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江
[摘 要] 培養學生數感有利于將數學知識進行遷移,逐漸學會用數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各類問題。因此,培養學生的數感能力對數學學習質量和數學素養的提升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將情境模擬、數形結合、算用結合等方式融入教學內容中,進而培養學生的數感,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數感;策略
數感是人對數字的意義與運算的一種直覺,通常這種直覺是經過長時間積累所形成的能力。數感是聯系數學與生活的軸承,通過建立良好的數感,學生可以快速將獲取的新知識遷移至現實生活中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數感也是人的數學素養的體現。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數感的培養尚處于起步階段,許多學生在學習時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在課堂中會碰到這樣的狀況——“鉛筆盒長3cm”“一窩有4.5頭小豬”“一塊橡皮重量為3kg”等,這說明學生在腦海中沒有對數字形成良好的概念。因此,注意學生數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培養學生數感的具體策略,是全面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數感的內涵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感是指學生對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建立良好的數感可幫助學生理解或表達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學會將生活問題轉化成數量問題,通過數感來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含義。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能力還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師缺乏對學生培養數感的認識。有教師認為數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能力,不需要刻意培養;也有部分教師認為這類知識過于膚淺,沒有著重培養的必要。這些觀念都造成了教師對數感培養不夠重視,在教學時只在意如何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只要答案正確,具體的邏輯推理過程則無須關注。
第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的教學偏向功利性。為了讓學生獲得理想的考試成績,教師將大部分教學時間用在了如何提升考試技巧方面,長此以往,教學內容越來越書面化且脫離生活實際,學生無法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內容進行聯系,在這樣的教學模式影響下,學生僅能掌握抽象的數字概念,并沒有理解數字的本質,因此難以提升數感能力。
第三,學生在學習時并沒有意識到自身才是求知者,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只是跟隨教師的思維,沒有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此學習狀態頗為被動,對許多問題均不會主動思考、主動分析、主動總結,故無法培養良好的數感,也不能利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從上述問題可以看出,培養學生的數感并不是單一層面的工作,而是需要多角度展開的一項課題。培養學生的數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現實生活中的各類問題,全面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開拓思維,幫助學生感受不同思維間存在的差異,從而提高創新精神。
二、培養學生數感的措施
數感的培養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關注,但是目前尚缺乏統一的具體方法指導,教師對學生數感培養的效果不顯著。通過實踐,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一)借助情境增強數感的真實感
數感的培養脫胎于實際生活,又應用于實際生活。由此可見,數感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同時,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較弱,其思考模式主要還是以具體思維為主。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模擬真實的情境,創造合理的學習情境來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有效地增強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從而提升數感。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教師可事先邀請兩個學生來扮演母親與孩子的角色,在課堂上表演3分鐘短劇,由“母親”請“孩子”幫忙購買一瓶28.9元的洗發水,但孩子希望同時能為自己購買一盒9元的小豬佩奇餅干,媽媽給了孩子50元,最后由教師向學生提問:請問媽媽給的50元夠買這些東西嗎?學生在該情景劇的引導下很容易將自身帶入,進而發揮主觀能動性展開思考。通常學生的解題思路是先算出一共需要花費的金額,然后將該金額與50元相比較,但是算式中有整數與小數,提高了計算難度,學生容易產生混淆。因此,教師可在此時引導學生對要花費的金額進行估算,再將估算結果與50元比較,即28.9≈30,9≈10,30+10=40,50>40,所以50元肯定足夠消費。既簡化了算式又強調了邏輯推理,最后還解決了實際問題。學生經過學習后可以感受到數感的實際意義,讓學生更樂于在生活中運用數感來解決問題。
(二)利用數形結合將數感直觀化
數形結合既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路徑。通過數形結合可以直觀地將具體事物與數字的聯系呈現在學生面前,讓抽象的數學算法、算理、公式及定義等簡單化,讓學生初步構建其思維的橋梁,進而培養良好的數字概念,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習內容來設計不同的數形結合形式。例如,在教學“分與合”時,其中一項教學目標即為強化學生對“5以內的數”的認識,提高學生的數感能力。教師可向每個學生分發12個圓形塑料片,請學生將其分為3組,每組4片,然后用圓片擺出4個不同的組成方法。此時,學生對數的組成就具有了初步的認識,隨后進一步使用多媒體展開引導,即將花代替數字,請學生觀看4朵花在花籃中有幾種分法,再將花朵換成水果、鉛筆等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常見物品,以此來強化學生的數感。在分與合的教學中,首先通過學生自主動手導入,再利用多媒體進行多樣呈現,可以將數與形進行有機的結合,學生可以切實感受到數的概念,讓學生的數感真正得到深化與發展,從而提高了學習效果。
(三)通過算用結合強化數感應用價值
將計算教學與數感的培養結合在一起,既可以起到優化學生算法的作用,又可以讓學生在應用中感受到數學的價值,進而促進學生數感的提升。例如,在教學“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為了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教師可提問:“在植樹節的植樹活動中,五年級一共種了38棵樹,三年級種了19棵樹,在這個已知條件下,同學們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陸續提出問題,如“兩個年級一共種了多少棵樹?”“五年級比三年級多種了多少棵樹?”等。在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將問題羅列在黑板上,請學生進行計算,但由于數字較大,學生在計算時可能會出現邏輯錯誤或計算困難等情況,教師則可以適時進行指導,即380+190可以轉換為38個10與19個10,相加則可以得到57個10,也就是570。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構建一個有利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情境,可以真正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讓學生的數感獲得大幅提升。
綜上所述,數感的建立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主動探尋學生數感基礎薄弱的原因,然后充分調動、整合教學資源來優化教學模式,盡可能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參與感,讓學生明白數感對生活的作用與對學習的幫助。同時,教師還應抓住培養數感的契機,學會利用生活中具體實例來進行學習導入,讓學生養成利用數感來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習慣。如此一來,學生則可以在課外生活中也能持續地培養數感,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麗麗.探析培養學生數感的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7,(2):87.
[2]盧海娟.培養小學生數感的策略[J].教育觀察,2018,(7):40-41.
[3]谷雪梅.小學生數感培養的教學策略[J].才智,2017,(22):73.
[4]陳娟.小學生數感培養策略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10):70.
[5]吳碧雅.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生數感培養策略探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7,(5):135.