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振梅

摘要:為更好的應對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心針對突發事件的危急程度進行分類分級,通過分類升級將突發事件與資源保障程度緊密聯系起來,更好的配置相應資源,控制突發事件的影響范圍,為突發事件提供有效的處置預案。然而,當下人們對突發事件的防范意識比較薄弱,沒有完善的突發事件分類依據及分級標準,導致處置方案在實際選擇中出現偏差,資源配置不合理,突發事件的控制與救援不到位。本文針對國內外有關部門及學者對突發事件分類分級研究成果,探究如何實現突發事件的分級分類,促使救急指揮中心能調度好各項資源及分配好人員,做好突發事件的救援工作,更陜地控制突發事件的影響范圍。
關鍵詞:應急管理;突發事件;分類分級
1國內外對突發事件分類分級研究的現狀
我國對突發事件的分類分級研究起步較晚,應急管理中心還沒有建立完善的分類分級框架。而美國聯邦應急計劃對緊急事故中的災難評估分級研究比較深入,自從911襲擊事件發生以來,美國就逐步加強了威脅預警系統的建設,基于國土安全咨詢系統將事故等級劃分成了5個級別,并分別通過顏色編碼來確定突發事件的危險等級和類型。對于火災預案,國外關于火災的危險等級評價也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指數法。危險指數評價方法是基于各國學者對森林火災危險性的評價成果,從風速、濕度、氣溫等各項因子入手,提出了多種危險評價方法,并通過加權法及灰色定權聚類分析等,綜合性對火災進行危險評價,快速確定火災的危險程度及類別。
我國對突發事件的分類分級研究以定性研究為主,多數研究都是在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和歸類,例如吳宗之,在2003年對我國重大事故應急預案進行了分類分級體系的全面研究。我國分類分級主要是沿用傳統的方法,傳統突發事件的分類分級主要是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根據災害的影響及嚴重程度進行劃分,這種是事后評估。第二種是經驗打分法,經驗打分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對突發事件進行分數評價,由于評價的級別標準和級別是固定的,所以也被稱為靜態法。第三種則是利用動態方法,針對突發事件的樣本擴充,不斷的調整分類分級,只是這種方法沒有考慮到突發事件的發生過程,沒有意識到分類分級會隨著突發事件的發展而發生變化,不能為實際應急處理提供更為全面的數據支持。
2應急管理中動態分類分級的研究框架及思路
以往的靜態法及事后評估方法,不能為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提供有效的依據,導致應急預案選擇存在較大的偏差。為進一步提升應急預案處置的合理性及快速性,突發事件的分類分級應該從事前入手,針對實際情況進行分類分級,將突發事件的分類分級程度與處置緊急程度聯系起來,確保能在突發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調動合理的資源,明確緊急程度。利用系統分析法進行突發事件的動態分級分類,是針對突發事件的起因、影響和危害程度等特征,確定突發事件特征和處置資源、處置預案之間的關系。
除動態性以外,突發事件的分類分級還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因為,突發事件的分類分級,通常會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從而牽扯到多指標評價問題。所以,在分類分級結構中不僅要明確單個因素的變化程度,還要對各個因素變化進行整體判斷。如果某一個突發事件的影響范圍很大,危害程度較高,其級別在判斷的時候就要著重分析相應技術和資源保障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如果保障程度高,那么事件的級別就會相對較低一點,如果保障程度低,則級別相對較高。突發事件分類分級的系統性,還體現在各因素的排序及加權處理中,針對各因素的序列還有加權情況,在評價的時候需要依次進行分析病情,綜合性的評價其等級。突發事件的動態分類分級框架,主要如下圖所示:
3突發事件動態分類分級體系的構建
突發事件應先進行動態分類,然后再分級。突發事件分類及分級的確定都是從變量開始,確定各要素對分類和分級的影響。現下影響突發事件類別的因素比較多,在實際分類中還需要結合突發事件的發生背景,從突發事件的表現特征、地點、起因及動用資源類型的綜合性等確定其類別。在考慮資源類型的時候,應該將突發事件分類與相應的處置方案聯系起來。因為有些突發事件不僅要使用常規性的資源,還必須要動用特殊裝備,才能夠控制好事件的影響。
確定分類變量后,應對變量進行預處理。基于分類變量的變化情況,可將變量分為定性和定量兩種。變量分類主要依據聚類方法,要結合突發事件的實際背景,對定性變量和數據進行轉換,將樣本資料和數據對應,變量要素進行不同的賦值,將其作為分類的基礎數據,然后再進行數據描述和整理。確定好變量的要素賦值后,則應該進行綜合性的數據處理。聚類分析法在突發事件類別中的應用,主要是可以針對多個分類因素進行綜合的動態的分類,通過多個分類依據和分類檔次的內在規律,針對復雜的變量問題,通過變量與數據之間的相似性進行自動分類,并將聚類分析結果以樹狀圖的形式展現出來,便于人員快速確定突發事件的類別。
與突發事件分類相似,突發事件的分級是從要素確定開始的。現如今,影響突發事件分級的要素主要可以歸類成8個維度,客觀要素包括影響范圍、危害程度、擴散要素和時間要素4種,而主觀要素則是包含認知程度、社會影響程度、公眾心理承受程度及資源保障程度等。研究樣本選取要結合特定的背景,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將所有的樣本隨機分成兩組,一組作為訓練樣本,另一組作為測試樣本,訓練樣本的數據用于構造預測模型,預測事件的發生及變化情況,而測試樣本的數據則用于驗證預測模型的有效程度。這樣一來就能保證突發事件分級的準確性和明確變量與時間之間的關系。
4結語
綜上所述,為做好應急管理工作,應該更快地明確突發事件的發生類型及級別,從而最快地配置好各項資源,將突發事件的影響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減少對公眾的傷害。因此,應急管理應該建立完善的突發事件分級分類體系,通過對突發事件的動態分級分類,以優化突發事件的危害程度及處置流程,確保救急指揮中心能處理好突發事件,調度好人員及資源,快速開展救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