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
[摘 要]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會創造,教師要充分利用每一個場景,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基于此,在教學設計環節中,教師應充分結合現有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小學生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創新需求旺盛,教師要以此為契機,以實踐為基礎,通過創設情境、自主探究、聯系生活等方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以小學生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研究內容,著重探究其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 小學數學;創新能力;培養
一、巧設情境,激起創新興趣
創新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問題的心理取向。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創新的潛在動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所以,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善于發現,是喚醒學生創新意識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對于創新意識的培養,經過綜合教學實踐后,筆者認為可以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將枯燥的教學內容包含在生動的情境中,如此,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學習“圓的認識”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一個動態畫面:不同的小動物騎著不同形狀輪子的車子參與森林自行車競賽,車輪有長方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還有圓形的,請想一想誰能取得第一?為什么是圓形的取得第一?如此有趣的情境、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把學生帶到特定的學習情境之中,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新知識的學習中,讓學生感到新鮮有趣的同時,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激發好奇,促進創新能力
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認為:“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對于數學學習而言,亦是如此。好奇是創造力產生的基礎,也是進行思維活動的開始。只有不斷好奇,才能不斷地追問,從而產生求知欲和創新興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調整方案,利用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積極探索,獨立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問題的設置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心理預期,循序漸進,有啟發性,環環相扣,以舊問題帶新問題,讓學生不斷產生欲望。此外,“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問題的設置上,還要注意以小疑問組成大疑問,吸引學生窮根究底,深入數學內容的核心,挖掘學習潛能。
比如以創新能力培養為基礎的“翻轉課堂”模式就是這種方式。“翻轉課堂”包含兩個步驟:新知識的自主探索和學習應用反饋。在傳統課堂上,第一步通常在課堂上進行,而第二步則作為家庭作業分配給學生。“翻轉課堂”本質上翻轉的是課堂時間;學生與新知識的第一次接觸是在課外與課前發生的,而在課堂上,學生與教師協作,使教師能夠在學生吸收新信息并拓展自身思維和想法時給予及時的反饋。
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可以通過教師布置的視頻任務,完成相應的社會實踐,對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至關重要。比如在學習“三角形的特征”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制定項目化課題“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設計驅動性問題:“生活中有哪些領域應用了三角形?”隨后,讓學生探索校園、公園、自然實踐基地等地方有關三角形的應用。讓學生將所遇到的三角形物體記錄下來,并采訪老師、家長及科技人員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形狀的物體,三角形物體的應用有什么講究等。接著,學生借助直尺、量角器等工具,測量生活中遇到的三角形邊長與角度,記錄測量結果,在課堂上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收集到的問題和疑惑進行討論,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原理、角度與邊長關系等,通過動手實踐,找到其中的規律。課后教師讓學生根據三角形的特點,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如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原理給家里安裝支架、制作三角形座椅等,將三角形知識應用于生活中。
三、精心設疑,誘發創新意識
“學貴有疑,有疑才有變通,有變通才有創造”。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不同視角生發疑點,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矛盾,促使學生產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從而積極思考,把學過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在解決問題時就會迸發出創造思維的火花。
比如,在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的時候,筆者設計了下面的題目:將以下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
(1)8+8+8+8+8=?
(2)8+8+8+8+4=?
學生很順利地將算式(1)進行改寫,而對算式(2)進行改寫則有些困難。有的學生列出了8×4+4,教師提醒學生認真審題,要求改寫成乘法算式。引導學生從乘法意義的角度去思考,學生產生了“題目中出現了不相同的加數”矛盾。接著鼓勵學生再認真觀察題目特點,想辦法尋找相同的加數。學生再次認真思考,有了這種改寫方法:9×4(將每個8看成2個4相加,也就是4+4+4+4+4+4+4+4+4,9個4相加)。還有一部分學生將原來的“4”分割成4個1,然后添加到“8”中,也順利地列出了9×4的式子。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正是由于筆者將“疑”作為教學的核心,設置在學生的新舊知識學習中,才得以實現讓學生從“疑”中產生好奇,從“疑”中產生趣味,達到激發創新意識的目的。
四、自主探究,激活創造思維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認為,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探索的過程,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只有自己發現的內容,才能有著更深刻的理解,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系。而自主探究就是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積極自主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自身的情感認知,實現對數學知識的再造,對于這一過程,教師是無法替代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積極自主探索,其目的不僅在于讓學生獲取數學知識,更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訓練數學思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增強自主意識,培養創造力與探索精神。
比如,在學習“圓面積的推導”一課的時候,教材是通過將圓平均劃分成16份,然后利用這16份拼湊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進行圓的面積推導的。課本這種古板的教學方式容易限制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對此筆者進行了改進,在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復習曾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面積的推導方法,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用拼湊、剪切、擺正等方式,將圓轉化為曾經學過的平面圖形。當學生完成之后,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深入交流和討論,并在全班演示。最終,學生通過將圓平均分成了8份或者16份,先后拼出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與長方形不同的圖形。這樣,學生充分利用所學知識,推導出了圓形的面積公式。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加具有探索性,可以讓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讓學生的參與熱情更高漲。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利用自主探索可以讓學生借助經驗進行大膽的猜測,使數學知識得以遷移,有效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
五、訓練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創新的關鍵在于思維方式的轉變,發展學生思維的獨特性、變通性及流暢性,是教學中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三個核心環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側重于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
比如,在學習數學應用題的時候,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去引導和發展學生的流暢性思維,讓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合理組織解題需要的知識點。在學習公式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公式變形,激發學生的變通性思維。在練習算數的時候,教師從多個角度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給出獨特的解題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特性思維。
陶行知先生認為,創新即探索,探索源于生活。從根本上看,小學數學就是對生活中數學現象的理論化“解讀”,小學數學教材注重生活內容的還原。所以,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如果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需要還原教材的本來面目,回歸生活,讓教材成為自主學習的“素材工具”,從而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