知,兩者之間具有非常明顯的差別,對本質上不同的主體應作出差別對待,才能真正實現實質平等。《民法總則》等法律法規對英烈的人格利益保護單獨作專門性規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維護公眾的民族情感與歷史情感,具有合理性,是合理差別對待的體現。
四、結語
《憲法》賦予公民的平等權并不是任何情況下無差別的平等,而應當是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不同情況差別對待。恩格斯說過:“平等應當不僅是表面的,不僅在國家的領域中實行,它還應當是實際的,在社會的、經濟的領域中實行。”[4]英烈的人格利益不僅是個人權益的重要內容,更是社會利益的典型體現。侵害英烈的人格利益,是對英雄人物及其英雄事跡所體現的全社會、全民族的共同情感更直接或間接地損害,也損害了英烈所代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就是說,對英烈的人格利益與一般死者的人格利益進行不同對待的著眼點是對公共利益的保護,屬于合理差別對待,是前文提到的實質平等,并非是對公民平等權的侵犯。
參考文獻:
[1]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99號:葛長生訴洪振快名譽權、榮譽權糾紛案》,2018年12月19日發布.
[2]匡敦校:《大眾傳播侵害人格權研究——以表達自由與人格權的關系為視角》,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
[3]陳征:《我國憲法中的平等權》,載《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0年10月,第14卷第5期.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